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加林·艾林格

1946年“二戰”結束時,海軍老兵艾德·羅伊回到密歇根州。接手父親的大宗貨物運輸業務。他家銷售的產品之一是漂白土——一種窯內烘干的黏土,可用于吸收溢出的機油。這種土能夠多次吸收自身重量很多倍的液體,減輕了清理車庫地板的負擔。羅伊意識到該產品的性能同樣可用于吸收雞糞。因此,他把一些黏土裝袋,碼在他的1943年產雪佛蘭轎車里,打算去養雞場出售“雞砂”。
這位27歲的準企業家沒有找到買家。雞民們根本看不出在黏土上花錢有什么好處,畢竟自己田地里有免費的稻草可以收集起來鋪在地上。羅伊沮喪地回到卡索波利斯的家中,袋子被他遺忘在汽車后備廂里。
忽然有一天,鄰居伊耶·德雷珀來找他。她的貓的戶外砂箱已經凍住了,她問是否能要點木屑替代。羅伊靈機一動,建議她嘗試一下汽車后備廂里的黏土顆粒。
幾天后,德雷珀夫人又來了。她說這種材料能吸收貓的尿液,并稱贊它強大的消除氨氣味道的能力。羅伊意識到他可能要發達了,于是匆忙潦草地將“貓砂”這個名字寫在十個裝滿黏土的紙袋子上,帶去當地的一家寵物店。老板質疑是否真的有人會以65美分一袋的價格買賬。畢竟,貓主人花1美分就能買一磅沙子。羅伊便建議老板先讓客戶免費試用。當回頭客們詢問“貓砂”的名字時,一個企業和品牌就誕生了。
1947年初,羅伊在他的雪佛蘭后備廂里碼滿袋裝貓砂,去中西部地區旅行,說服寵物商店、飼料店和雜貨店、市場的老板們為他的產品在貨架上留個空位。他在寵物展上現場表演打掃貓窩,以此換取展位和說服更多新客戶的機會。
在幾年時間內,貓砂令羅伊成為一個富有的人。他在1990年賣掉了家族企業,他公司成為他所創立產業的龍頭,“Tidy Cat”牌貓砂及其子公司每年的銷售額大約2億美元。他的故事在商學院廣為流傳:一個人創造一個行業……白手起家。
羅伊把握的時機非常完美。他開始賣貓砂時正值美國處于經濟轉型期。在20世紀30年代,超過半數的美國人仍然生活在農場,靠動物維持生計,包括谷倉的貓。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美國工業實力加強,數百萬人離開農村參戰。戰爭結束后,隨著士兵從海外歸來,他們建立家庭,在城市里找到高薪工作,在郊區擁有便宜的房子;人們脫離農村的速度加快了。這種生活方式在養寵物時需要新的、更貼心的后勤,也培養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若要問任何一個生活在20世紀40年代的農民是否認為他的谷倉貓或獵狗是家庭成員,他會像看瘋子一樣看你。就個人經驗而言,我可以證明,家貓很少得到關注,更別提愛了。
20世紀80年代,我曾在大約4萬畝的科羅拉多馬場工作,貓來來去去就像季節更替。春天,鹿鼠從田里遷來,匆匆穿過谷倉椽,在牲畜棚的地下打通隧道侵入,谷物袋、飼料袋甚至馬的口中溢出的糧食都是它們的大餐。
差不多那時,一窩小貓將要出生。我們進人谷倉,發現一只三花貓正在角落里用一堆稻草匆忙搭起了新窩。很快,它就會活捉老鼠帶到小貓根據地,指導孩子們練習獵鼠藝術。
隨著夏季流逝,在春天增長的貓的數量不可避免地下降。最溫順可愛的小貓將會隨牧場的客人回家。運氣不好的會淪為土狼、響尾蛇、貓頭鷹或鷹的獵物,銷聲匿跡。有那么一兩只會不可避免地死于疾病或在農場的路上被車輛所傷。到了秋天,很可能只剩下一對進行繁衍了。
在這種環境下,你就學會了不要太眷戀貓。例如,我們從來不給它們起名字。但我必須承認在一定程度上我很羨慕這些幸存的貓,它們給人感覺過著豐富且自然的一生(雖然并不長)。它們擁有一個大牧場可以提供的一切自由,整日快樂地追逐老鼠和麻雀,偶爾舔舐一碟兒新鮮牛奶,在通過谷倉窗戶和屋頂的孔洞漏下來的陽光中閑適休憩。
這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理由,用來解釋為什么我從來沒有成為“貓奴”。和大多數鄉下人一樣,我從來沒有想過與貓能產生任何比和燕子或草原犬更密切的關系。貓只是風景的一部分。
羅伊的產品改變了大多數美國人與貓的關系。在有貓砂之前,只有對貓抱有持久的感情并極度容忍惡臭貓盒的人才許它們生活在室內。貓砂給了貓全權入住人們家里的機會,滋長了美國家庭的內部敵意,至少在貓的敵人——狗的眼中,是這樣。
雖然花了半個多世紀,但貓已經取代狗成了美國的寵物之最。僅計算人類“擁有”貓,而不包括與人和平“共存”的野貓,美國寵物用品協會在2016年就估計,目前美國家庭中有8500多萬只貓,而狗只有大約7780萬只。
貓砂不僅使數百萬城市居民和郊區居民將貓養在室內,而且該發明還幫助創造了今天每年10億美元的“貓產品”銷售額,如逗貓激光棒、玩具老鼠、磨爪桿、貓架、貓家具、高科技貓飲水器和自動喂貓器等,所有設計旨在令養在室內的無聊的貓得到營養、鍛煉和娛樂。
2015年,寵物食品制造商雀巢普瑞納對人們及其寵物進行了一次廣泛調查。他們發現,1982年到2004年出生的美國人,擁有的貓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多,在同齡人中占的比例也更高。千禧一代中近半數人每人擁有至少一只貓,相比之下,我們嬰兒潮一代養的貓只有他們的三分之一。
此外,千禧一代還與他們的貓(狗)存在一種特別的家族關系,這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許多千禧一代發現自己頻繁更換工作、住處甚至城市,這迫使他們總需要和不同的同事和朋友打交道。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寵物可以提供友情和安定感。
貓看起來像是為千禧一代的生活方式量身定做的。它們天性獨立,你不需為它制訂計劃,如果養狗,就要帶它去散步并按時喂食。貓體型小,而且愛干凈,很適合在小房子里養(近一半的千禧一代租住在公寓里)。與狗相比,貓不用頻繁打理外貌,只要稍加訓練,也不用常去看獸醫,成本更低。
摘自《離開荒野:狗貓牛馬的馴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