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1],高血壓作為典型的慢性心血管系統疾病,與焦慮抑郁情緒存在密切相關性,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是引起血壓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血壓升高又會進一步加重抑郁與焦慮癥狀的嚴重程度。臨床在治療老年焦慮抑郁合并高血壓時,不僅需要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還需要進一步考慮患者的血壓水平。本文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4例伴有高血壓的焦慮抑郁癥患者,對西酞普蘭聯合坦度螺酮治療老年焦慮抑郁合并高血壓的效果進行探討,現做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4例老年焦慮抑郁合并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61~87歲,平均年齡(74.03±15.61)歲;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62~86歲,平均年齡(74.15±15.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酞普蘭治療,初始計量為10 mg/d,依據患者病情情況逐漸增加至20 mg/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用坦度螺酮治療,口服每次10 mg/d,3次/d。依據患者年齡與癥狀等適當增減劑量,上限為60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8周。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血壓水平。包括SBP、DBP。②負面情緒。HAMD評分:主要包括抑郁情緒、罪惡感、工作、興趣、反應遲緩、自知力、胃腸道反應等17項,正常狀態:總分≤7分;輕度抑郁:8~17分;中度抑郁:18~24分;重度抑郁:≥25分。HAHA評分:該量表包括14個項目,每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0分為無癥狀;1分為癥狀輕微;2分為中等癥狀;3分為嚴重癥狀;4分為癥狀極為嚴重。當總得分>29分為嚴重焦慮;當總得分在21~29范圍為明顯焦慮;當總得分在14~21分肯定存在焦慮癥狀;當總得分在7~14分可能存在焦慮,當總得分<6分時無焦慮。③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HAMD減分率≥75%,DBP下降程度>20 mm Hg或正常,SBP下降程度>30 mm Hg或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HAMD減分率在26%~74%,DBP下降程度在10~20 mm Hg內,SBP下降程度在19~30 mm Hg內,但均未達到正常范圍;無效:治療后患者HAMD減分率<26%,血壓水平均未明顯下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④治療不良反應。TESS量表根據患者體檢結果對多項不良反應進行評定,按照嚴重程度分為0~4級,得分越高,患者不良反應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血壓水平 治療前,觀察組SBP(161.28±6.78)mm Hg、DBP(120.37±6.94)mm Hg,對照組SBP(161.46±6.84)mm Hg、DBP(120.28±6.83)mm Hg,兩組SBP、D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BP(130.27±8.74)mm Hg、DBP(76.42±8.19)mm Hg,均低于對照組的(156.24±10.36)、(105.46±10.27)mm H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負面情緒 治療前,觀察組HAHA評分(25.48±7.02)分、HAMD評分(24.97±6.85)分,對照組HAHA評分(25.34±6.85)分、HAMD評分(23.71±6.82)分,兩組HAHA、HAM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2、4、8周的HAHA評分分別為(18.60±3.21)、(15.43±3.10)、(8.03±1.05)分,HAMD評分分別為(20.13±2.26)、(12.69±2.33)、(6.32±1.02)分,均低于對照組的(21.34±3.16)、(20.08±3.25)、(14.68±3.44)分與(22.39±3.57)、(18.30±3.18)、(12.67±1.7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不良反應 治療前,觀察組TESS評分為(3.86±0.74)分、對照組為(3.85±0.70)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64,P=0.475>0.05);治療后,觀察組TESS評分為(2.18±0.41)分,低于對照組的(3.10±0.3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796,P=0.000<0.05)。
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生活以及工作壓力與日俱增,極易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高血壓屬于臨床常見慢性疾病,多伴有心、腎、腦等重要器官器質性或功能性退化,出于對自身健康的擔憂與對未來生活的惆悵,焦慮抑郁情緒發生率更高,目前有研究發現[2],高血壓合并焦慮抑郁患者血漿、腦脊液中單胺類遞質及其代謝產物含量均下降,其中5-羥色胺下降可導致患者出現情緒低落、悲觀、無助、緊張等焦慮抑郁癥狀。去甲腎上腺素下降可影響認知、思維以及理解力等精神活動[3]。
西酞普蘭作為外消旋體西酞普蘭S-異構體,具有高度選擇性,可有效抑制神經元從突觸間隙攝取5-羥色胺受體,在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中再攝取作用極小,增加間隙中可供利用的神經遞質,進而改善抑郁。但該藥物單獨使用時對焦慮情緒作用不大,療程較長,且價格較為昂貴,易導致患者無法長期堅持服藥,病情反復發作,未達預期治療目的。坦度螺酮屬于一種臨床常用的新型抗焦慮藥物,經口服進入機體后,對苯二氮、R-氨基丁酸復合體無作用,而對5-羥色胺及其受體均具有高度親和力,突觸前5-羥色胺自身受體激動作用遠大于突觸后作用,產生負反饋抑制作用,降低由于焦慮情緒所產生的5-羥色胺活力激動5-羥色胺受體,對其神經活動產生抑制作用,促使5-羥色胺與突觸后膜的受體結合恢復至動態平衡狀態,進而發揮抗焦慮作用,緩解焦慮癥狀。此外,坦度螺酮還可使突觸前膜的5-羥色胺神經細胞上自身受體密度正常,引發郁狀態下低功能5-羥色胺能神經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因此也具有一定抗抑郁作用。聯合使用西酞普蘭、坦度螺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西酞普蘭用藥劑量,同時加強藥效[4]。本文中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80.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2、4、8周的HAHA評分、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用藥治療效果要遠高于單獨用藥,不僅與坦度螺酮自身具有焦慮、抗抑郁作用相關,還由于坦度螺酮在抗抑郁劑可實現增效作用。加強對冠狀血管的擴張,提高心肌供氧、供血,減輕外周阻力,進而實現控制血壓的目的。此外,坦度螺酮不僅具有抗抑郁、抗焦慮的雙重作用,產生的不良反應也少,程度輕,完全避免了抗焦慮藥物苯二氮影響患者學習以及記憶功能,也不會出現與劑量相關的成癮性或是停藥反應,極大程度減輕了患者對日常生活有不良影響的困倦感、步態不穩等癥狀,胃腸道反應、口渴、頭暈等不良反應也極為少見[5,6]。本文中,觀察組治療后TE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西酞普蘭、坦度螺酮用藥不會加大藥物治療對于患者產生的毒害作用,不良反應少,患者用藥安全性得到保障。但需注意,由于西酞普蘭以及坦度螺酮均于5-羥色胺受體發揮作用,在聯合使用中應警惕發生5-羥色胺綜合征。醫護人員在給藥治療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劑量以及病情進展,依據患者實際表現及時調整劑量,最大限度發揮聯合用藥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西酞普蘭聯合坦度螺酮治療老年焦慮抑郁合并高血壓,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