焦婷婷
近年來,我國各類心臟疾病患者例數逐年上升,而慢性心力衰竭是各類型心臟病發展到終末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也會導致多種并發癥室性心律失常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而室性心律失常的出現則會增加患者猝死的幾率[1,2]。這一疾病的病死率較高,給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臨床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式是藥物治療,最為常用的藥物是胺碘酮,能夠起到很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對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有限。本文就門冬氨酸鉀鎂與胺碘酮聯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并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98例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颊咦鳛檠芯繉ο?采用隨機信封法將其分為研究組和比照組,每組49例。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研究組中男26例,女23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27歲,平均年齡(51.23±5.89)歲;病程最長18年,最短3年,平均病程(10.23±2.78)年;心功能Ⅲ級患者31例,心功能Ⅳ級患者18例。比照組中男25例,女24例;年齡最大79歲,最小28歲,平均年齡(52.08±5.77)歲;病程最長19年,最短4年,平均病程(10.47±2.91)年;心功能Ⅲ級患者30例,心功能Ⅳ級患者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比照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療,如果患者出現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則選擇鹽酸胺碘酮注射液150 mg與2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混勻后進行靜脈注射,10 min注射完畢,之后以0.5~1.5 mg/min的速度進行持續性靜脈滴注,若患者的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則可在30 min后再次注射胺碘酮150 mg,24 h內給藥量不能超過450 mg。當患者的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后,轉為使用鹽酸胺碘酮片口服,0.2 g/次,3次/d,持續1周后減量至2次/d。若患者并非惡性心律失常,則可直接口服胺碘酮治療,用法用量同上。研究組患者采用門冬氨酸鉀鎂和胺碘酮聯合治療,胺碘酮用法用量與比照組一致,并且加入門冬氨酸鉀鎂注射液45 ml與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混勻后靜脈滴注,1次/d,治療持續4周。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率、PR間期及QT間期水平進行觀察對比。②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判定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頻發室早減少≥70%,短陣室速減少≥85%且成對室早減少≥75%;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頻發室早減少≥50%,短陣室速減少≥65%且成對室早減少≥55%;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3]??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③對兩組患者的血生化指標進行觀察分析比較,血生化指標包括血鉀、血鎂。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96%,高于比照組的79.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295,P=0.004<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率、PR間期、QT間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心率、PR間期及QT間期均明顯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優于比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血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鉀、血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鉀、血鎂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比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血生化指標比較(±s,mmol/L)

表3 兩組患者血生化指標比較(±s,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比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隨著病程的進展,各類型心臟病發展至終末期就會出現慢性心力衰竭,而隨著心力衰竭的進展也會出現各類并發癥,室性心律失常就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二者并發對于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經過近二十年的研究與臨床實踐,對于慢性心力衰竭并心律失常的治療逐漸進入瓶頸,單獨用藥往往收效甚微,聯合用藥開始成為臨床研究的趨勢[4,5]。
本文采用門冬氨酸鉀鎂和胺碘酮聯合治療,與單用胺碘酮治療的患者相比較,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96%,高于比照組的79.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295,P=0.004<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心率、PR間期、QT間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心率、PR間期及QT間期均明顯優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優于比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血鉀、血鎂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鉀、血鎂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比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胺碘酮是一種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可以減輕心房肌、心室肌以及竇房結的興奮作用,抑制非競爭性β和α受體,此外,胺碘酮還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供氧,改善心功能[6,7]。門冬氨酸鉀鎂作為鎂離子與鉀離子的載體,進入人體細胞后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中鎂離子可以提升心肌能量供給,且降低能量消耗,鉀離子則是具有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8]。
綜上所述,門冬氨酸鉀鎂與胺碘酮聯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比較理想,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穩定血生化指標,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