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思雨
摘? 要:近代詞語體現了詞語里的歷史構成層次,方言詞語則是探求近代詞語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指標和參數。對洛陽方言中的十個近代詞語進行了探源和釋義,意在揭示近代詞語在洛陽方言中的生存與使用情況。
關鍵詞:洛陽方言;近代詞語;釋義;考源
洛陽,簡稱“洛”,別稱洛邑、洛京、雒陽、東都。洛陽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市下轄1個縣級市、8個縣、6個區,分別為偃師市、孟津縣、新安縣、宜陽縣、伊川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汝陽縣、澗西區、西工區、老城區、瀍河回族區、洛龍區、吉利區。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洛陽方言屬于中原官話洛嵩片[1](P13)。洛陽方言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陽人)之間,以老城區的話為代表,市內和周圍各縣在語音上以及少量詞語上略有差別。對洛陽方言中的近代詞語的來源、流變進行考察,不僅能深化對洛陽方言詞匯形成歷史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揭示洛陽方言詞匯的原生形態,加強對相鄰方言間語詞交融與滲透進程的把握。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本文特選取其中十個富有典型性的詞語來加以解說。除特別注明外,本文所引例句均來自CCL和BCC語料庫。
1.扁食
在洛陽方言中,“扁食”是指水餃、鍋貼一類的面食。因為餃子呈扁狀,所以稱之為“扁食”。例如:
(1)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剪柏枝;二十八,挖河沙;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扁食;大年初一,撅著屁股作揖。(《洛陽日報》,2007-02-12)
(2)兒媳說:再不然兒媳給您包扁食。(《洛陽日報》,2013-08-23)
(3)冬至吃頓扁,又不咳嗽又不喘。(《洛陽日報》,2017-12-21)
每到冬至時節,洛陽地區每家每戶必吃餃子。據說,人吃了餃子一不會凍耳朵,二可以驅寒護肺暖胃。大約在宋代,“扁食”作為食品名稱就已出現,并且一直沿用至近代。例如:
(4)金人供送上左右寢食皆如法,并吃餛飩、扁食,乃金人御膳也。(宋代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七一引《避戎夜話》)
(5)諸尊菩薩降來臨,只有兩個金鋼尋不見,王婆店里吃扁食。注:“以面為餅,以肉裹之,即今之扁食也。”(明代刊本《李九我批評破窯記》第十三出)
(6)孫胡子,扁食包細餡;馬思遠,糯米滾元宵。(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二月·皇都品匯》)
以上三例中的扁食應均是指餃子或者鍋貼。在例(4)中,“餛飩”與“扁食”并列,可見二者并非同一面食。餃子在古代又被稱為“角子”“餃餌”“粉角”等。明代張自烈《正字通·食部》:“餃……今俗餃餌,屑米面和飴為之,干濕大小不一。水餃餌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之粉角。北人讀‘角如‘矯,因呼‘餃餌訛為‘餃兒。”[2](P1419)清代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也說:“北方俗語,凡餌之屬,水餃、鍋貼之屬,統稱為扁食,蓋始于明時也。”[3](P4876)綜上所述,“扁食”從宋代初見端倪,到明清開始通用,詞義基本沒有變化。至遲在明代,已將餃子和鍋貼合稱作扁食。
2.長蟲
在洛陽方言中,“長蟲”指蛇。由于蛇形體很長且是爬行動物,因此,洛陽民間形象地稱之為“長蟲”。例如:
(7)蝎子不蜇,長蟲(蛇)不咬,身上不長疙瘩棗。(《洛陽日報》,2007-03-03)
(8)長蟲(蛇)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呱呱叫,大雨就要到。(《洛陽日報》,2010-10-13)
(9)“風”的象形描繪是天穹下一條長蟲,這是蛇圖騰的標志。(《洛陽日報》,2019-12-19)
“長蟲”義為蛇,近代文獻即有先例。例如:
(10)蛇,俗名長蟲。(清代張道超《重修伊陽縣志》卷一)
(11)那不是長蟲,人家都說那是個花老虎。(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八回)
(12)月亮照進來,照見桌子底下有盤黑閃閃的東西,王壽山伸手去摸,那東西動起來了,并且很快伸成一長條,往門外溜了。王壽山嚇了一跳,原來是一條長蟲。(周立波《磚窯和新房》)
伊陽縣,為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的舊稱。因與宜陽縣同音,1959年改為汝陽縣。《伊陽縣志》明確記載了蛇的俗名是長蟲。從清代直至當代,“長蟲”一直活躍在很多方言之中,有時也出現于書面語中。
3.墩兒
在洛陽方言中,“墩兒”義為凳子,一般是指比較低矮的凳子。例如:
(13)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師來俺家;坐俺的墩兒,喝俺的茶,老師一走媽就打。(《洛陽日報》,2008-02-28)
(14)老頭兒老婆兒搬個小墩兒,拎個撓鋤,把墩兒放在谷子地里,用撓鋤一下一下挖,這是非常費時間的農活兒。(《洛陽日報》,2018-09-14)
(15)星期天,我去找他,在汝河邊他的老家門前,搬出兩把木墩兒,在汝河里搬來的大石頭上放兩杯清茶。(《洛陽日報》,2019-08-09)
“墩”與“墩兒”為坐具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元明清繼續沿用。例如:
(16)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即入中書視事如故。(《宋史·丁謂傳》)
(17)那潘金蓮放著椅兒不坐,只坐豆青磁涼墩兒。孟玉樓叫道:“五姐,你過這椅兒上坐,那涼墩兒只怕冷。”(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十七回)
(18)寶玉又磕頭謝了恩,在挨門邊繡墩上側坐,說了一回讀書作文諸事。(《紅樓夢》第八十五回)
《正字通·土部》:“墩,都昆切,音敦,平地有堆者。”[3](P239)可見,“墩”的本義是“土堆”,后來逐漸引申出其他的意義和用法。例如:
(19)李逵把雙斧拔放籮里,兩手去摸,底下四邊卻寬。一摸,摸著一個人,做一堆兒墩在水坑里。(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四回)
(20)他蹲一次來個屁股墩兒,蹲一次來個屁股墩兒。(清代常杰淼《雍正劍俠圖》第四十六回)
例(19)中的“墩”是動詞,指人的屁股著地。例(20)中的“屁股墩兒”是名詞,指身體失去平衡但未倒下而臀部著地的姿勢。
4.憨子
在洛陽方言中,“憨子”義為傻子,或者表示此人有傻氣。例如:
(21)當時的母親涕淚俱下,邊哭邊說:“憨子閨女,你咋恁憨,你怕啥,有媽媽呢,你怕啥……”(《洛陽日報》,2008-03-10)
(22)比如很多洛陽人用“死鬼湯兒”“憨子樣兒”稱呼最親近的人,雖然這些詞都不是什么好詞,表達的卻是最親熱的情感,甚至比說“親愛的”更讓對方覺得受用。(《洛陽日報》,2014-05-15)
(23)當時社會上對特殊教育還有誤解,有人說她教的是“憨子”,“只要看著別出事就好了”。(《洛陽日報》,2016-09-10)
“憨子”和“馬妮兒”在洛陽方言中經常連用,與“憨子閨女”意思相同。“妮兒”是洛陽人對自己女兒的愛稱。與此類似的詞,洛陽方言中還有“楊呆娃兒”,也是用來形容癡傻之人。“憨子”表傻子義,宋代開始就有相關用例,明清時期逐漸增多。例如:
(24)圍棋者以憨者,李乃國手,而神思昏濁,人呼為李憨子。(宋代劉攽《中山詩話》)
(25)我這村兒是個憨子,老媳婦賠禮,莫計較罷!(明代羅貫中《平妖傳》第五回)
(26)勝爺一看,他原來是一個不識數的憨子,不以力服,不能了事,勝爺說道:“您就動手吧。”(清代張杰鑫《三俠劍》第六回)
5.今個兒
在洛陽方言中,“今個兒”的意思就是今天。如洛陽人經常會說:“咱今個兒去哪兒?”“今個兒”起初作“今個”,無兒化音。例如:
(27)今日曰今個,明日曰明個。(清代洪家祿《大名縣志》卷二十二)
(28)今個兒城外頭亂亂哄哄,買不到菜。(老舍《茶館》第二幕)
(29)今個八月十五嗎?娘!(孫犁《白洋淀紀事·丈夫》)
從《大名縣志》的記載來看,最遲在清代,就已經把今日稱作“今個”了。這一用法也出現在老舍、孫犁等現當代作家的作品中,可見其流行程度。時至今日,在老百姓的日常交際中,它也是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語。“今個兒”是今天的一種口語化表達。在洛陽話中,今天是“今個兒”,昨天是“昨個兒”,昨天夜里則是“夜個兒”。
6.冷子
在洛陽方言中,“冷子”義為冰雹。例如:
(30)黑石關,下冷子(冰雹),給老蔣拍成肉餅子。(《洛陽日報》,2010-10-19)
(31)冰雹也被稱為“雹子”或“冷子”,是一種特殊的降水現象,經常出現在夏季或者春夏之交。不過隨著全球氣候異常,其它季節出現冰雹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洛陽日報》,2020-05-22)
《說文解字·仌部》對“冷”的解釋是:“冷,寒也。從仌令聲。”[4](P404)可見,“冷”的本義是寒,加后綴“子”表示冰雹則應是后來的用法。
在洛陽方言中,“冷子”也被稱作“雹子”,兩者都是指冰雹。例如:
(32)同時,樹上的棗子像雹子一樣,噼里啪啦往下掉。而劉大爺所在的這棵樹,卻安然無恙。(《洛陽日報》,2019-10-23)
(33)在全球大疫帶來一波暴風驟雨之時,天上只會下更多的雹子,而不會掉下餡餅來。(《洛陽日報》,2020-04-15)
(34)說俺謅,俺就謅,大年五更立了秋,正月十五下雹子,打了蕎麥和綠豆。(《洛陽日報》,2020-05-15)
《說文解字·雨部》:“雹,雨冰也。從雨包聲。”[4](P40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雹,雨仌也。仌舊作冰,今正。雨仌,謂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陰之專氣為雹。劉向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于甘泉則為冰,此其驗也。左氏傳曰:圣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5](P2287)“雹”本是名詞,加后綴“子”也應是后來的用法。
從出現時間來看,“雹子”應早于“冷子”。“雹子”在唐五代時期已經出現,而“冷子”似乎是近代以來的產物。例如:
(35)雨點若著如中箭,雹子逢人似連錘。(《敦煌變文選·破魔變文》)
(36)上堂:“赫日里我人,云霧里慈悲,霜雪里假褐,雹子里藏身。還藏得身么?若藏不得,卻被雹子打破髑髏。”(宋代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五)
(37)鼓樓房上琉璃瓦,每日風吹日曬雹子打。見過多少振冬振,倒怕你清風細雨灑?(元代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
(38)雹子有雞蛋那樣子大,把我的屋都打爛了。(周立波《桐花沒有開》)
(39)冰雹曰冷子,云曰云彩。(清代謝應起《宜陽縣志》卷六)
(40)這是一場冷子。大樹不要緊;小花小草可就毀了,經這一打,難得還陽了。(王汶石《米燕霞》)
7.廝跟
在洛陽方言中,“廝跟”義為一起、跟隨、結伴同行。例如:
(41)他說,爸爸和二叔就是周圍的一道風景,十里八村沒有不知道老哥倆的,他倆廝跟著去看戲,看戲的人就不看戲了,光看著他倆樂。(《洛陽日報》,2004-07-17)
(42)工作人員正意外,只聽李老先生不慌不忙地說:“喂,是晚報記者嗎?我拍處兒(到處)信(找)不著報社,要不咱都擱(就在)老城同化街社區見面兒?隨后咱廝跟著(一起)去俺家噴噴(聊聊)……”(《洛陽日報》,2012-12-26)
(43)跟她廝跟(一起)去西門口吃碗兒甜面葉兒,九府門兒喝碗兒油茶帶可泡兒(馃子油茶),十字街買根甜蜜桿兒(甘蔗),青年宮買喲炸肉盒兒,趁勢兒一拐彎兒,都(就)是人民電影院兒。(《洛陽日報》,2013-02-04)
“廝跟”在元代以來的文獻尤其是在小說、戲文等白話文學中時有運用。例如:
(44)(老旦)看他舉止,與我孩兒也不甚爭。小娘子,廝跟去,你可心肯?(小旦)奴家不見了哥哥,望老娘帶奴同行則個。(元代施惠《幽閨記》第十八出)
(45)兩支船廝跟著在湖泊里。不多時,劃到個去處,團團都是水。(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
(46)當那位囚首垢面的老頭又在街頭說他的謠兒,身后總是廝跟了一幫閑漢。(賈平凹《廢都》)
“廝”即“相”,表示互相之意。明代胡震亨《唐音癸鑒》卷二十四:“相,思必切,讀若瑟,今北人皆呼為廝。”[6](P3689)黎錦熙《中國近代語研究法》:“廝字,向來無解,不知即‘相字一聲之轉。”[7]除了“廝跟”之外,相關詞語還有“廝見”“廝殺”等。
8.排場
在洛陽方言中,“排場”為形容詞,義為人長得漂亮或事情辦得漂亮。洛陽話中夸贊一個女孩好看,經常會說:“這姑娘咋長哩恁排場!”有時也指大方、體面、風光等。例如:
(47)愿這種既環保又利于健康的結婚方式在洛陽城越來越多,就像這對新人,有那么多單車騎友參與婚禮,也同樣壯觀、熱鬧、隆重和排場!(洛陽日報,2010-01-25)
“排場”表“大方、體面”這一用法大約是在清代開始流行的。例如:
(48)賈蕓深知鳳姐是喜奉承尚排場的,忙把手逼著,恭恭敬敬,搶上來請安。(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四回)
(49)美觀曰排場,不欺曰信實。(李希白《新安縣志》卷九)
(50)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麥子,啊,長得真排場!(陳夢賢《重返柳河灣》)
“排場”一詞最早來源于戲劇,原指古代戲曲演出時的場次安排和舞臺調度。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你白聽了這幾年的戲,哪里知道這出戲的好處,排場又好,辭藻更妙。”演員多、道具多,戲演起來便有氣勢,場面就會好看,于是便衍生出“場面鋪張”的意義,再由“場面鋪張”引申出“大方、體面、風光”之義。
9.待見
在洛陽方言中,“待見”義為喜愛、喜歡。例如:
(51)送洛陽特產就是圖個新鮮,要送別的禮品,興許人家還不待見呢!(《洛陽日報》,2009-12-31)
(52)剩飯人們都不待見,剩漿面條卻是“寶中之寶”!洛陽人常說,“漿飯熱三遍,給肉都不換”。(《洛陽日報》,2016-04-08)
“待見”表“喜愛、喜歡”這一用法在明代已經出現,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
(53)你老人家這會兒又不待見他起來。(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二回)
(54)平兒在窗外道:“我浪我的,誰叫你動火?難道圖你舒服,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見我呀。”(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
(55)后來見家里人實在不待見我,就動了來北京做地鐵歌手的念頭。(卞慶奎《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在洛陽話中,“待見”就是把對方放在心上,一般是指客體發生了某件事情,讓行為的主體產生“待見”或“不待見”的結果,類似于“當不當回事兒”。它后面可以直接跟賓語,也可以在前面加“不”,表示否定。
10.擺治
“擺治”為動詞,有修理的意思。在洛陽方言中,“擺治”一詞主要是用在人身上,義為修理人、整人。比如,當地口語經常說:“他把我擺治得好苦。”再如:
(56)那時,關莊也興起大兵團作戰,上地干活吹口哨,點名不到扣飯;加上黑夜白日連軸轉,“放衛星”,真把社員們擺治怕了。(《新華文摘》,1981年第3期)
(57)我的一個作家朋友原來是當官的,有一天他躊躇滿志地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用了三個字總結當官的美妙之處:擺治人。(《今晚報》,2009-03-23)
(58)到了氣頭上,說“看我怎么擺治你”都是輕的,如果說重點兒,就會咬牙切齒地指著對方:“看我擺治不死你!”(《洛陽日報》,2014-06-19)
從例(56)、例(57)可以看出,“擺治”意為故意使出一些手腕或圈套來使人就范,從而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從例(58)還可看出,“擺治”一詞在洛陽話中頗有些不共戴天、勢不兩立的意味。
總的來說,洛陽方言中保留的近代詞語遠不止于此。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洛陽方言中的很多詞語只存有語音,并無相對應的字;或者是由于音變而造成某些字形訛變,導致查證起來難度很大。本文所選取的十個詞語,對于洛陽方言而言,不過是滄海一粟。同時,通過對這十個近代詞語的探源和釋義,可以看出,洛陽方言詞匯研究不僅僅是與語言學有關,也往往會涉及到歷史學、地理學、民俗學、文化學等相關知識,它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這也是本文需要加強的地方。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研究中心.中國語言地圖集·漢語方言卷(第2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明]張自烈.正字通[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
[3][清]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6][明]胡震亨.唐音癸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7]黎錦熙.中國近代語研究法[J].河北大學周刊, 1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