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志愿服務是新時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廣大志愿者奉獻愛心的重要渠道,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構成,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作為新聞媒體,要努力講好新時代志愿服務故事,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用實際行動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志愿服務;新聞輿論工作;媒體
作者簡介:姬娜系三秦都市報全媒體公益記者公眾號負責人,三秦網秦聞APP執行總編輯,
一、深刻認識志愿服務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我國《志愿服務條例》明確規定,志愿服務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其他組織自愿、無償向社會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務。
志愿者是前行者、引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人民號召,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據統計,全國實名注冊志愿者超過1.6億人[]。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會議審議通過一批有關志愿服務的重要文件,多次對志愿服務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天津朝陽里社區時,稱贊志愿者是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所做的事業會載入史冊,強調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
志愿者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年抗疫期間,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在武漢啟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2萬多名志愿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幫助武漢市800萬居家市民代購代送生活必需品,成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成功范例。
2020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高度評價廣大志愿者等真誠奉獻、不辭辛勞,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貢獻。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志愿服務在傳播黨的聲音、服務國家戰略、參與賽會、幫困助殘、生態環保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滲透到我國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各方面。
2019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致賀信,強調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希望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志愿服務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力量。志愿服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群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實踐形式,也是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能夠有效彌補政府服務和市場服務的不足與缺位,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
近年來,志愿者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對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增進民生福祉發揮了重要作用。志愿服務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做好新時代志愿服務工作指明了方向,媒體要深刻認識做好志愿服務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三秦都市報全媒體在促進志愿服務中進行的實踐與探索
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最本質的特征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按照為人民服務的要求,把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作為基本職責,緊緊圍繞群眾最現實、最迫切、最關心的問題開展便民利民活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
如何讓志愿服務的力量最大化?新聞媒體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志愿服務知曉率,提高大眾志愿服務的參與率,增加志愿服務組織的透明度[],進一步推動志愿服務專業化等。
創刊26年來,三秦都市報深入報道優秀志愿者故事,傳播志愿服務理念,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培育志愿服務文化,尤其是近年來,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打造全媒體傳播志愿服務體系,推出“公益記者”志愿服務項目,含公益記者微信公眾號、公益記者粉絲圈、公益記者社群,在三秦都市報上開設“公益記者”版,在秦聞APP、三秦網上均開辟“公益記者”欄目,并評選獎勵優秀志愿者、公益大使、正能量城市,營造了志愿服務的濃厚輿論氛圍,促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形成。
三秦都市報全媒體在促進志愿服務發展方面進行了以下探索和實踐,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共用四力,挖掘典型故事。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影響力和社會效應遠勝于一般性事件,全媒體記者通過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俯下身、沉下心,緊抓志愿服務典型事件,挖掘典型志愿者的背后故事,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展示志愿者和志愿組織風采。近兩年來,三秦都市報全媒體報道了上萬篇志愿服務類稿件。比如80后全國正能量志愿者鞏坤,10年來利用網絡在三省做公益,還聯合村委會設立了村級正能量獎金,雖然每人獎金只有200元,但是,通過敲鑼打鼓的方式去給正能量人物掛牌,儀式感強,有利于促進良好村風的形成;志愿者“黃馬”公益救援分文不收,上百次救援營救了近200人,不幸的是,2017年12月他在秦嶺救援時墜崖遇難,三秦都市報在宣傳報道志愿者“黃馬”感人事跡的同時,聯合愛心單位贈予“黃馬”團隊萬元公益金,助力“黃馬精神”薪火相傳,激勵更多救援志愿者堅定前行,并呼吁進一步完善關愛見義勇為人員的保護機制,解決好其家屬的實際困難,之后,“黃馬”被西安市政府授予西安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獎金30萬元;志愿者趙龍是煤礦工人,上班在礦下,下班在公益路上;殘疾人志愿者溫西順,年少時受人幫助,長大后努力幫助別人,創立“合約助學”;志愿者李軍鋒退伍不褪色,捐資助學、保護環境、關愛老兵;翟清風是“熊貓血”和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一元也能做大善事,志愿者張百勝為孤寡老人提供“一元”修腳服務;志愿者郭軍是留守兒童口中的郭奶奶,12年來幫助73所山區小學留守兒童17226人次;喬德明在地震災區當志愿者后,連續6年在災區開展精準幫困助學活動;志愿者韓相如一對一資助留守兒童;志愿者烏鋼推出“互聯網金融+公益”眾籌資助平臺;志愿者何娟妮帶著女兒做公益;志愿者朱迎波帶領團隊開展志愿服務累計時長6萬小時,公益行程108000公里;志愿者閻蘇越帶領志愿組織在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開展常態化助老志愿服務,每周三給老人們包餃子、話家常,四年來風雨無阻……記者共用四力,把握時、度、效,通過對人物故事的生動展現以及背后故事的真實報道,與讀者網友在情感上做到同頻共振,有效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說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
善用獎勵,讓愛持續傳遞。嫂娘賀晶晶撫養小姑子長大,供其上大學,借債救患癌小姑子。2018年3月8日,公益記者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此消息。3月12日-16日,三秦都市報連續刊發《陜西最美嫂娘跨越血緣的愛》,并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勵賀晶晶1萬元,呼吁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全國各地有1.4萬人響應,匯聚善款30多萬元。不幸的是,2018年4月27日,金玉因病去世。賀晶晶決定捐出治療剩余的10萬元善款。當年5月20日,三秦紅鳳金玉基金捐贈儀式舉行,該基金由公益記者公眾號、陜西省紅鳳工程志愿者協會、家屬和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共同監管,用于資助紅鳳大學生和因病受難的志愿者。這是陜西省第一家由因病受助的受助人家屬用剩余善款建立的公益基金。金玉不幸離去了,但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繼續傳遞著大愛。2018年12月,該基金首筆資助款發放給10位貧困大學生。2019年1月,嫂娘賀晶晶獲全國正能量人物。她的故事感染了很多人接力傳遞愛。
巧用節日,舉辦公益活動。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扶貧濟困、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當代志愿精神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三秦都市報全媒體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精準設置議題,比如在中秋節聯合推出“益起過中秋”公益活動,和全國網友一起助力留守兒童圓夢;重陽節推出“益加一百牽手重陽”公益活動,呼吁志愿者與孤寡老人長期結對子;結合春節,連續11年推出“溫暖回家路”公益活動,該活動獲得陜西網絡公益精品項目:從2010年至2020年,針對春運期間買票難的問題,三秦都市報聯合愛心單位持續開展了十一屆溫暖回家路活動,以電子抽獎的方式,免費向幸運讀者、弱勢群體提供機票車票,突出做好春運服務報道,從“看春運”“幫回家”到“送回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截至2020年1月底,參與人數約6萬人,4000多人通過愛心票免費回家,幸運讀者幾乎遍布全國各個省市區。此外,上萬人參與春運志愿服務。專家表示,主辦方十年如一日為打工者溫暖過年回家而努力,從最開始的熱線報名到如今的線上報名,從電子抽獎贏取返鄉票再到包車包機送回家,從文圖報道到直播、短視頻傳播,不僅為打工者送去溫暖,還體現了新聞媒體的責任擔當。此外,還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連續7年組織了7屆江河衛士活動,吸引上百萬人次關注,其中,2020屆江河衛士活動中,有20個市縣區20個環保小分隊2020位志愿者同時護河撿垃圾。
妙用融媒,搭建更多平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給予更多支持,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
2015年5月20日,為了給志愿服務搭建平臺,三秦都市報上線公益記者微信公眾號[]。截至2020年10月底,公益記者公眾號匯聚2580.8萬善款物資給受助人或公益活動受助群體,并入選“陜西首屆媒體融合”唯一“創新公益”案例、入選“陜西傳媒創新十佳案例”;作為志愿服務項目典型案例,被陜西省委文明辦《志愿服務項目工作指南》收錄;公益記者項目負責人,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評為全國最美志愿者。
2016年開始,持續創建公益大使、優秀志愿者等社群,主要開展各類線下公益活動。2018年,又上線小程序公益記者粉絲圈,吸引志愿者每天打卡、交流志愿服務項目、發布公益活動。2019年,在秦聞APP上開設公益記者欄目。2020年,在三秦都市報上開設公益記者版,在三秦網上開設公益記者欄目。三秦都市報搭建全媒體志愿服務平臺,跨越時空距離,在助人者和受助者之間搭建橋梁,讓信息互通有無,實現資源整合,促進志愿者成長,志愿組織發展。
多用激勵,打造公益品牌。三秦都市報全媒體聯合愛心單位,每年表彰優秀志愿者和團隊,每年推出陜西520公益季,探索激勵機制,促使志愿者們發揮“造血”功能。四屆520公益季評選出40位公益大使,獎勵了“垃圾換水·喚回文明”和“山里孩子看城市公益夏令營”等優秀公益項目;獎勵了十大公益團隊;10萬元資助了貧困生;還給西安等4個城市頒發正能量城市獎杯。520公益季被譽為“半官方半民間”的大型公益活動,是創新也是創舉,挖掘并傳播最美志愿者的故事,匯聚各類愛心力量,各級政府部門認可參與,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助力了精神文明建設。用陜西省慈善協會副會長孫忠信的話說,該活動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播了善的理念,展示了志愿者、新聞媒體的大愛情懷。
通過評選、表彰優秀志愿者、志愿組織、志愿服務項目等,打造公益品牌,引領帶動其他志愿服務組織科學化規范化發展。
勤用心思,組建志愿者隊。公益記者公眾號志愿隊于2017年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中注冊,是有服務記錄的實名認證志愿團體,經常組織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在文明實踐、脫貧攻堅、扶危濟困、關愛他人、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志愿服務發展等方面身體力行,發揮引領作用。志愿隊也被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市委文明辦等14部門授予西安市學雷鋒志愿服務“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稱號。
組隊后推出更多志愿服務項目,保持志愿服務常態化進行。從2019年5月底聯合推出“520本好書在山區傳閱”公益項目,截至2020年11月6日,由三秦都市報、公益記者公眾號等聯合發起,陜西公益大使、愛心單位、愛心人士廣泛參與和建立捐贈愛心圖書的“520本好書”活動,在陜西10市45個市縣區97所學校建立的傳閱點達97個,總計捐贈圖書57188本,把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落到實處。
?活用能力,奮力抗擊疫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現時,1月-3月,三秦都市報除了宣傳報道外,還聯合共青團陜西省委、陜西省青少年基金會等,開展“抗擊疫情希望同行”公益活動,累計匯聚善款3795212.4元,協調物資超300萬,給湖北、陜西兩省撥付善款3775444.19元。還積極開展社區疫情防控、衛生防疫、心理輔導、直播帶貨助力復工復產志愿服務活動等。疫情防控激發了人們對文明生活的思考,廣大志愿者在戰“疫”服務中圍繞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我和諧等開展服務,傳播文明理念、文明行為[]。
巧用交互,推進融合發展。2020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日報創刊8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陜西日報創刊80年來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希望陜西日報弘揚延安精神、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守正創新,推進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宣傳闡釋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為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為陜西日報的子報刊三秦都市報,始終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堅持守正創新,推進融合發展。當前,守正創新的重大任務是適應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發展趨勢,廣泛占領互聯網輿論陣地,讓網上的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我們努力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不斷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推出多個互動性強的活動,比如開展“你戴口罩的樣子真美”活動,從網友提交的1000多張照片中選出100張進行網絡巡展;聯合陜西省委文明辦、共青團陜西省委啟動“聚焦舌尖上的文明”網絡光盤活動,推出創意互動H5《全民曬光盤 我節約了我光榮》,讓讀者網友在閱讀的同時,也能將手指動起來,上傳美食圖和光盤圖,贏取節約用餐戶電子證書,融媒體產品體現了新聞性、互動性、技術性的高度統一,被幾十家媒體轉載;還聯合央視網、湖北廣播電視臺、中國軍網推出“傳遞正能量,一起換頭像”互動活動,參與人次上億次。
??三、媒體應進一步講好新時代志愿服務故事
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體制機制逐步健全,組織隊伍不斷壯大,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在城鄉基層蓬勃開展。但是,目前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水平還有待提高。作為媒體,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講好新時代雷鋒故事,不斷創新志愿服務內容和方式,有效調動各種資源和力量,更好引導人們開展幫助他人、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志愿服務,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突出中國特色,講好志愿服務故事。媒體要堅持政治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全媒體手段對志愿服務政策法規的解讀、先進典型的宣傳工作,比如加大對學雷鋒“四個100”先進典型的報道,包括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和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營造志愿服務文化濃厚氛圍,引導廣大志愿者樹立正確的志愿服務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做社會主義文明風尚的參與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廣大志愿者。引導受眾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堅持高質量發展,講好志愿服務故事。媒體應加強與社區對接聯系,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社區志愿服務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發揮著基礎作用,以陜西為例,社區志愿者占到其所有注冊志愿者的45%,所以要下沉社區。媒體應加強與志愿組織的聯絡,建立宣傳隊伍和信息直報點。媒體還可以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建立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單位的對口聯系,整合資源實現共享。此外,隨著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互聯網思維、跨界融合、共享經濟等也影響著志愿服務,媒體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推出符合當下志愿者需求的“互聯網+志愿服務”融媒體產品,進一步凝聚各界力量,讓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志愿服務成為可能。
?涵育道德品行,講好志愿服務故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媒體要把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與宣傳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緊密結合起來,使廣大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道德實踐中感悟道德魅力,構建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提升全社會的道德水平。
運用全球思維,講好志愿服務故事。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南京青奧會志愿者”的回信中,勉勵他們積極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國名片”?!白呦蚴澜纭笔侵袊厣驹阜盏闹匾姑湍繕?,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魅力,擴大中國志愿服務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報道國外優秀志愿服務的故事,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作出貢獻。
媒體傳播正能量,志愿服務勇當先。作為媒體從業者和主流媒體,我們在社會服務方面進行了實踐路徑的探索和理論創新的嘗試,初步找到了媒體社會服務的著力點與奮進方向。而美好的未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瞄準六大主要目標,其中有四大目標需要志愿服務助力,分別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為媒體,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錨定“遠景目標”,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努力講好新時代志愿服務故事,弘揚志愿服務精神,踐行核心價值理念,提升社會文明治理,為實現“新”目標、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