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底開始席卷西亞北非地區的“中東劇變”,為國內學界提供了嶄新的課題和研究視野,青年問題成為關注和研究的重要領域。本文從國內外學界對阿拉伯青年問題研究的總體趨勢、國內學界對阿拉伯青年問題中民生問題的關注、國內學界對阿拉伯青年問題中社交媒體的關注三個方面對學界的研究和成果進行介紹和分析。
關鍵詞:阿拉伯青年問題;中東劇變;失業問題;社交媒體
作者簡介:崔林杰,男,副教授,南京大學金陵學院阿拉伯語系副主任,絲路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當代埃及青年運動及其政治影響研究”(2016SJD810007)成果。
2010年底,突尼斯爆發了震動全球的民眾運動,當時稱之為“茉莉花革命”,運動在兩個月時間內席卷整個北非西亞,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等國引發了政權更迭,學界將這一歷史過程稱為“中東劇變”。
運動爆發至今已近10年之久,“中東劇變”依然通過不斷地變化,在國際政治領域和國際關系舞臺發揮作用、產生效能,同時吸引全球學者對該地區的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等領域進行關注和研究。
一、 國內外學界對阿拉伯青年問題研究的總體趨勢
國際學界在“中東劇變”爆發之初側重從突尼斯、利比亞、埃及等國威權政治的角度分析埃及政權更迭的原因。而國內學界則從失業加劇問題、社會分配不公、經濟長期蕭條、政權腐敗問題等社會經濟學角度考察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和埃及“一·二五革命”的根源。
隨著“中東劇變”不斷持續和深化,國內外學界開始對青年問題予以關注。例如:史蒂芬·格蘭德(Stephen R.Grand)在《理解解放廣場:世界其他地區民主的過渡教會我們的關于阿拉伯民主的前景》中提出,在埃及首都開羅市中心解放廣場進行聚集性示威抗議的青年群體成為社交媒體等新科技手段深刻影響政治價值觀的主要表現 ;阿伊達·葉海亞·薩拉赫·埃爾·迪恩(Aida M. Yehia SalahEl Din)在《2011~2013 年 6 月的“埃及之春”中埃及青年參與的起因》中對2011 年“一·二五革命”和 2013 年 6 月 30 日推翻穆爾西政權的“二次革命”中青年群體的不同訴求與政治參與表現進行了對比分析 ;陳越洋在《中東劇變中的青年因素分析》中提出以青年為主體的阿拉伯社會將面臨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的再次重塑,中正、和平、包容的中間主義思潮將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實踐 ;馬麗雅在《阿拉伯的“布瓦吉吉”們——青年在阿拉伯劇變中東而影響和啟示》中認為青年群體是中東劇變以來阿拉伯國家政治、社會、經濟改革和發展以及未來政局走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
可以看到,國內外學界對“中東劇變”的關注和研究,隨著運動的持續和變動,也發生了遷移和深化。對青年問題的不斷聚焦,青年運動的特點、作用、影響和解決,也成為國內外學界的研究重點。
二、 國內學界對阿拉伯青年問題中民生問題的關注
國內學者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對人口膨脹、高失業率、貧困等關鍵詞給予了高度關注。
陳越洋在《中東劇變中的青年因素分析》中認為,(阿拉伯)青年民生問題空前嚴峻,“教育落后、工作難覓使得青年們對于生存現狀極其不滿, 主要表現為:其一, 青年失業率攀升。其二, 青年教育質量堪憂。” 將“中東劇變”的原因導向了青年失業和青年教育的兩大社會痼疾。
馬麗雅在《阿拉伯的“布瓦吉吉”們—青年在阿拉伯劇變中的影響和啟示》中認為,“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并沒有很好地解決貧困、通貨膨脹和就業等問題······大量青年人口的存在,本來可以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勞動力,但許多阿拉伯國家不能提供足夠的崗位來消化這些新的勞動力,用以刺激經濟增長,反而使青年人口膨脹帶來了高失業率和不充分就業率等問題,逐步成為一種負擔和隱患。” 將阿拉伯世界發展的停滯不前同青年就業困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三、 國內學界對阿拉伯青年問題中社交媒體的關注
社交媒體在“中東劇變”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內學者對這一新興現象進行了充分的分析。
陳文勝在《“阿拉伯之春”中青年社交媒體參與及其啟示》中指出,“蓬勃發展的社交網絡媒體為青年社交媒體參與提供了技術平臺和渠道,腐敗的政治生態和惡化的經濟形勢是青年社交媒體參與的體制性原因,強烈的被剝奪感和權利意識覺醒是青年社交媒體參與的主要思想誘因,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介入推動是青年社交媒體參與的外部環境因素”,全面剖析了社交媒體在“中東劇變”中發揮巨大作用的因素,“社交媒體能夠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共享、社區構建、形成新的集體行動路徑, 來提高民眾的民主, 增加政治參與。”
國內學界充分認識到阿拉伯青年問題在“中東劇變”中的影響力,通過對社會問題的剖析和社交媒體的研究,揭示了阿拉伯世界存在的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為社交媒體的管理和疏導提供了有效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