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造成大規模人員感染,并對經濟社會各領域造成嚴重沖擊,也給我國保險業帶來深刻影響。疫情短期將影響保險需求、保險供給和經營效益,長期將推動保險業發展模式轉變,提升現代保險業的地位。為有效應對疫情,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議保險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融合大健康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商業保險業社會治理作用。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保險業? 國家治理
一、引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圍繞“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點,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方面作出戰略部署。治理體系是國家運行的制度載體和機制保障,而金融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忠(2018)提出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金融業是連接各經濟部門的重要紐帶,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體系及其功能應內嵌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2014 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卓志(2014)提出發展現代保險業是我國完善社會治理結構、助力政府職能轉變、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和提高行業競爭力的需要。吳傳儉(2015)提出保險業要根據政府和市場需求,參與政府公共服務采購、民生保障和企業提質增效,服務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發生以來,確診規模和波及區域不斷擴大,在全球已蔓延傳播至200多個國家。截至2020年8月中旬,全球確診病例超過2300萬人,感染死亡病例超過80萬人,其中美國、巴西、印度確診人數均超過300萬人,中國確診人數約為9萬人。新冠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進行傳播,具有高傳染性,感染死亡率約為3.44%,是近年來感染范圍最廣、傳播速度最快、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2000年以來,全球發生了多起突發重大疫情,如SARS、H1N1流感、MERS等,這些疫情有如下特征:疫情的暴發由此前尚未發現的病毒引起;疫情傳播范圍較廣,至少波及20個以上國家;疫情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較多;疫情爆發后對所在區域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均產生了顯著影響。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有效隔離、科研攻關、積極救治、限制人員流動、取消公共活動等措施積極防控疫情、遏制病毒擴散,截至2020年3月,國內疫情擴散勢頭得到遏制,接下來黑龍江、大連、北京、新疆等地相繼出現反復但很快都得到有效控制。但國際疫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單日確診病例仍呈現震蕩攀升態勢,2020年7至8月維持在日均確診25萬人的高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面臨著反彈的巨大壓力。
重大突發疫情暴發給公共衛生、研究和醫學界帶來了嚴峻挑戰,也對我國經濟多個領域產生顯著影響。張國清(2003)基于對SARS疫情的認識,評估了在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政府責任,提出公共危機管理和政府責任過程模型。羅志恒(2020)認為,疫情短期的沖擊非常大,新冠肺炎疫情將從供給、需求端同時沖擊宏觀經濟,并影響中觀行業和微觀主體,但不改變中國經濟的中長期走勢。 從金融業看,疫情給金融市場帶來短期擾動,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商業銀行不良率將有所上升。張曉晶(2020)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穩增長與穩杠桿平衡艱難。關于疫情對保險業影響方面的研究較少,張響賢(2003)分析了非典疫情對保險業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周延禮(2020)提出,保險業要借防疫機遇轉型升級。本文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系統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對保險業的影響,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保險業發展影響分析
從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對生產生活秩序和宏觀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從長期看, 政府可能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動改革、完善國家治理,同時催生出新的商業模式。保險業作為風險的管理者,首當其沖將承受疫情暴發帶來的直接影響和經濟波動帶來的間接影響,并對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一)對保險需求的影響
1.疫情導致保費收入增速下降,工程險、壽險等領域影響明顯。鄭偉(2009)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的保險業增長主要依靠經濟要素的拉動,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保險業增長則主要依靠制度要素的推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度要素對保險業增長的貢獻度將逐漸降低,保險業增長將更多地依靠經濟要素的拉動。作為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要素對保險業發展的影響在不斷增強。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較大影響,2020年2月份 PMI指數環比下降14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環比下降24個百分點。疫情導致經濟活動減少,保險需求也將隨之削弱。人身險方面,受疫情影響,公眾普遍減少出行和人際接觸,營銷員不能進行面對面推銷,個人代理業務受到影響。財產險方面,疫情無論對宏觀經濟,還是對行業生產和居民收入都帶來沖擊,以及受企業停工影響,車險、工程、貨物相關保險業務量下降。2020年2月全國單月保費收入同比下降14.5%。其中,工程險、壽險、意外險、車險、貨運險等業務受到沖擊較大,保費收入同比下降幅度超過20%。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復工復產推進,相關領域保險需求有望得到恢復,2020年1至6月全國保費收入增長6.5%,總體已實現正增長。
2.疫情促進風險教育,刺激健康險、責任險等領域保障需求。人身險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媒體每日報道新增患病人數、死亡人數等情況,引導公眾增強憂患意識,健康問題已成為一段時間最為關注的話題。疫情進一步激發社會對健康險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群和已患病人群。在2003年5至8月“非典”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的時期,全國健康險業務增速超過2倍。2020年1至6月,全國健康險保費呈逆勢增長態勢,同比增長19.7%,預計接下來一段時期健康險業務也將出現大幅增長情況。財產險方面,疫情的影響會觸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責任險、雇主責任險的需求,疫情發展、企業復工潛在的風險等因素將催生中小企業營業中斷損失保險和取消方面的保險需求。
3.大健康服務需求被激發。疫情短期激發了醫療需求,也反映了我國有限的醫療資源與較大需求之間不匹配的問題。一些保險公司開發的大健康產品和服務,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大局,通過大健康平臺向民眾開放抗疫義診,免費提供在線診療和咨詢服務,調動了異地的醫生資源。截至 2019 年全國互聯網醫院數量達到294 家,成為發展最快的醫療機構形式。隨著5G技術的應用,醫療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和遠程醫療的革新將不斷助力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疫情成為保險公司大健康戰略投資價值重估的催化劑,對已有在線問診、連鎖醫院、藥房等資產價值提升有較大的積極作用。
(二)對保險供給的影響
1.推動了新險種的開發。疫情發生以來,各保險公司按照監管要求,從快速理賠、方便理賠、主動擴展保險責任等方面著手做好保險服務。據統計,有70多家財產保險公司以擴展產品責任方式開發了上千款產品,80多家人身保險公司將保險產品責任范圍擴展到新冠肺炎。海南、福建、江蘇、廣東、江西、云南等省相繼推出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重點保障企業因政府疫情防控要求進行封閉或隔離所導致的在產品損失、員工工資及隔離費用的支出,地方財政予以一定比例補貼,對幫助各地重點企業共渡難關產生積極影響。
2.部分險種費率有可能上升。受疫情影響,旅行取消類和業務中斷類責任險、信用險賠付率很可能上升,保險公司將通過提升費率來緩解壓力。如果疫情大規模暴發,壽險和健康險的賠付率也將上升,保險公司將調整相關產品費率。若經濟受疫情影響陷入重度衰退,人們將會想盡辦法挖掘財源,保險欺詐率可能將會上升。保險公司對大額人身險保單多采取超額再保策略,可以通過再保合約能夠應對疫情帶來直接損失風險,而再保險公司面臨更高的業務中斷、死亡和發病風險,再保險費率水平可能會調整。
3.承保理賠策略面臨調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大多數保險公司在原有產品基礎上擴展新冠肺炎責任,提供針對新冠肺炎免等待期免賠額等優待。為應對疫情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國家鼓勵保險企業以延長保險期限、續保費用抵扣等方式,減免疫情期間保險費用。2019年《健康保險管理辦法》明確長期醫療保險可以進行費率調整,保險公司獲得在長期健康險領域進行更多探索的政策支持,可以應對環境變化、疾病發生率變化、技術升級等賠付風險,開發保證消費者續保權的長期健康險。隨著醫學的發展,高齡人群、重癥、癌癥幸存者等“拒保對象”變得越來越可保,保險公司可以通過準確評估個人風險,為投保申請人提供最適合的保險產品,滿足人們更加靈活的保險需求。
(三)對經營效益的影響
1.賠付支出總體平穩,但因疫情有潛在上升風險。傳染病可造成短期特定區域大面積發病,偏離保險大數法則,風險對沖較為困難,因此傳染病屬于人身保險巨災風險之一。具體到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按規定支付后,個人負擔部分全部由財政給予補助,保險賠付責任主要是疾病導致的死亡及部分醫療費用。目前看來,保險行業總體賠付壓力不大,隨著疫情防控經驗積累,未來賠付水平應當可控。保險公司對已有客戶免費擴展額外的新冠責任保障,雖然會一定程度加大風險敞口,但考慮再保險安排后不會形成系統性風險。
2.資產價格波動或影響年度投資收益。受疫情影響,權益市場面臨劇烈波動,對保險行業投資收益形成考驗,保險資金面臨市場風險。多個行業面臨半停產狀態,其中航空、旅游、餐飲、娛樂等行業更是面臨較大沖擊,相關企業面臨現金流壓力,可以引發債務延遲償還或違約情況,保險資產固定收益品種的違約和減值風險將有所上升,面臨信用風險。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8%左右,與人身險定價水平已基本持平,如國債收益率進一步下調,公司將面臨再投資壓力。
3.部分保險公司面臨流動性壓力。產險公司可能由于業務中斷、活動取消和旅行相關保險受到一定損失,但基本都在可控的范圍內。但如果疫情持續擴散,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面臨持續下滑,可能出現資金流動性壓力。一季度尤其是春節期間一直是人身險最重要的展業季,正常情況下保費收入可以占到全年保費收入的40%。新冠肺炎疫情對個險渠道發展的沖擊,將造成價值型產品的新單增長下滑。2020年2月,有20余家人身險單月保費收入下降超過40%,每家保費凈現金流明顯下降。
(四)對經營模式的影響
1.推動科技化轉型的認知。近年來,云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與保險場景融合已有案例,但多數尚未實際應用于核心業務處理過程,多數保險企業仍然習慣傳統的拜訪銷售、人工核保、書面理賠的作業模式,科技應用速度相對落后。由于涉及大額的科技研發投入、IT信息系統建設和改造投入,各保險公司在平衡短期業務發展和長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往往存在分歧。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保險業對于傳統線下存量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在獲客方式、產品設計模式、IT開發模式、風險控制模式、服務和理賠模式和經營方式均面臨轉變壓力。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以來,線上建設較強的公司依托云平臺、視頻會議等基本可以保障遠程辦公與實地辦公效果相當,而信息化水平較低的公司日常運轉則面臨較大壓力。
2.加速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疫情導致線下業務受阻,在疫情期間線上經營能力成為保險企業拓展業務的關鍵,相關公司實現彎道超車。2020年2月,有13家公司單月保費收入逆勢增長1倍以上。可以預計,更多的保險企業將加大數字化投入力度,推動營銷模式從人海戰術向科技驅動轉型。在后疫情時代,多數保險公司將會重新審視自身經營模式,聚焦于數字化賦能的線上經營能力的打造和提升,開展線上咨詢、展業、出單、服務、增員和培訓,提升企業整體經營效率。
3.推動保險交易習慣的變革。近年來,互聯網保險業務得到了蓬勃發展,產生了好醫保、相互寶等國民產品或互助計劃,培育起了大量線上保險消費人群,但總體看,大部分保險靠銷售人員拜訪銷售的模式從未有改變和突破,線上線下的融合進度不盡如人意。應對疫情的隔離管控等措施,倒逼保險公司嘗試線上渠道、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多種模式銷售展業,同時疫情也使得客戶理解和適應這些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