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巖 于麗麗 姜秀明
【摘要】目的 探討在ICU病房中應用“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重癥醫學科A/B兩個區的144例住院病人進行研究,對這些病人進行隨機劃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72名病人,把常規護理措施使用于對照組病人;實驗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采取“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比較兩組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期間胃腸道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胃腸道并發癥的發生率(4.17%)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 =3.014,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的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4,P<0.05)。結論 “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可有效減少ICU病房患者早期腸內營養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ICU病房;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ICU病房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主要是為重癥、昏迷患者提供綜合治療和護理以及術后早期康復等的病房,也是一種及現代化醫療、護理、康復技術為一體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早期腸內營養是ICU病房普遍采用的一種營養供給方式,ICU病房的患者多為休克、嚴重創傷以及外科手術等危重病人,機體處于高分解、高代謝狀態。此外,加上炎性介質、內毒素及細胞因子的作業,患者的免疫功能大大的降低[1]。早期腸內營養不但能供給患者所需的蛋白質、能量等營養物質,而且對患者的腸粘膜還有滋養性營養作用。但在ICU病房,很多患者在給予腸內營養后會出現不耐受癥狀,從而導致無法為患者提供有效的營養支持。所以在本文中筆者選擇2019年一月到十二月之間在我們醫院中接受治療的144名病人進行研究,從而探討“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在ICU病房的應用效果,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12月在我們醫院中接受治療的144名病人進行研究,其中2019年1月~2019年6月接收的72例患者為對照組,2019年7月~2019年12月接收的72例患者為實驗組。納入標準:①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APACHE‖)評分≥8分的患者;②身上至少存在1根導管(如引流管、導尿管等)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入院48小時內死亡的患者[2];②大出血、急診手術無法進行早期腸內營養的患者。其中觀察組中有男43例,女23例,患者年齡18~73歲,平均(43.2±4.5)歲;對照組中有男41例,女31例,年齡18~71歲,平均(43.2±3.2)歲;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差異并存在顯著性,因此可比性較強。
1.2 方法
把常規護理和治療給予對照組病人,對于生命體征、血流動力學平穩的患者,以及腸道功能基本恢復,出現排氣排便的患者,即可開始給予腸內營養支持;
實驗組患者則采取以下治療和護理:①入院24~48小時即開始實施早期腸內營養,實施方案同對照組[3];②應用“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每隔6小時進行下列幾項常規監測管理---嘔吐管理、腹脹與腹內壓增高管理、腹瀉管理、胃潴留管理、誤吸管理以及消化道出血管理等;③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并根據患者癥狀及時對“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給予適當的調整。
1.3 評價指標
依托上面的措施,對兩組病人發生胃腸道并發癥的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胃腸道并發癥包括腹脹、腹瀉、嘔吐、便秘、胃殘余量增多、返流及消化道出血等,患者胃腸道并發癥發生率=發生胃腸道并發癥的患者人數/n×100%。
1.4 統計學方法
及時并準確記錄研究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對研究的結果通過統計學方式對其進行分析,我們使用EpiDate3.1軟件對所有的數據進行錄入,數據分析的時候采用的軟件為SPSS 17.0并對資料進行計量,U為獨立樣本檢驗。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病人發生胃腸道并發癥的概率
經過一定的治療,胃腸道發生并發癥上實驗組的概率通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 =3.014,P<0.05),具體分析見表1。
3 討 論
腸內營養是ICU病房患者常用的一種營養支持方式,其主要是為危重患者提供機體所需的蛋白質、能量等營養物質,從而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進機體的恢復。ICU患者由于病情嚴重,并且多變,容易出現腸內營養不耐受的現象,其是又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當患者出現腸內營養不耐受時,通常會有惡心、腹脹、腹痛、腹瀉以及停止排便排氣等癥狀,者不但會影響到患者的營養狀況,而且還會對患者的疾病恢復造成直接的影響。現階段,臨床上還沒有針對性的有效評估患者腸內營養耐受性的量表,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主要是對臨床上患者出現腸內營養不時的相關癥狀進行評估,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的評估內容包括腹痛、腹脹、腹瀉、惡心、嘔吐及腸鳴音等,患者各種癥狀的發生程度不同,其得分也不同。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不但能提高醫護人員對患者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的準確性,而且還能為患者的相關治療和護理操作提供有力的依據和規范的標準,有效促進對ICU病房患者的治療和護理。
在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胃腸道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17%,對照組患者胃腸道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6.67%,實驗組病人發生胃腸道并發癥的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病人,從統計學角度來看具有一定的意義;在術后肛門排氣方面,實驗組患者也要早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ICU病房采取“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可有效降低患者胃腸道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營養支持,值得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并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蘇觀富,易瑜華,楊依玲.腸內營養耐受性評估表在重癥患者腸內營養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35):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