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爽
摘 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新探索的必然結論,是黨和國家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開啟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航向,標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
關鍵詞: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會議的主要議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召開的中央全會。這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進入新階段。
一、依法治國方略的發展歷程
1996年2月8口,江澤民針對《關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講座,深刻闡述了“依法治國”的含義,即“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從此,用“法治國家”代替了“法制國家”,依法治國的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提出了“不能以黨代政,也不能以黨代法”,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和法治改革指明了方向。此后,“法治”一詞就鋪天蓋地的襲來,成為新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到了1997年9月,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由“法制”正式改為“法治”,一字之差,法學界卻深嘗其味,它突出了社會發展對“法治”的迫切需要。從此,依法治國方略從學術界首次被提升到政治層面,成為執政黨的政治理念。
1999年3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精神作為第五條第一款內容,正式寫入憲法修正案。這不僅體現了黨的意志,還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更體現了人民的意志。
此后依法治國開始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得到全面貫徹。歷屆中央會議都講了法治問題,但重要的是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會議的主要議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黨的歷史上,這是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召開的中央全會。回顧整個十八屆四中全會內容,我們不難發現,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于“依法治國”的論述和要求,重點集中在兩個字上,即“全”和“快”。“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十八大報告關于推進“依法治國”的“空間”要求。它是涉及中國各領域、各方面的一項政治任務。“快”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十八大報告關于推進“依法治國”的“時間”要求。
二、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依法治國符合我國法治建設的自身邏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新探索的必然結論,是黨和國家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將開啟法治中國建設的新航向,標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政治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過去先進的生產力給我們帶來了物質文明,先進的文化也在不斷締造我們的精神文明。只有同時滿足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會帶來政治制度的文明,而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程度越高,國家的法治化程度越發達。所以,文明的法治不再是野蠻的政治、任意的政治、領導人的人治。依法治國,將代表文明政治制度,規范國家改革、發展行為,促進社會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凝聚改革共識,這是屬于我們的依法治國。新階段的依法治國,更是體現黨依法治國的堅強決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理論。
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長期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實現小康社會就到做到國家實現現代化,實現經濟持續和穩定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民主權利范圍不斷擴大,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的首要問題,能不能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首先取決于能否快速、穩定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以,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將成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的助力器,也將是最終建成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小康社會的指引性工具。所以,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障,也是衡量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
依法治國是建設民主政治的基本條件。法律能夠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人民能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我國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民主政體相對于專制政體來說,可以更多保障人民自由的同時限制政府的公權力,使政府不至于淪為國家的暴力機器。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怎么當家作主,人民怎么才有話語權?要靠法律制度來有效保障,所以我們說一個政黨能否長期執政,一個國家是否長治久安,不僅僅在于人民的生活能夠得到改善,同時也在于人民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只有國家各項方針都以維護人民的切身利益為出發點,才能保證黨的穩定執政和國家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東來.?先秦法治思想意義重估[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7(04)
[2]王永力.?善治視閾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優秀傳統法治思想的重要論述探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