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楠
摘? 要:“馬路”一詞古已有之,關于“馬路”一詞的詞源,目前有三種說法:一是認為“馬路”是外來詞;二是認為“馬路”就是“車道”;三是認為“馬路”就是“供馬行走的道路”。這三種說法都存在無法回避的缺陷。在古代漢語文獻和現代漢語方言中,含有大量的“馬×”或“馬××”的詞匯,其中的“馬”都有“大”的意思。因此,“馬路”中的“馬”也應是“大”義,“馬路”即“大路”。
關鍵詞:“馬路”;“馬”;大;六畜
一、學界對“馬路”詞源的主要觀點
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學界對“馬路”一詞的詞源主要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馬路”是外來詞,它是為了紀念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而得名的。聶小麗指出,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期間,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設計了一種新的筑路方法,其特點是用碎石鋪路,路中偏高以便排水,兩邊有排水溝,路面平坦寬闊。為了紀念這位設計發明者,這種路便取名“馬卡丹路”,簡稱為“馬路”[1]。也就是說,“馬路”是一個音義兼譯的外來詞。
第二種觀點認為,“馬路”其實就是“車道”。劉志基指出,古人把“車道”叫“馬路”,是因為在上古時期“車”與“馬”是二位一體的。他認為,“馬”作為古人的交通工具總是和“車”聯系在一起,因為“馬”充當“車”的動力,“行車的道”就是“跑馬的路”,因此,把“車道”叫“馬路”是十分自然的[2]。
第三種觀點認為,“馬路”就是一個定中結構的復合詞,詞源即來自字面義——供馬行走的道路。這種解釋是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因為其理據性最強、最容易講通。按照這種觀點,“馬路”古今詞義幾乎沒有變化。《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馬路”的解釋是:“①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坦的道路。②泛指公路。”[3](P868)其中,第二個義項與本文無關,這里不再討論。
首先看第一種觀點。“馬路”一詞最早見于《左傳·昭公二十年》:“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這足以證明“馬路”一詞并非外來詞,而是漢語中的固有詞語。因此,第一種觀點可以存疑。
接著看第二種觀點。《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鄭玄注:“徑、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于國都也。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4](P1596)從這條材料可以看出,在古代,“馬”≠“車”,“道”≠“路”。因此,“馬路”≠“車道”。可以說,第二種觀點也是有一定疑問的。
最后再看第三種觀點,也是接受度最高的觀點。《漢語大詞典》對“馬路”的解釋是:“古指可以供馬馳行的大路。”[5](P17581)根據這一釋義,“馬路”只能跑馬,不能走車;“馬路”是指寬闊的路,而不是窄小的路。我們對此釋義有三點疑問:第一,“馬”與“車”在古代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車”的用途及重要性已遠遠超過了“馬”,那么,為什么后來走車的路要沿用“馬路”這一稱呼呢?第二,如果僅“供馬馳行”,為何需要“大路”?“徑”“畛”“涂”“道”為什么不能跑馬?第三,“馬”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馬路”幾乎每天都要用到,那么,為什么“馬路”一詞在先秦文獻中僅見《左傳》一例,而且以后也不常用,直至明清時期才開始有較多用例?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思考。
總的來看,上述三種觀點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馬路”一詞的詞源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
二、“馬路”中之“馬”義再探
(一)古代文獻中的“馬”義
《左傳·昭公二十年》:“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說文解字·行部》:“衢,四達謂之衢。”[6](P44)《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何休注:“路衢,郭內衢道,四達謂之衢。”[4](P4960)“衢”即四通八達的道路,直到現在還有“通衢”一詞。“馬路”是路,“衢”也是路,“馬路之衢”似為不辭。在《漢語大字典》中,“衢”的其中一個義項是“分岔的道路”。我們認為,這一釋義比較貼合《左傳》的語境,它的意思是“褚師子申在馬路的岔路口遇到衛侯,就跟上去。”由于“馬路”是雙音節詞,所以“馬路之衢”用“之”作為定中結構標記,以滿足韻律的需要。《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中的“路衢”實際上也就是“路之衢”。那么,“馬路”與“路”有沒有區別呢?“馬路”中的“馬”究竟是何義呢?
西漢揚雄《方言》卷十一:“馬蚿,北燕謂之蛆蟝。其大者謂之馬蚰。”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馬蚿,《廣雅·釋蟲》王念孫疏證:‘《爾雅》云:蛝,馬?。蛝與蚿亦聲之轉……《御覽》引吳普《本草》云:馬蚿,一名馬軸,又謂之馬陸。”[7](P752)
《爾雅·釋草》:“葴,馬藍。”東晉郭璞《爾雅注》:“今大葉冬藍也。”[3](P5719)《爾雅·釋草》:“芣苢,馬舄;馬舄,車前。”郭璞注:“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江東呼為蝦蟆衣。”[3](P5720)《爾雅·釋蟲》:“土蜂。”郭璞注:“今江東呼大蜂,在地中作房者為土蜂,啖其子,即馬蜂。”[3](P5740)《爾雅·釋蟲》:“蝒,馬蜩。”郭璞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蜩。”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蝒馬,《爾雅·釋蟲》:‘蝒,馬蜩。故《方言》郭注云:‘非別名蝒馬,此方言誤耳。按:《爾雅》郭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蜩。郝懿行《爾雅義疏》:蝒乃馬蜩,非名蝒馬,故郭議其誤耳。《初學記》引孫炎曰‘蝒,馬蜩,蟬最大者也。今此蟬呼為馬蠽蟟,其形龐大而色黑,鳴聲洪壯,都無回曲。《說文·蟲部》:‘蝒,馬蜩也。段玉裁注:‘凡言馬者謂大。馬蜩者,蜩之大者也。”[7](P716)
“馬”作“大”義這一用法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明代李東陽《馬船行》:“南京馬船大如屋,一舸能容三百斛。”這里的“馬船”就是“大型官船”的意思。《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九十四:“國家水軍舟船,大而壯實者,無如馬船。”[8](P3268)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馬蘭》:“時珍曰:其葉似蘭而大,其花似菊而紫,故名。俗稱物之大者為馬也。”[9](P629)《本草綱目·草五·馬蓼》:“時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9](P753)《本草綱目·菜一·馬蘄》:“時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馬名,此草似芹而大故也。”[9](P1098)
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二蘭菜》:“二蘭菜,一曰馬蘭。其葉似蘭而大。馬者大也,故曰馬蘭。”[10](P716)《說文解字·艸部》:“莙,井藻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見《釋艸》。按藻之大者曰牛藻,凡艸類之大者多曰牛曰馬。”[11](P28)《說文解字·蟲部》:“蝒,馬蜩也。”段玉裁注:“與《釋蟲》同。凡言馬者謂大。馬蜩者,蜩之大者也。《方言》曰:‘蟬,其大者謂之蟧,或謂之蝒馬。蝒馬二字誤倒。”[11](P666)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蚍蜉,大蟻,俗呼為馬蚍蜉。小者,蟻。齊人呼蟻為蛘……螘、蟻古今字也……《爾雅》則以蚍蜉為大蟻之名,故《詩·東山》正義引舍人曰:蚍蜉即大蟻也,小者即名蟻也。《楚辭·招魂》注亦云:小者為蟻,大者為蚍蜉。本于《爾雅》也。蚍蜉,今順天人呼馬蟻,棲霞人呼馬蟻蛘。”[12](P3635)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動物》在“馬蟻”條下引章太炎《新方言》:“古人于大物輒冠馬字,如馬蘭、馬蓼、馬?、馬蜩、馬蚿是也。今淮南、山東謂大棗為馬棗,廣東謂大豆為馬豆,通言謂大蟻為馬蟻。”[13](P680)
從以上材料不難看出,“馬”確實是含有“大”義。同時,從郝懿行《爾雅義疏》、章太炎《新方言》及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對“馬蟻”的解釋來看,我們還可以做出一個推測:“螞”也是“大”義,因為“馬蟻”又作“螞蟻”、“馬蜂”又作“螞蜂”。除了“螞蟻”“螞蜂”之外,漢語中還有兩個常用詞“螞蚱”和“螞蟥”。“螞蚱”即“蝗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按:皇,大也。故聲之大,字多從皇。”[11](P709)也就是說,從“皇”之字多有“大”義。因此,“蝗蟲”就是體型相對較大的昆蟲。我們由此可以推論,“螞蟻”“螞蜂”“螞蚱”和“螞蟥”中的“螞”都是“大”義。
(二)現代辭書中的“馬”義
如前所述,“馬/螞”可以表示“大”義,那么,這是不是一種普遍性的語言現象呢?為了驗證這一觀點,我們對一些權威性的現代辭書進行了檢索。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馬/螞”作為詞頭表“大”義的共有16條,分列如下:
(1)【馬鱉】水蛭。[3](P867)【水蛭】環節動物,體狹長而扁,后端稍闊,黑綠色。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吸食人畜的血液。[3](P1229)
按:郝懿行《爾雅義疏》“蛭”條下云:“汴人謂大者為馬鱉,腹黃者為馬黃。按今俗人呼馬雕,或呼馬剔。”[12](P3664) 該蟲吸食血液后,身體可脹至身長數倍。
(2)【馬?兒】一年生蔓草,莖細,葉三角形或扁心臟形,花小,白色,果實近球形,種子灰白色,扁平。全草入藥。[3](P867)
按:石聲漢《齊民要術今釋》指出,“馬?兒”即“王瓜”,根部肥大[14](P1106)。
(3)【馬齒莧】一年生草本植物,莖匍匐地面,葉子小,倒卵形,花小,黃色。莖葉可以吃,也可入藥。[3](P867)
按:一般認為馬齒莧因像馬齒而得名,實際上它并不像馬齒。從方言資料來看,“馬”只是記音的符號,意義與“馬”無關。參見下文《山東方言志叢書》中“馬踏菜、馬扎菜、螞蚱菜、馬芝菜”條。
(4)【馬蜂】(螞蜂)胡蜂的通稱。[3](P867)
按:王艾錄《漢語理據詞典》指出,胡蜂即大蜂。 [15](P165)
(5)【馬鮫】魚,體側扁而長,銀灰色,有暗色橫紋或斑點。性兇猛,吃小魚等。生活在海洋中。也叫鲅。[3](P867)
按:《大明漳州府志》云:“馬鮫身圓而狹長,無鱗與鯁。”[16](P207)
(6)【馬蘭】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橢圓狀披針形,邊緣像粗鋸齒,花外緣紫色,中間黃色,形狀跟菊花相似。全草入藥。[3](P868)
按:參見上文屈大均《廣東新語·草語·二蘭菜》。
(7)【馬藍】常綠草本植物,呈灌木狀,葉子有柄,橢圓形,邊緣像鋸齒,暗綠色,花紫色。莖葉可制藍靛,根和葉子可入藥。[3](P868)
按:參見上文郭璞《爾雅注》。
(8)【馬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葉子條形,花藍紫色。葉子富于韌性,可以用來捆東西,也可以造紙,根可制刷子,花和種子可入藥。也叫馬蓮。[3](P868)
按: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葉似?而長厚”[5](P716)。
(9)【馬陸】節肢動物,身體圓長,由很多環節構成,除前四節和末節外,每節有足兩對,頭部短觸須一對,背面有黃黑色相間的環紋。生活在陰濕的地方,有臭腺。晝伏夜出,吃草根或腐敗的植物。[3](P868)
按:郝懿行《爾雅義疏》:“《廣雅》云:‘蛆蟝,馬,馬蚿也。又云:‘馬?,蠽蛆也。《方言》云:‘馬蚿,北燕謂之蛆蟝,其大者謂之馬蚰。郭注:‘蚿音弦,蚰音逐。是蚰、同,蛝即蚿之異文,?即之轉聲。馬,《御覽》引吳普作馬軸,《本草》作馬陸,一名百足……陶注《本草》‘馬陸云:‘此蟲足甚多,寸寸斷便寸行。又引李當之云:“蟲形長五六寸,狀如大蛩,夏月登樹鳴,冬則蟄,今人呼為飛蚿蟲也。”[12](P3625)
(10)【馬騾】公驢和母馬交配所生的雜種,身體較大,耳朵較小,尾部的毛蓬松。[3](P868)
按:前加“馬”以區別“騾子”。
(11)【馬勺】盛粥或盛飯用的大勺,多用木頭制成。[3](P868)
(12)【馬纓花】合歡②。[3](P869)
按: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植物類》:“馬纓,花名,樹高者丈許,一名馬纓丹,又名山大丹。花大如盤,結蕊時凡數十百朵,每朵攢集成球,與白繡球花相類。首夏時開,初黃色,蕊鬃如丹砂,將落復黃,黃紅相間,光艷眩目,開最盛最久,八月又開。亦名大紅繡球,又名珊瑚球。”[17](P5929)
(13)【螞蜂】馬蜂。[3](P869)
按:參見上文“馬蜂”條。
(14)【螞蟥】蛭的通稱。[3](P869)
按:參見上文【馬鱉】條。
(15)【螞蟻】昆蟲,體小而長,黑色或褐色,頭大,有一對復眼,觸角長,腹部卵形。雌蟻和雄蟻有翅膀,工蟻沒有。在地下筑巢,成群穴居。[3](P869)
按:參見上文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馬蟻”條。
(16)【螞蚱】蝗蟲。[3](P870)
這16條中的“馬”或“螞”,均與表示動物的“馬”無關,基本上都含有“大”義。
我們又檢索了《漢語大詞典》,“馬/螞”作為詞頭表“大”義的共有53條,分列如下:
(17)【馬大頭】一種大蜻蜓。[5](P17561)
按: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蜻蛉》集解引寇宗奭曰:“蜻蛉中一種最大,汴人呼為馬大頭者是也。”
(18)【馬杌】坐具。大方凳。[5](P17567)
(19)【馬盂】大型的盂。[5](P17569)
(20)【馬門】船上艙房的門。[5](P17571)
按:此條雖然沒有明言“大”義,但它的確與“馬”無關。我們認為,這里的“馬”也應是“大”義。《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義問乘大舟,以二校執器械,立馬門左右,至鎮江。”從這條語料中可以看出,“馬門”是“大舟”的艙門。
(21)【馬荔】、【馬蓮】馬藺。[5](P17571)
按:參見上文【馬藺】條。
(22)【馬哈】直角大羚羊。[5](P17572)
(23)【馬哈魚】即大馬哈魚。[5](P17572)
(24)【馬莧】、【馬蛉菜】、【馬蛇菜】馬齒莧。[5](P17574)
按:參見下文《山東方言志叢書》中“馬踏菜、馬扎菜、螞蚱菜、馬芝菜”條。
(25)【馬匙】大湯匙。[5](P17577)
(26)【馬蚿】、【馬軸】、【馬?】、【馬蠸】、【馬蠲】馬陸。[5](P17577)
按:參見上文“馬陸”條。
(27)【馬船】大船;官船。[5](P17577)
(28)【馬棗】方言。大棗。[5](P17579)
(29)【馬蛭】、【馬蜞】、【馬蝗】、【螞蝗】、【馬蟥】、【螞蟥】、【馬鱉】、【螞蚍】大水蛭。[5](P17579)
(30)【馬舄】車前草。[5](P17579)
按:參見上文郭璞注。
(31)【馬猴】獼猴。[5](P17580)
按:屈大均《廣東新語·獸語·猴》:“瓊州多猴。以小者為貨,曰拳猴。大者曰狝猴,亦曰母猴。母非牝也。母音轉為馬,猶魚有馬鮆,蚍有馬蚍,薊有馬薊,藍有馬藍,皆其類之特大者。凡物之特大者曰馬,故又曰馬猴也。”[10](P537)
(32)【馬道】通車馬的大路。[5](P17580)
(33)【馬楝子】、【馬藺】蠡實的別名。[5](P17581)
按:郝懿行《爾雅義疏》:“蠡實,馬藺子也。北人呼為馬楝子,葉似薤而長厚。”[12](P3551)
(34)【馬蜂】、【馬蠭】、【螞蜂】胡蜂的通稱。[5](P17581)
按:參見上文“馬蜂”條。
(35)【馬蝍蟟】、【馬蜩】蟬的一種。[5](P17581)
按:此條雖然沒有明言“大”義,但應是一種“大蟬”。《爾雅·釋蟲》:“蝒,馬蜩。”郭璞注:“蜩中最大者為馬蜩。”
(36)【馬殿】大殿。清·李廣庭《鄉言解頤·地部·寺觀》:“文昌閣后東北偏百步為關帝廟……南向,門外豎旗竿二。中為馬殿,兩旁角門內有鐘鼓樓,后殿供神像。” [5](P17583)
(37)【馬蓼】又稱大蓼。[5](P17583)
(38)【馬熊】熊的一種。也稱棕熊或羆,通稱人熊。身體大,肩部隆起,毛色一般為棕褐色。[5](P17584)
(39)【馬薊】大薊的別名。[5](P17586)
(40)【馬薪蒿】牡蒿。《詩·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蔚。”三國吳陸璣疏:“蔚,牡蒿也……角銳而長,一名馬薪蒿。” [5](P17586)
(41)【馬螘】螞蟻。[5](P17586)
按:參見上文“螞蟻”條。
(42)【馬藍頭】馬藍。[5](P17588)
按:參見上文“馬藍”條。
(43)【馬薸】水草名。明·毛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廣要·于以采藻》:“《埤雅》云:‘藻,萍類,似槐葉而連生,生道旁淺水中,與萍雜,至秋則紫,俗謂之馬薸,亦呼紫薸。”[5](P17589)
按:馬薸“連生”,用“馬”應是因為其面積大。
(44)【馬爵】鴕鳥。[5](P17589)
按: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八十四:“有大馬爵,頸及膺身,蹄似槖駝,色蒼,舉頭高八九尺,張翅丈余,食大麥。”[18](P3520)
(45)【馬檳榔】何首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三》:“粵西有馬檳榔,不知為何物,至是見州人俱切為片,和蔞葉以敬客,代檳榔焉,呼為馬檳榔,不知為何首烏也。” [5](P17590)
按:何首烏塊根肥大,故稱“馬檳榔”。
(46)【馬蟬】大知了。[5](P17590)
(47)【馬蘄】野菜名……也稱牛蘄、野茴香。[5](P17590)
按:參見上文《本草綱目·菜一·馬蘄》。
(48)【馬蠅】昆蟲名。成蟲比一般的蠅大。[5](P17590)
(49)【馬蟻】、【螞蟻】大蟻。后為蟻的通稱。唐· 段成式《酉陽雜俎》:“秦中多巨黑蟻,好斗,俗呼為馬蟻。” [5](P17590)
(50)【螞螂】蜻蜓的一種。[5](P860)
按:此條雖然沒有明言“大”義,但應是一種“大蜻蜓”。參見下文《山東方言志叢書》中“馬蜻蜓、螞蜻蜓”條。
從《漢語大詞典》這53條詞語可以解讀出以下信息:第一,“馬”或“螞”含有“大”義是顯而易見的,如對“馬大頭、馬盂、馬匙、馬蟬”等詞語的解釋就很清楚地揭示了這一點。第二,在表示“大”義時,“馬”和“螞”有時可以互換,如“馬蟻—螞蟻”“馬蟥—螞蟥”等。
(三)山東方言中的“馬”義
一般認為,《左傳》作者是左丘明,他系春秋末期魯國人。那么,“馬/螞”表示“大”義,這一語言現象在山東方言里是否存在呢?我們又檢索了錢曾怡主編的《山東方言志叢書》,共得到33個相關詞條,分列如下:
(51)【螞耐子】牛虻。[19](P151)
按:《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牛虻”:“昆蟲,虻的一種,身體長橢圓形,有灰、黑、黃褐等色,胸部和腹部有花紋。雄的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雌的吸食牛、馬等家畜的血液。”[3](P959)
(52)【馬蜻蜓】、【螞蜻蜓】一種體大色綠的蜻 蜓。[19](P151)
(53)【螞拉鉆】[19](P151)、【螞條】[20](P116)、【螞各別】[21](P175)、【螞各得】[21](P175)、【馬蟞】[22](P148)水蛭。
按:參見上文“馬鱉”條。
(54)【馬狗兒蛭】[23](P126)、【馬蛭】[23](P127)螞蟥。
按:石光瑛《新序校釋》引宋代羅愿《爾雅翼》:“蟣,其讀如祈,大者長尺,呼馬蛭,亦呼馬蜞,蜞即古語蟣也。”[29](P560)
(55)【馬蓮韭】[22](P155)、【馬蓮】[23](P116)馬藺。
按:參見上文“馬藺”條。
(56)【馬蘭】馬蘭花。[19](P155)
按:參見上文“馬蘭”條。
(57)【螞蚱鞍子】春天多見的一種蝗蟲,翅小,身大,不會飛。[24](P212)
(58)【馬蚰蜒】百足蟲。[24](P213)
(59)【馬蜂子】馬蜂。[24](P213)
按:參見上文“馬蜂”條。
(60)【馬蟻蛘】[24](P214)、【螞蟻蛘】[25](P175)大的螞蟻。
按:“蟻蛘”的釋義為:“小的螞蟻。”宋代吳淑《事類賦注》:“小蟻,齊人呼蟻蛘。”[30](P585)參見上文郝懿行《爾雅義疏》。
(61)【螞兒螞兒】蜘蛛。[26](P157)
按:此條雖然沒有明言“大”義,但應是一種體型相對較大的蜘蛛。
(62)【馬蛇子】[20](P114)、【馬車子】[23](P124)蜥蜴。
按:郝懿行《爾雅義疏》:“其在草中者形細長,黃斑色,謂之馬蛇子,即蜥易矣。”[12](P3677)
(63)【馬踏菜】[19](P155)、【馬扎菜】[23](P112)、【螞蚱菜】[26](P164)、【馬芝菜】[21](P163)馬齒莧。
按:古無舌上音,故“馬扎”“螞蚱”“馬芝”“馬齒”與“馬踏”讀音接近。詞頭使用“馬”“螞”兩個字形,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這種植物與表示動物的“馬”或昆蟲的“螞”無關,因為馬踏過之形、馬扎之形、螞蚱之形、馬牙之形是完全不同的。
(64)【馬虎棗兒】地榆。[26](P165)
按:清代張楷纂修《安慶府志》:“地榆,莖高三四尺。”[31](P142) 又,黎翔鳳《管子校注》引《本草》:“地榆,其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32](P1119)
(65)【馬杌子】一種高大的長凳。[27](P133)
按: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什物》:“《夢粱錄》載家生動事,如桌凳、涼床、交椅、兀子之類。按,‘兀又作‘杌。《事物紺珠》有‘馬杌二字。俗以方而大者為馬杌子。”[13](P637)
(66)【齊馬婆】土元的成蟲。[28](P131)
按:“土元”即“土鱉”,與“馬”無關,用“馬”當是指其體型較一般昆蟲大而言。這也是唯一一個“馬”表“大”義,卻沒有作為詞頭出現的詞條。
(67)【馬虎】[26](P156)、【犸虎】[28](P132)狼。
按:狼長得并不像馬,這里用“馬”作詞頭,當是指其體型較大。
(68)【馬車】大車子。[22](P99)
按:馬拉的車當地稱為“馬拉車”或“拉馬車”,而不稱“馬車”。
(69)【馬猴】蟬。[19](P151)
按:參見上文“馬蟬”條。
(70)【馬蒼蠅】灰色的大蒼蠅。[27](P122)
從這33條山東方言詞中不難看出:第一,“馬”或“螞”具有“大”義,特別是“馬蜻蜓、螞蜻蜓、馬蟻蛘、螞蟻蛘”四個詞語對“大”義的揭示一目了然,毋庸置疑。第二,在表示“大”義時,“馬”和“螞”有時可以互換,如“馬蜻蜓—螞蜻蜓”“馬扎菜—螞蚱菜”等。
通過對上述材料的考察與分析,可以得知,古代語境中的“馬路”與“馬”無關,“馬”表“大”義,“馬路”即“大路”。我們認為只有這樣理解,才能比較圓滿地解答上文中所提出的三個疑問。
三、“馬”表“大”義的原因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經濟以農耕為主,畜牧業在古代社會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與古代畜牧業關系最為密切的當屬“六畜”。《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杜預注六畜云:“馬、牛、羊、雞、犬、豕。”[4](P4577)《三字經》里亦有關于六畜的記載:“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無論是在儒家經典中,還是在啟蒙教材里,“馬”均排在了六畜之首。
據郭錦桴統計,在《爾雅·釋畜》中,六畜的名稱已相當豐富,它們各有許多專名,其中,“馬”的各種專名51個,“牛”的各種專名18個,“羊”的各種專名11個,“雞”的各種專名6個,“犬”的各種專名10個,“豬”的各種專名13個[33](P12)。蔣紹愚指出,《周易》在乾卦中說到龍,在坤卦中說到馬。《周易·坤》:“牝馬地類,行地無疆。”《周易集解》:“干寶曰: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象也。”同時,古代以馬為寶。《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34](P435)以上現象都說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馬具有無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和無與倫比的重要價值。
可以說,“馬”作為六畜之首,體型較大,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古代傳統文化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由“馬”引申出“大”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馬路”不是外來詞,而是古代漢語所固有的詞語。“馬路”中的“馬”表“大”義,“馬路”即“大路”,“馬路”的命名與這條路是否跑馬無關。“馬”引申可表“大”義,是因為馬是六畜之首,體型較大,在古代社會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聶小麗.“馬路”與“公路”[J].語文建設,2001,(9).
[2]劉志基.馬年說“馬路”[J].咬文嚼字,2002,(6).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4][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 2009.
[5]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6][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7]華學誠匯證.揚雄方言校釋匯證[M].北京:中華書局, 2006.
[8][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胡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9][明]李時珍編纂.劉衡如,劉山永校注.本草綱目(新校注本)[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10][清]屈大均.廣東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清]郝懿行.爾雅義疏[M].濟南:齊魯書社,2010.
[13]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M].鄧宗禹標點.北京:中華書局,2000.
[14][北魏]賈思勰著,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今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王艾錄.漢語理據詞典[Z].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16][明]陳洪謨修,周瑛纂.大明漳州府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17][清]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8][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9]王淑霞.榮成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0]羅福騰.牟平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21]王曉軍,田家成,馬春時.蒼山方言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2.
[22]王淑霞,張艷華.定陶方言志[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5.
[23]錢曾怡,太田齋,陳洪昕,楊秋澤.萊州方言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5.
[24]高曉虹.章丘方言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1.
[25]錢曾怡,曹志耘,羅福騰.諸城方言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6]于克仁.平度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
[27]邵燕梅,劉長鋒,邵明武.沂南方言志[M].濟南:齊魯書社,2010.
[28]孟慶泰,羅福騰.淄川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4.
[29][漢]劉向編著,石光瑛校釋.新序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0][宋]吳淑.事類賦注[M].冀勤,王秀梅,馬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31][清]張楷.安慶府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2]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3]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4]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