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唯
摘要:19世紀下半葉,沙皇俄國與日本分別開始了一場社會變革運動——農奴制改革和明治維新,但最終的改革結果卻截然不同,引起的社會反響也有所差別。就主要成果來說,日本成功了,沙皇俄國卻失敗了。該文將從改革背景、主要改革過程和內容、結果及意義等三方面進行比較,努力尋求其成敗的原因。
關鍵詞沙皇俄國;日本;農奴制改革;明治維新
一、問題提出
1861年,具體點就是1861年3月3日(俄歷2月19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開始了以解放農奴為主要目標的農奴制改革。1868年1月3日,當時的明治政府為了擺脫幕府危機,實現“富國強民”的目標,開始了明治維新。農奴制改革與明治維新的開始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首先,兩國當時都面臨著國內農民起義(武士起義)頻發、國外西方勢力虎視眈眈的艱難處境;其次,都是封建專制國家,封建經濟占主導地位,封建貴族、大地主控制著國家命脈,平民百姓艱難度日;再有就是,國際地位不高,受到西方勢力的壓迫,戰爭的失敗更是導致了國家利益遭受巨大損失,或面臨著被侵略的威脅。在相似的社會大背景下,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在“謀士”的建議之下,統治政府開始了一場自上而下的社會變革運動,即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
雖然兩國有相同的改革基礎,最終目標都是維持統治地位以及“富國強民”,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完全不同。總的來說,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失敗了,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近代企業日益興盛,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基本完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任務”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為日后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俄國實施農奴制改革以后,俄國的專制制度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廣大勞動群眾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改革的不徹底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沙皇俄國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緩慢。基本的改革條件相同但最終的結果大相徑庭,在這里我們將對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作出比較,并嘗試探尋兩者成敗原因。
二、異同比較
在對農奴制改革和明治維新進行比較的時候,筆者將從背景、過程和內容、影響及意義等三個方面展開討論。第一,社會背景的因素,在當時的大背景下,沙皇俄國與日本面臨著相似的危機,國內社會動蕩不安,統治地位受到挑戰,戰爭的失敗促進了民族危機的加深,因此統治階級開始意識到一場社會變革是迫切需要的。第二,改革過程和內容的因素,在改革運動正式開始之后,兩國所選的道路是不一樣的,俄國以解放農奴為主要目標,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來擴大農奴的人身自由和各項權利,而日本則開始了像西方學習的變革之路,由“閉關鎖國”到打開國門對外開放。第三,影響及意義,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兩國改革運動最終取得了完全不同的結果,俄國農奴制改革收效甚微,農奴依然受到壓迫和剝削,甚至比以往更甚,改革最終失敗了。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最終走向了強國之路,開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之路。接下來,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詳細論述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之處。
社會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十九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在封建專制的俄國悄然興起,由于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以及對商品糧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生產已經無法滿足城市的大量需求,因此在農村很多地區開始出現了地主使用機器生產,雇傭農奴為其勞動的現象。不過,受經濟條件限制,只有少數大地主才能買得起生產機器,絕大部分地主則是通過加大對農奴的壓榨、增加勞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辦法,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到五十年代末,在某些地區的工業區每人一年所繳納的代役租大幅度提高,只依靠簡單的耕種一個農民根本無法支付高昂的代役租和維持家庭生活,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離鄉背井,到城市或遙遠的地區受雇于手工工場主或直接從事手工業和商業,也就是早期的小商人。這些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農村,脫離了土地,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就有力地破壞了自然經濟,更加促進了資本主義在當時的沙皇俄國的進一步發展。
除了大批日益貧困和破產的貧農以外,還分化出了富裕的農民階層,可以說他們是其中聰明的投機者,抓住了發展的機會一躍成為了農民的雇主。他們有的租種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和國有土地,成為土地經營者;有的開辦企業、酒店和驛站,成為企業主;有的收購和轉賣農產品,成為早期的中間商;還有的違反法律私自放高利貸,靠吃利息而活。而更富裕的成為了擁有數萬,乃至數十萬盧布財富積累的大工廠主。貧農和富農構成了為農奴關系所掩蓋的農村資產階級,奠定了農村新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這就是早期的資本主義在俄國農村的發展。
而在當時的日本,資本主義也開始發展起來,不過也是因為封建專制的社會性質而受到了阻礙。改革開始之前,日本處于最后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對外實行“鎖國政策”,禁止西方的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甚至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為了避免與外界的接觸,也實施了各種禁止制造適于遠洋航行船只的法令。但是也并不是完全斷絕與外界的交流,在此期間,允許同中國、朝鮮和荷蘭等國通商,而且只準在長崎一地進行,相關資料在中國的歷史書上也可以找到。此外德川幕府更是明令禁止基督教在日本的傳播,西方國家試圖通過傳教士的宗教滲透來打開日本的國門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中國早期佛教的影響下,佛教在日本國家和社會上的地位就是任何其他宗教無法替代的,德川時代是日本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在動蕩時期佛教幫助德川幕府穩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對于西方傳教士的進入持否動態度是必然的。
在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之前,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家庭手工業或手工作坊。作坊內出現了“雇用工人”制,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沖擊了封建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也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基礎。在商品經濟形態的快速發展時期,商人階層,特別是金融事業經營者的規模壯大起來,統治政府察覺了這一新興階級對統治國家的威脅,與此同時,商人們自身發展也受到了傳統法制的約束,于是組織起來開始呼吁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大名(藩地諸侯)、武士,和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商人們組成政治性聯盟,與反對幕府的基層農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實力基礎。
主要戰爭的失敗:1853年10月20日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帝國、大英帝國等西方大國展開了激烈爭奪,克里米亞戰爭由此開始,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俄國慘敗告終。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在國內激起了人民對統治政府的強烈抵制,進一步加深了封建農奴制的危機,階級矛盾更是進一步激化。從而加速了農奴制的廢除。
而當時在日本發生的主要兩場戰爭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和倒幕運動。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在未取得天皇和德川幕府的許可下率領艦隊公然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強硬要求同日本打開國門,并與之建立外交關系和進行貿易。這就是著名的“黑船事件”(有的地方也翻譯為“黑船開國”)。被迫打開國門的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等之后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被迫打開兩個港口,并給予美國以特別優惠。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在“黑船事件”的刺激下,日本國內有志之士開始有了聯合起來反抗幕府的決心,日本封建陣營也開始出現分化。反抗愈演愈烈,之后便發生了著名的倒幕運動。持續幾年的倒幕運動結束后,日本全境統一,最后一個幕府——德川幕府垮臺,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同時也標志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自此隨著明治維新的展開,資本主義開始在日本境內蓬勃發展。
改革的主要內容
在說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頒布解放法令。如1861年2月19日宣言》、《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的一般法令》、等等。俄國農奴制改革一開始就被定義為“自上而下的改革”,這些為了解放農奴而頒布的法令自然是統治者制定的出來的,因此不管多么冠冕堂皇,這些法令的根本還是在維護大地主、貴族階級的利益。法令頒布了,但是真正實施的卻很少,起的作用也很微不足道,甚至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導致大量農民失去自己的土地,淪為貴族、大地主的賺錢機器。
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克里米亞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沙皇俄國武器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在這場戰役中,落后的軍事裝備直接導致了沙皇俄國面對強敵時毫無反手之力。從中吸取教訓的統治階級開始鼓勵辦學,逐步擴大大學自主權,并允許引進西方書籍,鼓勵人們多學多看。喜愛讀書、學習優良傳統自此保留了下來,傳承至今。同時統治階級也不再排斥資本主義在俄的發展,客觀上開始促使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進一步傳入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差距,也開始紛紛要求改革,
經濟上也開始向西方學習。為了給本國的商業、企業發展提供動力,除了1改革之后增加的自由勞動力之外,政府開始著手制定促進工業發展的政策,嘗試擴大國內市場,并為商業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在仍有封建殘余的沙皇俄國實施這些措施并不容易,所起的效果并不明顯,但這也是農奴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與俄國農奴制改革相比,日本明治維新對于日本整個社會的大改造更加全面、廣泛,所起到的作用更加巨大。
政治改革。幕府垮臺后,天皇重新獲得實權,為了安撫手下的革新勢力,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發布了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在大刀闊斧的進行政治改革時,執掌明治政權的政治家卻反對一切廢除等級制的主張,還是有著人分三六九等的傳統思想。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等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將所有的權利集中于天皇一人身上,現在,天皇仍然是日本最高權力的象征,但并沒有直接管理整個國家,而是由天皇任命的首相負責整個國家的運作。
社會體制改革。明治維新開始之后,廢除了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等級制度,看似取消了等級制度實則平民與貴族的界限仍然存在。將皇室的親屬改稱為“皇族”,過去的貴族改稱為“華族”,幕府的幕僚,大名的門客等改稱為“士族”,其他從事農工商職業和賤民一律稱為“平民”,這些措施只是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各等級間雖然允許相互交往,限制與以往相比減少了很多,等級之分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除了對政治和社會體制的改革,政府也實施了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大興教育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打開國門的日本開始提倡全民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派遣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引進大量的西方書籍,并組織專家翻譯西方著作。生產上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購置大量生產機器提高生產效率。宗教方面,政府取消了禁止傳教士進入日本的禁令,開始允許其他宗教的存在與傳播。由于神道教其宣揚效忠天皇的思想,天皇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佛教在日本的地位開始有所下降。
影響及意義
俄國農奴制改革最終是失敗了,但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國內起到的反響不可忽視。農奴制改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市場增加了大量的自有勞動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一系列的解放法令緩解了社會矛盾,暫時安撫住了反對者,對于鞏固沙皇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為統治階級的不作為,以及貴族、大地主階級的不配合,農奴制改革最終沒有進行下去。農奴制改革之后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農民沒有獲得相應的人身自由權利,更甚者受到了更沉重的壓迫和剝削。改革后農民有權購買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贖金,一般的農民根本無法承擔高額贖金,農民仍然在貧困線掙扎度日。農奴制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但因改革觸犯了上層階級的利益最終沒有進行下去失敗了,封建經濟的性質沒有改變,農奴沒有擺脫對地主的依附,甚至喪失了更多的人身權利,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發展緩慢。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就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統治,對農民進行沉重的的雙重敲詐與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