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琴
2014年4月15日晚9點,北京六鋪炕中街三峽集團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以下簡稱“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門口,張如軍和同事張俊、譚學韜三人各自拎著隨身的小行李箱,焦急地等待著出租車。他們都是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的海外項目建設者,正要緊急趕往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負責承建的非洲建設項目——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
四月中旬的北京,已是春暖花開,然而,拂面的春風并沒有讓等車的3位同志臉上出現一絲暖意,因為他們知道,十幾個小時后他們將抵達的目的地,正遭遇著全球最嚴酷的“寒冬”。
“逆行者”的勇氣
張如軍,1977年生,2014年是他參加工作的第14年,也是他開拓非洲市場的第13個年頭,任職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幾內亞地區項目經理。
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在幾內亞等西非國家大規模爆發,逐漸發展為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疫區多國相繼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由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負責承建的幾內亞有史以來最大的民生工程——凱樂塔水電站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此時,作為凱樂塔水電站項目第一負責人的張如軍正在國內出差,項目工作人員張俊和譚學韜也正在國內休假。面對來勢洶洶的埃博拉病毒,張如軍與兩位同事稍作考慮并協商一致,提前返回凱樂塔水電站項目建設現場。
“這個時候去考慮自己的安危是沒有價值的。我是凱樂塔水電站項目的第一責任人,對項目現場情況最熟悉,那么多兄弟在那兒,第一反應就是要馬上趕回去!”張如軍說。
出發前,張如軍在國內緊急采購了200套專業防護服和藥品物資先一步空運到項目一線。
而此時的幾內亞,外企撤離、口岸關閉、航線停飛,從迪拜飛往科納克里的航班全部取消,張如軍他們輾轉幾趟飛機終于抵達幾內亞。
“撐一撐,再撐一撐!”
瘧疾、霍亂等傳染病在幾內亞屬于頻發疾病,凱樂塔水電站項目團隊會定期進行應急預警和消毒防護,具有一定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和能力。但埃博拉病毒疫情爆發的初期,無論是在幾內亞疫區還是中國國內,大多數人對它的了解都還是空白。
“剛開始大家對埃博拉病毒的了解,都來自網絡,只知道一旦碰上,命就沒了。”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辦公室主任助理譚學韜說。
死亡病例數量不斷攀升,疫情爆發的地點無章可循,凱樂塔項目1 000多名中方員工和2 000多名當地雇員的安危像座大山一樣壓在張如軍心頭。
自4月16日晚抵達項目駐地后,張如軍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隔幾天跑一趟中國駐幾使館,掌握最新疫情情況;統籌協調幾內亞能源部、衛生部、宣傳部以及所在地政府多條渠道,甚至不惜借用幾內亞軍隊力量,快速增加項目沿線和周邊疫情防控投入;積極聯系我國援幾醫療隊和疾控專家,對疫情防控提供精確指導。
然而,即使將防護措施做到極致,面對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病毒,誰都無法保證萬無一失。
可是,工程該停么?如果停工,工期保守估計將延后1年以上,不僅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項目上跟隨而來的其他中資企業,都將面臨巨大的損失。而且雨季臨近,停工撤員將無法正常地實施防洪度汛,一旦遭遇洪災,項目之前2年來的付出將全部歸零。更重要的是,凱樂塔水電站是幾內亞頭號民生工程、百年夢想,意義非凡。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中資企業代表著國家形象。凱樂塔項目進展的好壞,是關乎兩國政府和兩國人民之間友誼的大事。
是走還是留?面對生命與使命的抉擇,到底該怎么做?
“我們出門在外,代表的是中國企業,肩上扛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有些事情該堅守還得堅守。”張如軍說:“我一直在平衡這件事。如果咱們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我難辭其咎,但撤離了,又覺得太可惜。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和團隊,撐一撐,再撐一撐!”
埃博拉疫情反反復復肆虐了一年時間,雖然心理有準備,但人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身心極度疲憊。
在做好科學防控前提下,張如軍作為項目部的黨支部書記定期召開黨支部會議,及時根據外部環境討論應對方案。例如:多次請疾控專家到現場詳細講解疫情傳播途徑;對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制定出海、陸、空三套應急撤退方案等。
然而,現場的每一位建設者都知道凱樂塔水電站對幾內亞人民的意義有多大,對促進中幾友誼有多么關鍵。在多次召開黨支部會議后,在經歷了“七嘴八舌”的討論后,黨支部一致同意,如果出現極端情況必須撤離,青年同志和女同志先行撤離,其他員工隨后撤離,老同志、老黨員和領導班子最后撤離。
黨支部凝心聚力、全力以赴,項目負責人身先士卒、積極樂觀、科學布控,大伙的心慢慢穩定下來。一年多的堅守里,凱樂塔項目的全體員工沒有一個人在此期間提出離隊。
不拋棄、不放棄,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凱樂塔水電站項目在嚴峻的疫情期間提前實現了全面投產,三峽集團贏得了幾內亞政府和民眾的贊賞,中幾兩國人民的友誼更加堅定。凱樂塔項目連續兩次榮登幾內亞央行發行的面值2萬的幾內亞法郎紙幣,幾內亞總統孔戴也多次在不同的外交場合“點贊”凱樂塔項目上的中國人,并對項目給予很高的評價。
做中國水電“走出去”的開拓者
凱樂塔水電站的建成,助力幾內亞從“西非水塔”華麗轉身“西非電塔”,這無疑是中國水電“走出去”的故事中最動人的精彩華章,同時這也是以張如軍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三峽人,為非洲國家貢獻三峽方案、中國智慧,造福非洲國家和人民的典型案例,也讓幾內亞等非洲國家對中國企業建立了充分的信任與尊重。
自2001年7月入職三峽集團中水電公司,至今已近20年。除了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張如軍還陸續為加納特馬水廠、蘇丹麥洛維大壩、新阿姆瑞農業灌溉項目、穆卡巴拉巴農業灌溉項目、羅塞雷斯大壩加高工程、吉利增壓泵站、石油焦輸送項目、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工程等多個海外項目做出過卓越貢獻。在艱險的非洲生涯里,張如軍一直用他的行動踐行一名在海外打拼的共產黨員的初心:要做一名有深厚家國情懷的人。也正因為他的這顆初心,才能在面對埃博拉疫情時,毫不猶豫地擔當起黨和國家交給他的使命,才能不斷攻堅克難,成為中國水電“走出去”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信任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目前在建的蘇阿皮蒂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幾水電領域全面深化合作的標桿工程之一,我們在與幾方溝通時幾乎沒有障礙了。”張如軍說。過去,張如軍代表著中國水電人扎根非洲,讓中國智慧助力非洲國家綠色發展。現在,他正帶著團隊,讓中非友好的接力棒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斷相傳,譜寫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緊密合作的新篇章。(責任編輯:羽 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