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媚 蘇靜
摘要:區塊鏈技術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信任流轉等技術特征,與稅務管控的需求天然吻合。文章分析了區塊鏈的技術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區塊鏈+稅務”改革的實現路徑,以及區塊鏈技術在稅務改革中的應用場景,并提出了促進區塊鏈技術與稅務改革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區塊鏈? 稅務管控? 電子發票
2015年9月28日,國家稅務總局推出了《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提出要完善“互聯網+電子發票”服務。在數字經濟面前,傳統的“以票管稅”必將逐漸向電子發票過渡。隨著“互聯網+稅務”概念的提出,大數據在稅務改革中的應用也受到學術界與應用界的廣泛關注。區塊鏈技術的誕生,更是為大數據時代的稅務管控提供了新方案。在深圳市稅務總局和騰訊區塊鏈合作落地了全國首個“區塊鏈+發票”生態體系之后,各地的“區塊鏈+稅務”應用逐漸拉開序幕。
一、區塊鏈的概念與特點
隨著比特幣的誕生,區塊鏈技術作為其底層技術,逐漸被公眾所知悉。近年來,區塊鏈更是掀起了創業圈和科技界的一大熱潮。在第46屆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年會上,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被視作“第四次工業革命”,《經濟學人》雜志在其封面文章中稱區塊鏈技術是“可以改變未來經濟運行方式的可信任機器”,足見其影響之大,意義之深遠。那么什么是區塊鏈?為何它被稱為“可信任機器”呢?
2016年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將區塊鏈定義為分布式數據儲存、共識機制、點對點傳輸、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通俗來說,區塊鏈是一種共享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是一種完整的、不可篡改的、多方參與和監督的全民記賬技術。
對區塊鏈的技術特征進行總結,可以概括為“123”。即:“1”個基本點:可信的分布式數據庫;“2”個核心優勢:分布式、不可篡改;“3”個關鍵機制:密碼學原理、共識機制、數據存儲結構。
(一)“1”個基本點
從狹義上來說,區塊鏈是一種以時間順序將各區塊串聯起來的、以密碼學方式保證其不可篡改的分布式數據庫。其中,“分布式”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數據的記錄是分布式的,即每一個區塊都是由區塊鏈上的所有節點共同記錄的。該區塊要想寫入已有的區塊鏈中,就必須得到鏈上所有節點的認可。二是數據的存儲是分布式的,即區塊鏈上的每一個節點都會保留一份完整的數據。因而,當其中某一個節點的數據丟失時,可以從其他任何一個節點復制得到一份完整記錄的拷貝。
基于以上兩點,能夠保證區塊鏈是一個不需要節點相互信任但能夠保持整個鏈上信息可信的分布式數據庫。
(二)“2”個核心優勢
1.區塊鏈技術是如何實現分布式存儲的呢?如果將區塊鏈視作一個賬本,則每一個區塊即是一頁賬目。在區塊鏈上,區塊的寫入是以時間先后順序為依據的,多個區塊“賬目”依次記錄就形成了區塊鏈“賬本”。一般來說,系統每隔一個時間戳,就會將交易記錄在全網進行一次廣播和更新。每一個新區塊的寫入,都需要向鏈上所有節點進行廣播。如果所有收到廣播的節點都認可了這個區塊的合法性,則這個區塊就能夠以被各節點加入到自己原先的鏈中,即在原來的“賬本”上新添一頁。
如何保證每一個區塊的接入順序是正確的呢?這得益于區塊的結構。每一個區塊都會包含“塊頭”和“塊身”兩個部分。在區塊的塊頭部分,會有一個唯一的表示碼,即哈希值。哈希是一類密碼算法,任意一段信息,都可以通過某種加密算法得到一串“亂碼”,即哈希值。新區塊的塊頭除了計算得到本區塊的哈希值(“頭哈希”)外,還會記錄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這個值被稱為新區塊的“父哈希”。而在前一個區塊中,有一個與之對應的哈希值,即舊區塊的“頭哈希”。將新區塊的“父哈希”與前一個區塊的“頭哈希”對應鏈接起來,就能夠將新的區塊記入到原區塊鏈上,完成數據的記錄與更新。
利用哈希值的遞推,可以將每一區塊按照唯一的順序串聯起來,因而保證了新區塊在每一個鏈上節點上的寫入都是一致的,實現了分布式的一致記錄與存儲。
2.為什么區塊鏈是不可篡改的呢?假如要對第K個區塊的數據進行篡改,那么第K個區塊的頭哈希就會隨著信息變化而發生改變,這將導致該區塊的頭哈希無法與第K+1個區塊的父哈希匹配,于是篡改者還需對第K+1個區塊進行修改。以此類推,該篡改者需要修改第K個區塊以后的每一個區塊,并追上網絡中新產生的合法區塊的進度,才能使其想要篡改的第K個區塊仍然保留在原來的區塊鏈上。同時,一個企圖篡改信息的節點,至少需要獲得全網51%節點的認可,才能將篡改后的信息寫入區塊鏈中,在節點相互獨立的分布式系統中,這種“51%攻擊”是很難實現的。
(三)“3”個關鍵機制
1.密碼學原理。在區塊鏈中廣泛采用的密碼學原理為哈希算法。哈希算法是一類加密算法的統稱。對任意一段信息,哈希算法可以得到一個唯一的值,即哈希值。因而,針對區塊中的信息,我們可以利用哈希值進行唯一的標識。此外,區塊鏈還采用了非對稱加密的原理,每一個節點均擁有唯一的一對公鑰和私鑰,使用這對密鑰時,如果用其中一個密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就必須用另一個配對的密鑰進行解密。這可以確保節點在交易過程中的合法性與隱私性。
2.數據存儲結構。區塊鏈采用默克爾樹進行數據存儲。例如,在比特幣網絡中,默克爾樹被用來歸納一個區塊中的所有交易,其樹根就是整個交易集合的哈希值。當樹中的任何一個節點被篡改,根節點的哈希值就不能與原有區塊鏈進行匹配,從而可以達到檢驗的目的。
3.共識機制。所謂共識機制,就是使區塊鏈上的節點就統一區塊信息達成共識的機制。當前主流的共識機制主要有工作量證明、權益證明、股份授權證明等。通過這些共識機制,能夠確定節點的記賬歸屬權,保證區塊信息不被篡改等。
二、基于區塊鏈的稅務管控實施路徑
從上述分析可知,區塊鏈技術具有可溯源、不可篡改、分布式存儲等特點,這些特征與稅務管控的需求天然吻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稅務管控有望引領稅務改革的新時代。而電子發票時代的到來,為“區塊鏈+稅務”改革創造了良好環境,在數字經濟面前,傳統的“以票管稅”必將逐漸向電子發票過渡。
每一張電子發票,都真實的反應了納稅人的業務類型、資金往來等信息,能夠實時記錄與跟蹤納稅人的票據往來信息、經濟管理信息。因而,構建基于區塊鏈的電子發票云平臺,打造針對納稅人的“云發票”“云賬本”體系,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稅務管控的核心,也是“區塊鏈+稅務”改革的基礎。因而,本文首先從業務需求與功能需求角度,對基于區塊鏈的電子發票云平臺需求進行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構建基于區塊鏈的稅務管控體系,并從技術層面和應用層面解構“區塊鏈+稅務”管控體系具體建設方案,勾畫了基于區塊鏈的稅務管控實施路徑。
(一)基于區塊鏈的電子發票云平臺需求分析
1.電子發票業務需求分析。從發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收、報、驗、插、審、存等不同環節電子發票的業務流程特點,總結電子發票業務流程邏輯圖,分析電子發票在發票初始化、發票開具、發票存儲、發票報銷、發票查驗五個階段的業務需求。
2.電子發票功能需求分析。一是從電子發票管理主體——稅務人員的需求角度出發,建立電子發票管理子系統,滿足稅務人員的日常管理需求,并保證系統的安全性。二是從電子發票使用主體——各類企業或消費者的需求角度出發,建立電子發票業務子系統,負責與企業的財務系統、ERP 系統等進行對接,為消費者提供電子發票存儲、查驗等服務,并通過云端應用方式,集中體現電子發票業務流程一體化特征。
(二)基于區塊鏈的稅務管控體系總體模型
1.基于區塊鏈的稅務管控體系構建目標與原則。該體系的主要目標包括:構建以云服務為特征、區塊鏈為基礎架構的去中心化電子發票平臺;打破平臺壁壘,實現電子發票相關資源整合和數據共享;實現發票開具、流轉、查驗、報銷、入賬、歸檔等無縫銜接。同時滿足標準化、可靠性、可擴展性、安全性等原則,保證平臺建設的質量和后期的維護、管理與使用,以實現基于區塊鏈的稅務管控體系的各項需求。
2.基于區塊鏈的稅務管控體系模型構建。首先,基于電子發票業務的結構特點,選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聯盟鏈形式構建電子發票云平臺。其次,在兼顧系統的建設成本、效益、功能的全面性、操作的難易度等綜合考慮的條件下,設計一個由稅務總局牽頭和部署、各電子發票服務商共同參與,通過各類接口滿足使用者完成電子發票的開具、流轉、存儲、報銷、查詢等各項需求的區塊鏈電子發票云平臺系統模型。
(三)設計平臺具體建設方案
基于區塊鏈核心技術架構搭建平臺的邏輯結構圖,將基于區塊鏈的電子發票云平臺分為基礎設施層、安全層、存儲層、開發層和應用層五個層次,并確定每個層次的主要任務。并基于上述總體架構設計,對平臺應用層、開發層、存儲層、安全層和基礎設施層進行具體的設計,依托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構建一個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功能全面、系統完備的電子發票一體化公共服務平臺,為稅務管控改革提供支持。
三、區塊鏈技術在稅務管控中的應用場景
(一)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針對納稅人的稅源監管體系
稅務監控在實踐中常常面臨虛開虛抵、偷稅漏稅等難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稅源監控與管理體系,能夠將納稅人的每一條業務所對應的時間、地點、金額等信息,以區塊的形式計入到區塊鏈中,并依據時間戳先后順序依次排列。每一條信息在發布時,都要向全網廣播,以獲得認可。因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納稅人監控體系,能夠實現對所有信息的自動化、智能化監管,確保發信信息透明、可信。
(二)建立納稅人風險識別與預警體系
部分納稅人在現實中存在惡意偷稅漏稅、騙取退稅等不良行為。在傳統的稅務監管體系中,往往只能通過事后追查等方式進行彌補。若能夠基于區塊鏈技術進行納稅人風險監控與識別,則能夠通過預警機制進行事前干預。通過利用大數據分析模型對區塊鏈數據庫中每位納稅人的行為進行分析,識別其異常發票信息。根據歷史信息進行趨勢預測,當發現可疑信息時,及時對納稅人的業務流程和資金往來進行比對分析,發揮風險識別與預警機制的作用。
(三)構建納稅人信用評價體系
區塊鏈數據庫可以以電子發票為依托,記錄每一位納稅人的所有業務、資金信息。同時,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稅源監控體系和納稅人風險識別與預警體系能夠對納稅人的稅務行為進行跟蹤。因而,可以依托區塊鏈數據庫建立納稅人信用評價體系。進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基于納稅人信用評價體系開展信貸業務,如供應鏈金融業務、小微企業貸款、農村金融貸款等。這樣既能夠降低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又能夠為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提供可靠途徑,提升信貸效率。
四、推動“區塊鏈+稅務”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區塊鏈技術的研發與投入以攻克技術難題
盡管區塊鏈技術在稅務管控領域的應用前景得到了廣泛認可,其在多樣化的應用場景中的價值也值得期待。但是目前對于大型公鏈來說,區塊鏈仍然存在技術性能、安全性隱患等方面的難題。例如,大型公鏈在利用大量算力進行數據存儲與更新時,會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同時,其更新速度也難以滿足現實情況中每秒上萬筆的交易需求。而為了提升效率而選擇的一些聯合方式,導致了算力的進一步集中,使得網絡受到“51%攻擊”的威脅與日俱增。而聯盟鏈和私有鏈的弱中心化結構具有的安全性隱患則更甚。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研發投入,力求在兼顧成本與效益的同時實現區塊鏈技術的最大應用價值。
(二)推進滿足區塊鏈技術要求的“新基建”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區塊鏈數據的分析等,對計算機算力、數據傳輸速度、存儲空間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高要求。這也是目前區塊鏈技術在應用落地中普遍遇到的難題。但是,新技術的發展將為其提供新的解決方案。5G技術,AI智能等技術的發展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未來發展中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新基建”有望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普及提供適宜環境,也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稅務管控改革的基礎。
(三)完善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
區塊鏈技術作為一項新的技術,其在稅務領域的應用面臨著與現有職能部門管理邊界、稅務監管流程等現實環境融合的困境。因而,稅務部門需要對現有的政策法規體系進行調整。一方面,要頒布和實施有利于區塊鏈技術融合的政策與條例,推動“區塊鏈+稅務”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防范非法違紀使用區塊鏈數據附加值進行牟利的行為,對相關的違法行為確定明確的懲罰標準,并將其納入法律體系。
五、結束語
“區塊鏈+稅務”模式有望引領新一輪的稅務改革,為大數據時代的稅務管控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國家稅務總局先后召開的“區塊鏈技術與稅收管理”等專題研討會,以及相關研究報告的形成,對推動區塊鏈技術在稅務領域的應用具有積極作用。但區塊鏈技術在稅務領域的應用與落地仍面臨一系列難題。本文從區塊鏈技術特征、區塊鏈引領稅務改革的實現路徑,以及區塊鏈技術在稅務改革中的應用前景等方面,對“區塊鏈+稅務”改革進行了探索。未來,“區塊鏈+稅務”的系統框架、技術路徑、耦合機制等研究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Lian J W.Critical factors for cloud based e-invoice service adoption in Taiwan: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7,35(1):98-109.
[2]董志學,張義軍,宋濤.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稅務管控路徑研究[J].稅務研究,2018(4):108-112.
[3]仇學偉.區塊鏈技術對會計行業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8,718(36):355+358.
[4]楊楊,杜劍,羅翔丹.區塊鏈技術對稅收征納雙方的影響探析[J].稅務研究,2019,409(02):116-120.
[5]胡象明.區塊鏈在公共事務中的應用:探索與挑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5):32-38.
基金項目:2019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XSP19YBZ004);常德市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CSP20YC24);湖南文理學院科研項目(19YB01)。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