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寧 玄桂芬



摘? 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70名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的感謝語語用水平進行了實證調查。通過對比中外學生感謝語的使用情況,總結了留學生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的特點和語用規(guī)律,分析了其感謝語策略的選擇與漢語母語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并提出了對留學生感謝語使用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感謝言語行為;策略類型;語用因素
感謝是指在他人給予幫助的時候表示謝意和感激之情的禮貌言語行為,在日常交際中使用頻率非常高。它作為一種普遍的人類交際活動,其交際原則也為各語言和文化所共有。不過,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恰當?shù)刂轮x并非易事,因為感謝這一言語行為,并不僅僅是語言技巧的使用,還是一種復雜的社會互動活動和心理過程,它需要交際者具有豐富的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
在日常生活和平時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留學生的感謝語表達普遍存在單一、生硬、不得體的情況。即使到了中高級階段,很多留學生仍不能根據(j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交際對象選擇恰當?shù)母兄x語,還有不少留學生的感謝語仍停留在“謝謝”“真謝謝你”這樣的初級水平上。因此,本研究將對中高級漢語學習者的感謝語語用水平進行實證調查,通過對比分析中外學生感謝語的使用情況,來總結留學生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的特點和語用規(guī)律,探討其感謝語策略的選擇與漢語母語者之間的差異及原因,以幫助留學生適時、得體地運用言語行為表達謝意。
一、研究設計
(一)調查對象
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有兩類:一類是留學生,全部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學院三年級的本科生和語言生,共70名,來自韓國、日本、法國、俄羅斯等9個國家;另一類是中國學生,共59名,其中,42名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應用英語學院大一的學生,17名是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一年級的碩士生。之所以調查這些中國學生,主要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留學生的語用水平需要一定的漢語母語者作參照;二是這些中國學生跟留學生年齡相仿,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的調查問卷均由任課老師當堂發(fā)放并收回。留學生共發(fā)放了77份問卷,全部回收,其中有效問卷70份。中國學生共發(fā)放了63份問卷,全部回收,其中有效問卷59份。
(二)問卷設計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語用學常用的語料收集方法—— 語篇補全測試(discourse-completion-test)來設計調查問卷。Brown和Levinson(1987)的調查發(fā)現(xiàn),社會權勢、社會距離和事情的難易度這三種因素,會影響學習者對請求言語行為策略的選擇。我們認為,這三種因素對漢語感謝語的使用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設計調查問卷時,本文把這三種因素作為主要的控制因素。
問卷設計為按角色回答(role-play)型,共包含13個問題(情景)。每一個問題給出一個具體的語境,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盡量涉及到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要求受試以所處情景中的特定身份自由作答,填寫可能會說的感謝語。同時,我們設計的這13個情景主要反映了平等語境和下對上語境的社會關系;上對下的社會關系則沒有涉及,這是因為上對下的關系脫離了受試學生的親身生活經(jīng)歷。在調查前,我們征求了5位富有經(jīng)驗的對外漢語教師對調查問卷的意見,并隨機選擇了16位留學生和10位中國學生進行了預調查,然后根據(jù)預調查結果,對問卷的某些情景和內容進行了修改,制定出了正式調查問卷。面向漢語母語者的問卷以留學生的問卷為基礎,根據(jù)漢語母語者的表達習慣改動了部分措辭。
二、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與討論
(一)留學生實施感謝言語行為的特點
漢語感謝言語行為是一項復雜的會話活動,感謝策略的使用受多種語用因素的影響。下面,我們分別從社會權勢、社會距離和事情的難易度三個方面,來具體分析留學生感謝語的語用特點。
1.社會權勢對留學生感謝語表達的影響
社會權勢即交際雙方相對的社會地位。眾所周知,中國社會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一個以等級制度為導向的社會,在日常交往中,人們十分注重交際雙方的身份和社會地位,也很在意年齡的長幼,通常要表現(xiàn)得禮貌有加。我們的調查對象都是學生,而中國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因此,我們就把師生關系(場景1和11)作為社會權勢不平等的案例進行調查。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在下對上的師生關系中,留學生使用直接感謝(包括直接感謝和直接感謝+輔助語兩種方式,下同)的比例非常高,場景1和11分別為97.1%和95.7%,這符合漢語感謝語的語用規(guī)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等級觀念根深蒂固,為表示尊重和感激之情,下級對上級通常采用直接感謝方式,因為直接感謝中所含有的專門感謝詞語“謝謝”“感謝”等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禮貌標識性,非常明確地表達出感謝的意圖。
不過,雖然都是下對上的場景,但場景11“畢業(yè)論文指導老師耐心多次為你修改論文”所受惠事情的難度和復雜度,要遠高于場景1“課后老師花了十分鐘耐心為你講解不懂的問題”。因此,留學生在感謝語的使用上也有所差別,場景11中“直接感謝+輔助語”的使用比例為61.4%,明顯高于場景1的45.7%。例如:
(1)老師,沒有您的幫助,我就不能寫好論文,謝謝你!
(2)謝謝老師,四年級中最好的事情就是認識了老師。
這說明留學生已注意到在相同的社會權勢下,所受惠事情的難度越高,感謝程度也應越強烈。單純的“謝謝”已不足以表達出自己的感激,還需要運用大量的輔助語,以增強感謝的效果。
2.社會距離對留學生感謝語表達的影響
社會距離是指交際者之間的的熟識、親疏程度。為了考察中外學生感謝方式及策略的運用是否會受社會距離的影響,我們主要從親屬關系、熟識關系、相識關系和陌生關系這四種不同的社會距離來進行對照分析。
下面,我們就采用折線圖來分析在不同的社會距離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感謝方式選擇的差異。具體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無論關系親密還是疏遠,留學生都傾向于使用直接感謝的方式,間接感謝的使用比例較低(四種社會關系均低于25%)。這說明他們已意識到社會距離越遠、關系越生疏,感謝語應越直接、禮貌。因此,從親屬關系→熟識關系→相識關系→陌生關系,留學生直接感謝語的使用比例是逐漸遞增的,而間接感謝語的比例是逐漸遞減的。這與中國學生感謝方式選擇的總體態(tài)勢是一致的。
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感謝策略使用的主要差異是在于,在較近的社會距離(親屬及熟識關系)中,中國學生間接感謝的使用比例遠遠高于留學生。這是因為在漢文化中,當交際雙方社會距離很近、關系很親密的情況下,一般較少采用直接感謝語來表達感謝,而是會選擇更為委婉的間接方式。如在場景9“晚飯時,媽媽幫你盛好米飯”和場景13“姐姐去英國旅行回來給你帶了一件工藝品”中,媽媽和姐姐與自己的社會距離非常近,按照中國的文化習慣,說話人不需要過分客氣、禮貌,甚至可以不說感謝語,否則,就會顯得生分、見外。在我們的調查中,中國大學生感謝策略的使用情況也證實了這一點。多達62.7%的中國學生使用的是間接感謝的策略,還有4.25%的學生寫道“不說感謝的話,太熟悉了,親人之間不習慣,見外”等。而留學生中只有24.3% 的學生使用了間接感謝策略,這一比例遠低于中國學生,這說明留學生受其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十分明顯。作為中高水平的漢語學習者,他們雖然已積累了一定的漢語感謝語的語用規(guī)則,如對誰應該更禮貌,對誰可以隨便些,但是在日常交際中,他們依然會傾向于母語式的思維和表達習慣。因此,在母子(女)、兄弟姊妹這樣非常親密的社會關系中,72.15%的留學生仍然習慣性地使用母語的直接感謝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選擇了間接感謝方式,留學生所使用的策略類型也和中國學生有所不同。在場景9中,中國學生使用最多的間接感謝類型是關心式(占30%)和承諾式(占27.5%),比如:“媽,你也快吃吧。”“媽媽,你坐著,下次我給您盛。” 留學生使用最多的間接感謝類型是贊美式(占42.9%),比如:“這頓飯挺好吃的,媽媽的做菜水平又提高了。”而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關心式和承諾式,留學生的使用率僅分別占14.3%和4.8%。用關心表示感謝是獨特的漢文化現(xiàn)象,有助于拉近交際雙方的距離,會讓施惠方覺得溫暖體貼。“承諾式”則采用回報或承諾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謝,也是漢語中一種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用在父母子女間,會讓父母感受到孩子的孝順、貼心。總的來看,由于漢語文化及語用知識的缺乏,留學生對這兩類重要的漢語間接感謝方式的使用率很低。
3.事情的難易度對留學生感謝語表達的影響
在漢語感謝言語行為中,所受惠事情的難易度對感謝的策略和表達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影響。在我們的調查中,事情的難易度對留學生感謝語表達的影響,具體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事情從容易→一般→難,留學生直接感謝的使用比例是逐漸降低的,而直接感謝+輔助語及間接感謝的使用比例均逐漸提高。這說明留學生在感謝語的表達中已經(jīng)考慮到事情難度越大,受惠程度越高,越應采用間接感謝或大量輔助語的方式來增強感謝的效果,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例如:
(3)謝謝,多虧你我可以解決急事,我趕緊還給你。
(4)真正的好朋友,你救我了。謝謝!我要請你吃好吃的。
例(3)采用了“表達主觀感受+承諾式”的感謝方式;例(4)則采用了“贊美式+表達主觀感受+承諾式”的感謝方式。當然,輔助語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從以上兩個例句可以看出,留學生希望表達出內心強烈的感激之情,但由于過多地使用輔助語,結果導致整個感謝語的表達過于冗長。
(二)留學生感謝語表達中的語用偏誤
我們發(fā)現(xiàn),在感謝言語行為的實施過程中,留學生在表達感謝的意圖上幾乎沒有問題,但對感謝的程度常常拿捏不準,分寸把握不當。下面,我們就從語篇的角度對留學生的語用偏誤進行描寫分析。
1.社會權勢方面的偏誤
(5)*謝老師哦。(情景1)
(6)*謝啦。(情景11)
語氣詞“哦”和“啦”放在句末,通常表達的是一種輕松、隨意的語氣,一般只有在親密關系時才會用到。而不少留學生用在下對上的師生關系中(情景1和11),顯然是不合適的。
2.社會距離方面的偏誤
(7)*以后給你2100塊錢。(情景10)
(8)*謝謝,這是什么?我也要給你一個禮物,你選擇后告訴我。(情景13)
情景10是“好朋友借給你2000元錢來解你的燃眉之急”,例(7)中的這位留學生則表示自己會多還錢來表達感謝。這種生硬直接的感謝會嚴重傷害好朋友的真誠相助之情,甚至會導致朋友關系的破裂。情景13是“姐姐去英國旅行回來給你帶了一件工藝品”,在例(8)中,對家人這種過于直接的回報式感謝會讓姐姐覺得十分疏遠、生分,在漢語中是不太得體的表達。
3.禮貌方面的偏誤
留學生禮貌方面的偏誤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得體或不夠禮貌的致謝。例如:
(9)*你怎么這么熱情?謝謝!(情景8)
(10)*今天真喜悅啊,謝謝,我一定再來。(情景4)
情景8是“你得了重感冒,你的室友給你買來了感冒藥和清淡的飯菜”,在例(9)中,留學生不恰當?shù)厥褂昧朔磫柧洌瑫钍矣颜`解為是自己熱情過度,從而導致交際失敗。情景4是“朋友邀請你去他家做客,朋友的父母為你準備了很豐盛的晚飯,離開時你會說什么?”按照中國的語用習慣,在客人離開時,主人會常說“下次再來啊”或“有空常來啊”,在例(10)中,這位留學生同學據(jù)此認為他的答語應為“我一定再來”。這樣的致謝會令主人啼笑皆非,是不得體的。
另一類是過于禮貌的過度感激。例如:
(11)*謝謝你,你晚上有事兒嗎,我請你吃飯。(情景6)
(12)*謝謝,你救了我。(情景8)
有的留學生唯恐自己不夠禮貌,表現(xiàn)在致謝時,就是有過度化的傾向,他們卻忽略了事情的難易度和社會距離這兩個影響感謝語選用的重要因素。情景6是“你打完球口渴但沒帶錢,好友給你買了一瓶水”,這件事情本身不大,情景8的難易度也一般。同時,這兩個語境中的交際雙方都是較為親密的關系。因此,例(11)、例(12)這種過分的夸大式感謝會給對方留下虛偽不實在的印象。
(三)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感謝語使用差異
從以上的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中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漢語感謝語的語用規(guī)則,但由于他們漢語文化及語用知識的缺乏,以及受語言水平的限制、母語負遷移等因素的影響,留學生的感謝語呈現(xiàn)出較為明顯的學習者特征,跟漢語母語者的感謝語表達還存在較大差異。下面,我們就對此展開具體分析。
1.感謝方式選擇上的差異
我們對留學生和中國學生總體感謝方式選擇的差異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2所示:
在我們所調查的13個場景中,中國學生“直接感謝”“直接感謝+輔助語”和“間接感謝”三種方式的使用比例基本均衡,其中,“直接感謝+輔助語”的使用比例最高,占36.32%。留學生使用比例最高的是“直接感謝”方式,占42.95%;“間接感謝”方式的使用比例僅為14.59%,遠低于中國學生的26.76%。原因如前文所述,在親屬關系和熟識關系這樣較近的社會距離中,留學生受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仍傾向于選擇直接感謝方式。
我們在調查中也發(fā)現(xiàn),同樣是使用“直接感謝+輔助語”,中國學生對各種輔助語策略的使用比較均衡,也比較靈活。留學生的輔助語策略則不如中國學生豐富,他們使用最多的輔助語類型是承諾式和贊美式,其次是表達主觀感受;關心式、道歉式和責備式這三種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輔助語的使用頻率很低。
2.感謝語表達上的差異
總體來看,留學生和中國學生在感謝語表達上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漢語母語者在使用感謝語時更重主觀情意,而留學生的感謝語更重客觀結果。中國人在受惠時,感謝的往往不是具體事情,而是施惠方的情意。如在場景4中,中國學生的感謝語多是“謝謝叔叔阿姨的盛情款待。”“謝謝叔叔阿姨,辛苦你們了!”而留學生的致謝語最多的是“謝謝,今天的菜/飯非常好吃。”感謝的主要是“菜”“飯”這些客觀事物。
第二,漢語母語者的感謝語比較活潑生動,而受語言水平的限制,留學生的感謝語還相對拘謹呆板。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年輕的漢語母語者的感謝語非常活潑,在表達中用到了很多流行語,如“么么噠”“女神”等,并注意到了感謝語使用的性別化差異。如對好友表示感謝時,男同學常用“夠哥們兒”“哥們不多說了”,女同學則常用“親愛的”“愛你,么么噠”。相對而言,留學生的感謝語表達還相對拘謹、生硬。這里以場景3“你的計算機系的好朋友花了很長時間給你修好了電腦”為例,對比分析中外學生感謝語表達上的差異:
(13)你好像修理工。(留學生)
你真棒!果然是專業(yè)的,謝啦!(中國學生)
(14)謝謝你幫我,我知道太麻煩。(留學生)
太謝謝你了,耽誤你這么長時間。(中國學生)
(15)辛苦了,好朋友,今天我請你吃個飯吧。(留學生)
辛苦啦!走,請你吃飯去。(中國學生)
上述三例中,留學生分別試圖用贊美式、道歉式和承諾式來致謝,感謝意圖清晰、充分,但在表達上還比較生硬,不如中國學生表達得隨意、熨帖。
第三,漢語母語者的感謝語相對比較簡潔,而留學生的感謝語有的過短,有的又冗長雜亂。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有的留學生的感謝語表達非常單一,往往不分語境,通篇都是“謝謝”“多謝”等簡短的直接感謝語。而大部分留學生的感謝語要比漢語母語者的冗長,具體表現(xiàn)為專門的感謝詞語和輔助語使用過多。這與本文所預期的結果不同。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留學生們唯恐受語言水平的限制而導致自己不夠禮貌,為保險起見,在致謝時就出現(xiàn)了過度化的趨勢,傾向于把話說得比較長,感謝的詞語和輔助語也因此用得比較多。如前面提到的例(3)和例(4),漢語學習者希望對方明白自己內心的感激之情,但又沒有掌握地道的漢語表達方式,結果輔助語使用過多、過亂,導致感謝話語冗長、連貫性不強。
第四,漢語母語者的感謝語中多使用稱呼語,而留學生的感謝語中稱呼語的使用比例非常低。漢語中的稱呼語非常發(fā)達,區(qū)分也很細致。稱呼語則是留學生的語用難點之一,很多留學生因為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這些豐富的稱呼語,往往采用回避策略。在感謝言語行為中的稱呼語,不僅是提醒“施惠方”一個可能的感謝行為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可以拉近交際雙方的社會距離。例如:場景4中,62.7%的中國學生使用了稱呼語“叔叔阿姨”“阿姨”或“伯父伯母”,而留學生中僅有7.1%的學生使用了稱呼語“叔叔阿姨”或“阿姨”,大部分留學生使用的是“你們”“你”,還有的留學生連“你”或“你們”都未使用。這一現(xiàn)象可能與我們對“稱呼語”教學的忽視有一定的關系,如果沒有適當?shù)慕虒W引導,留學生很難自動獲得稱呼語意識,也就會忽視稱呼語的功用。
三、教學建議
由上文的調查分析可以看出,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感謝語語用規(guī)則,在特定的語境中能夠表達出感謝的意圖。同時,由于中國文化及相關語用知識的缺乏,他們對感謝的程度和分寸往往把握不當,又受限于不熟練的漢語表達,因此,其感謝話語難免呈現(xiàn)出不同于漢語母語者的拙澀痕跡。我們認為,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學習者受母語文化負遷移的影響;二是學習者通過漢語教材接觸到的感謝語料過少且真實性不夠;三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缺乏對感謝語表達的系統(tǒng)集中的講練。那么,我們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應如何豐富留學生的感謝語語用知識,幫助他們靈活得體地運用漢語致謝呢?
(一)對外漢語教材應提供真實豐富的感謝語輸入
作為教學材料的主要提供者,教材是一切學習活動的根本。對外漢語教材應盡量為留學生提供豐富、真實、并能體現(xiàn)中國人價值觀念和表達方式的感謝語語言材料。就目前的對外漢語教材來看,無論是感謝功能項目的選擇、語料的編寫,還是感謝語語用因素的解釋,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僅在數(shù)量上偏少,而且往往缺乏真實性和針對性,不符合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實際。
(二)課堂教學應培養(yǎng)學習者的感謝語語用意識
語言學習的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習者能夠運用目的語完成特定的言語交際行為,如感謝、道歉、請求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應結合具體語境提醒學生,在使用語言時,不僅要注意語法、語義上的正確,更要注重語用上的合適、得體,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語用意識。具體到感謝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語言知識的學習,在講練言語形式的同時滲透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的語用規(guī)則、語用知識,幫助學習者了解感謝語背后所蘊含的中國文化,使學生能夠明了感謝語適用的不同場景,從而避免感謝語的誤用。
目前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對于課文中出現(xiàn)的感謝語表達,多數(shù)教師的做法是隨文解釋,很少對感謝言語行為進行集中講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漢語學習者對感謝語語用規(guī)則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對感謝語的使用策略進行總結,以便于留學生系統(tǒng)掌握和靈活運用漢語感謝語。
(三)強化感謝語交際操練
在進行感謝語的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學習者的可操作性。可以通過大量的例句,使留學生充分感知漢語感謝語豐富的表達方式,尤其是間接感謝方式的表達,從而使留學生避免只會說“謝謝”。還要讓留學生學會根據(jù)交際對象、場合的不同確定合適的感謝語。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jù)生活中真實的交際情景設計教學語境,并將這些語境靈活融于各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列出漢語學習者在中國最常遇到的感謝場景,在設計時要考慮事情的難易度、交際雙方的社會權勢、社會距離、年齡及性別差異等。通過大量的情景練習,使學習者最終能夠根據(jù)交際對象、交際場合、事情難易度的不同,靈活地選用較為得體的感謝表達。
(四)消除學生表達時的心理障礙
由于母語文化在留學生頭腦中已根深蒂固,他們要完全實現(xiàn)目的語文化的融入是很難的。即使他們知道在中國跟親密的朋友和家人說“謝謝”會顯得生分,但如果要自己不說“謝謝”,很多留學生仍會感到很不自在。有些留學生開始反思當其母語文化與漢文化沖突時,自己應如何用漢語來表達感謝,如何能找到既符合漢語的語用習慣又跟自己的母語文化沖突不大的感謝語表達。比如,在情景3中,一位韓國學生寫道“聽說好朋友之間不用說謝謝,那怎么說呀?” 因此,在感謝語的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應激發(fā)留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愿望,引導學生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及表達方式,對與自己國家不同的漢語感謝文化行為采取包容、尊重的態(tài)度,不論褒貶,求同存異,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漢語感謝語,但在感謝表達結構和方式的選擇上則不必求同。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及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了中高級階段留學生感謝語表達的特點及其與漢語母語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需要說明的是,這次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1.為了使留學生的感謝語表達自然、真實,我們在問卷中設計的語境面較窄,都是跟學生的學習、日常生活相關的,有關社會生活的情景則基本沒有涉及;2.主要是采用了靜態(tài)的問卷調查法,學生有較多的時間思考完善自己的答案,而學生在實際使用感謝語時,是否會和這種書面調查式的感謝語表達不同,尚不可知;3.實際生活中的感謝言語行為可能還會涉及到體態(tài)語、語音語調等輔助感謝行為,這在我們的研究中也無法體現(xiàn)出來。因此,我們的調查還有待于進一步地完善、深入。
參考文獻:
[1]畢繼萬.漢英感謝語的差異[J].語文建設,1996,(7).
[2]顧嘉祖.跨文化交際——外國語言文學中的隱蔽文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李麗娜.漢語“感謝”言語行為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4,(9).
[4]劉頌浩,田俊杰.留學生漢語語用情況調查[J].語言文字應用,1999,(1).
[5]曲衛(wèi)國,陳流芳.上海話間接感謝言語行為研究[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3).
[6]Brown,P. & Levinson,S.C.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erss,1987.
[7]Eisenstein,M. & Bodman,J.‘I Very Appreciate: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of American English[J].Applied Linguistics,1986,(2).
[8]Kasper,G. & Rose,K.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2002
[9]Wolfson,N.Rules of Speaking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