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杰
摘要:現階段,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思政教育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逐漸適應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文章基于互聯網+時代下,首先簡要地介紹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接著從教育理念、方式和平臺等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創新策略,以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新時期背景下,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信息開始全面發展,這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自然也存在著一定的挑戰。傳統化的教育模式正在進入轉型階段,并對改革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綜合性闡述,而教師也要主動迎合當下的教學需求,將重點放在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和學風建設等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完善思政教育工作。
一、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技術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平臺,教師的工作也逐漸從單一轉向多元化,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增多。對此,受互聯網的影響,多媒體技術、微課、慕課等資源開始被教師廣泛應用,而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現階段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為高校教師教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并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參與欲望。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策略
教學理念的創新
思政工作者應該充分利用移動新媒體平臺,建設一些主題鮮明且內容豐富的教育平臺,提高網絡媒體的運用能力,并借助新媒體平臺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思政教育工作。再者,教師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并與學生建議一種長期且有效的互動模式,縱向發展,向學生推動一些正能量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及時面對學生群體,傾聽和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解決現階段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心理問題等。主要注意的是,運用互聯網開展思政教育的時候,教師要以平等的姿態主動和學生交流與探討,及時解決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教師可以經常瀏覽學生比較喜歡的網站,及時掌握學生關心的話題,并利用互聯網拉近師生的距離,因為在同個空間容易建立彼此的親切感,使得這種喜聞樂見的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教學方式的創新
高校思政教育要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采用網絡教育和課堂學習模式相互結合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做出針對性引導。互聯網作為現階段極為普遍的一種交流設備,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困惑,可以在網絡上和學生主動交流,這種線上+線下的教育可以真正發揮出網絡平臺的教育功能。同時,網絡虛擬空間中也會衍生出許多新的問題,這就表明教師也并不能完全就依賴于網上教育,而是采用課堂學習,加上網絡引導的形式,相互促進,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又能擺脫掉以往過于單一且乏味的教學模式,真正讓思政教育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疫情防控階段,在線教育成為一種非常重要且主流的教育方式,在線教學的特點是超過空間限制,教師利用開展針對性教育,就以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例,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大學生的求職計劃,所以教師在思政教育中將著力點放在學生的職業規劃方面。一方面,思政人員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幫助學生整合和推送各類信息,實現精細化的推動,減少學生的焦慮心理,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在求職道路上并非是一個人在戰斗。另一方面,指導學生線上面試,采用線上分享會的形式,為學生詳細介紹考試和面試的經驗,充分利用一切資源信息,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
3.教學平臺的創新
互聯網為高校思政教育者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主動了解當下學生的思想狀態,及時利用互聯網展開針對性的引導和分析。例如某些學校的“輔導員說”欄目,則是結合教師的特長,找準思政教育的核心點,并用學生講過的話主動和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思政教學平臺的創新還體現“一體化”的工作平臺中,一方面,利用音頻、視頻等,將重要信息上傳到網絡平臺,逐漸變為學生喜歡接受的一種模式,這樣可以打破地域和空間的限制,避免出現知識方面的盲區。另一方面,則是以實現思政教育為重點,將說教式的教學工作轉變為極為豐富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大一新生,從入學開始在使用互聯網的時候就會受到系統的監督,并利用數據庫掌握學生的動態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做好記錄。如若學生存在違紀情況,系統會自動跟蹤和分析,并為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但是受到一些客觀、主觀因素的限制,導致整體的教學效果不佳。而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必須創新思政教育的理念、方式和平臺,必須在新的環境下建設特色化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解決思政理論課程中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此外,還要結合新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征,利用多種教育主流渠道實現優勢互補,基于互聯網思維下解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確保立德樹人工作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參考文獻
[1]王志輝.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研究[J]山西青年2020, 000(005):174-175.
[2]王絲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赤子,2018, 000(009):255-256.
[3]朱丹.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 17(0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