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放
摘要:大數據時代對個人信息應采取公法與私法并重的綜合性保護方法。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面臨挑戰。現代社會中收集、存儲和利用個人信息的主體應予以嚴格管理,法律應進一步完善侵害侵害個人信息的法律責任。
關鍵詞: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大數據時代;重構
一、大數據時代挑戰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傳統理論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被收集、儲存、轉讓和使用已經成為每個自然人的社會生活常態,無論是數據企業、政府部門還是其他主體,在收集、保管、分析和使用個人信息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會給個人帶來各種前所未有的侵害自然人既有人身、財產權益以及損害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的危險。為了消除上述各種危險,法律必須對個人信息給予保護,為信息社會的每個自然人筑起一道堅實的法律保護屏障,使之免于遭受上述危險所帶來的損害。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傳統理論是以公法保護為主,面對大數據時代的挑戰,對個人信息保護應采取公法與私法并重的綜合性保護方法。我國的《刑法》、《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總則》、《數據安全法》等在保護個人信息上,具有重要意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法律保護個人信息面臨的挑戰
個人信息的范圍越來越廣,種類也越來越多。除了傳統的那些能夠直接識別特定自然人的信息,還有一些雖然本身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但與其他信息結合后就能識別出特定自然人的信息,如性別、年齡、職業等,也成為個人信息。現代科技發展也促使了各種新型個人信息的產生,如通信記錄和內容、個人生物基因信息、網絡交易信息、上網瀏覽痕跡、網絡社交媒體留言、行蹤軌跡等。在這種情況下,準確界定哪些信息屬于個人信息存在困難。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已將現代社會生活高度數字化,個人信息被大規模、自動化地收集和存儲,由此產生了個人信息保護上的各種新情況和新問題,如海量的個人信息因保管不善被泄露甚至被非法出售或利用,進而出現犯罪分子利用非法取得的個人信息對受害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現代社會中收集、存儲和利用個人信息的主體數量眾多且數據規模巨大,一旦個人信息數據被泄露,不僅涉及的受害人數量極為龐大,且受害人往往無法證明泄露者是誰,甚至連所遭受的損害究竟是什么都無法證明。
四、健全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制度
保護個人信息的監管部門,不僅要對收集、存儲和利用個人信息的主體的資格加以限定,而且,對收集、存儲、分析、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嚴格管理,通過法律規定確定各種法定的個人信息保護義務,甚至運用技術手段防止個人信息被侵害。行政主管機關對違法者加大力度,懲治侵害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
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信息的范圍越來越廣,種類也越來越多,對個人信息保護要實行動態保護,不斷完善法律規定。
進一步完善侵害個人信息的民事責任規定,如民事主體的確定、歸責原則、因果關系、損害的認定、責任承擔方式等。
本人認為,承擔侵害個人信息的民事責任主體應是實施了收集、存儲和利用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并且該違法行為侵害了個人信息的組織或個人。
侵害個人信息的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原則有三:第一,民事責任主體實施了收集、存儲和利用個人信息及侵害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第二、民事責任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導致了損害結果的發生,比如自然人的財產遭受損失、名譽、精神,人身被侵害等;第三、民事責任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因果關系;第四、民事責任主體承擔民事責任應同時具備以上三個條件。如果民事責任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的發生之間是一種間接的因果關系,該民事責任主體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本人認為該民事責任主體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因為受害人遭受了實際的損失,而他的損失要從該民事責任主體那里得到補償。民事責任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和損害結果之間是直接因果關系,還是間接因果關系,區別體現在承擔民事責任的大小上。
因民事責任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導致了損害結果的發生,在法律上如何認定損害,本人認為:確定損害的種類和范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民事責任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導致了損害結果的發生,該種損害可能是財產損失、名譽損毀、人身、精神損害等,這些損害是否全部納入承擔民事責任的范圍之內呢?本人認為,這些損害應全部納入承擔民事責任的范圍之內,因為個人信息的范圍越來越廣,種類也越來越多,這樣勢必會造成損害的種類也會越來越多,為了全面保護個人信息,財產、名譽、人身、精神等損害應全部納入承擔民事責任的范圍之內。
民事責任主體的責任承擔方式。本人認為:第一、損害的種類不同,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也應不同,比如名譽和精神損害應適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的責任承擔方式。第二、根據損害結果的嚴重程度,還可以采取懲罰性賠償方式。
五、提高個人信息自我保護意識
全社會大力宣傳個人信息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個人信息一旦泄露被違法犯罪分子非法利用所帶來的危害、如何自我保護以及個人信息被侵害的救濟途徑。
全社會普及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知識,如個人信息的內容、范圍,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規定、侵害個人信息的法律責任等。
每個公民在日常的生活中,因工作、學習的需要,會經常網絡購物、上網瀏覽各種信息、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和親朋好友交流、選擇交通工具等,這樣就會產生網絡交易信息、上網瀏覽痕跡、網絡社交媒體留言、行蹤軌跡等,這就要求每個公民提高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意識,并掌握基本安全防范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高度信息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需求凸顯,成為一個重大問題,而且,個人信息保護關乎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合法權益和人身自由,各項法律規定在保護個人信息上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最高立法機關高度重視,對法律保護個人信息高度重視,勢必會推動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雅琪,朱泳臻.淺析大數據時代下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J].法制與社會,2020(22):3-4.
[2]袁泉,王思慶.個人信息分類保護制度及其體系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20,40(07):19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