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

“誰不夸俺家鄉好”,這是傳統中國的說法。現在不是這樣了,說這城市很好的,不一定是本地人。那是誰呢?什么人都可能——為官一任的領導、偶然路過的游客、本鄉本土的讀書人、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廣告商等。我關心的是,誰的“夸耀”最有效——傳播廣且容易被接納。
首先應該排除的是官員的夸夸其談。其實,我接觸的官員中,有許多兢兢業業、一心一意想做好事的。而且,今日中國大城市里的官員,大都見多識廣。只不過世人堅信,“屁股決定腦袋”,你當官的職責所在,必定盡揀好聽的說。因此,談及城市是否“宜居”,本地官員的公信力不高。連帶政府制作的電視或委托廣告公司生產的作品,不管是擱在紐約的時代廣場還是CCTV播放,都不太被信任。
于是,有了第二種“代言”,那就是選擇土生土長或與本地有瓜葛的娛樂明星,讓其成為本城的“形象代言人”。此舉對于追星族有用,但對非追星族來說,非但無效,還容易引起反感。而且,這“星”到底能紅幾天,誰也說不清楚,故“傳播力”實在很有限。
第三種“代言”顯得很有國際視野。出錢邀請眾多“老外”前來拍照,舉行國際攝影比賽,最大限度地呈現并傳播本城的美麗及魅力;或者邀請名導演來本城拍電影,越大制作越好,目的是讓電影院的觀眾在欣賞影片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關注、接納、贊美本城的“無限風光”。這兩手雖精明,但更多著眼于旅游業,對提升整個城市形象效果不明顯。況且,此“戲法”如今已揭秘,人人都能玩,效果于是遞減。
第四種“代言”比較文雅,簽約國內外作家,讓其在本城生活若干年,創作長篇小說或電視連續劇;支持學界召開國際學術會議,或資助學者從事本城歷史、文化、經濟、藝術等的研究。這方面的投入,不說一本萬利,也是事半功倍。這些政府資助的項目,有的主題很明確(如北京市政府委托招標,要求撰寫表現中關村崛起、金融街繁榮、老字號興衰等題材的戲劇——連“劇本”帶“制作”),有的則允許自由發揮。這些委托性的文學藝術生產,運作起來需要一定時間,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效果一般都不錯。只是吃人家的嘴軟,得到資助的作家、學者、藝術家及文化人,談及某城的前世今生,尤其涉及當下的市政建設時,多少有所顧忌。因此,標榜特立獨行的作家或學者,不太理會此類“魚餌”般的資助。但從更廣闊的視野看,政府這么做,有其合理性。部分作家、學者申請到可觀的資助,得以深入研究、從容寫作,還是值得慶賀的。
相對于政府的殫精竭慮,我更關心民間的自發代言。古今中外,評價某人某城某屆政府,口碑很重要。所謂“口碑”,一般都是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很難準確統計。我想到了一個特殊的行業,那就是今天中國各大城市里隨處可見的出租車。
終日奔波的出租車司機,有的口無遮攔,有的“沉默是金”,性格截然不同。我熟悉的各大城市中,香港的出租車司機最為沉默寡言,也最敬業。上車問明地址,下車說聲謝謝,其余的時間,你想你的心思,他開他的車子,各不相擾。都說北京的出租車司機最能侃,放到地市一級當領導,絕對沒問題。那是過去的印象。現在北京市內開出租車的,原先大都居住在郊區縣,經常問乘客路該怎么走。如今喜歡談政治的,反而是臺北的出租車司機。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赴臺,遇見過立場鮮明且眼神兇悍的“的士”司機;十年前在臺大教書,坐上出租車,經常被問及如何看待“臺灣經驗”;最近好多了,司機會跟你聊他在大陸旅游的經歷與體會。
我最佩服的是上海的出租車司機,他們對自己服務的城市充滿自豪感。每回滬上行,總有出租車司機建議我多住幾天,好好看看美麗的大上海。弄得我很自卑,覺得自己“很土”,愧對眼前的風景。上海朋友讓我別介意,因為在很多上海人看來,所有從外地來的——包含南京、北京、廣州、拉薩等,都是“鄉下人”。當然,香港例外,一國兩制嘛。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我充分領略了上海出租車司機的尊嚴與聰慧。那天上午我在華東師大開講座,晚上在復旦大學又有一場演講,中間幾個小時的空當,跑去參觀世博會。午后2點進去,匆匆看了幾個展館,4:30就出來了。一上出租車,司機很不爽,問我是哪國人。第一次在國內被誤認為是外國人,我很驚訝,小心翼翼地問,是不是聽出廣東口音,以為是從香港來的?司機大義凜然,說:“香港也是中國。不是因為口音。看你這么早就離開,對世博會不感興趣,估計是新加坡人。”對我忐忑不安的解釋,司機半信半疑,臨下車又丟下一句:上海怎么樣?為了表示“愛國心”,我趕緊搶答:“味道好極了!”
事后跟朋友聊天,我說,上海市政府應該給出租車司機集體頒獎。為什么?你到北京看看,一坐上出租車,司機若愿意開口,十有七八是在罵政府。從空氣污染,到房價高企,到交通擁堵,到水資源缺乏,到沒文化,到份子錢重……我發誓,居京三十年,至今未遇見一位勸我多看看“美麗北京”的出租車司機!
我能體會上海的“好”,但北京也沒有出租車司機說得那么“差”。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為何北京的出租車司機怨氣那么大,政府應該好好反省。北京擁有正規營業的出租車六萬多輛,這些車子每天10多個小時在路上轉,若百分之七八十的司機對政府不滿且喜歡對乘客發泄,這“北京形象”不變壞那才怪呢。
對于像我這樣的工薪階層而言,出租車司機猶如一座城市的“形象大使”,他們對于這座城市的贊美、嘲諷與批判,比市長報告或明星廣告效果更顯著。
摘自《記憶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