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英 胡銘 趙躍武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討以“治未病”網絡管理系統與一體化模式為基礎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方法 以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當中,隨機收集66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和主體,將其按照“動態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患者。前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后者采用以“治未病”網絡管理系統與一體化模式為基礎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EF、CO、CI以及S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以“治未病”網絡管理系統與一體化模式為基礎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預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中效果顯著,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治未病”網絡管理系統一體化模式;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8..02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又被稱作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臨床治療難度大,致死率高。慢性心衰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其生活品質造成影響[1]。臨床上對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多采用藥物治療,并且予以護理干預作為輔助[2]。本文將對以“治未病”網絡管理系統與一體化模式為基礎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進行深入的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7年9月~2019年9月接受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6例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對照組+觀察組)。
對照組33例,年齡47~75歲,平均(57.4±2.2)歲;病程7~15個月,平均(9.5±1.1)個月,;其中男17例,女16例。
觀察組33例,年齡46~76歲,平均(57.5±2.1)歲;病程6~16個月,平均(9.4±1.0)個月,;其中男15例,女18例。
組間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藥物指導,定期監測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
1.2.2 觀察組
患者:以“治未病”網絡管理系統與一體化模式為基礎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預。①未病先防。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均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因此,在存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對其飲食以及生活方式進行指導,輔助散步、太極拳等訓練,預防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病等心衰相關慢性病的發生。②已病防變。對于已經患病的患者,要對其發病的機制、原理等進行研究,找出預防的關鍵之處。藥物方面,可以選取生炙、黃芪、黨參、當歸、丹參、白術等,如果患者伴隨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可以選取麥冬、五味子、郁金以及枳殼等藥物。③愈后防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容易反復,因此,要促進機體的正常,預防疾病的反復發作,患者要保持情緒的穩定,飲食清淡,早睡早起,勞逸結合,藥物方面可以選取山茱萸、海藻、蒲黃、當歸等,進行氣血陰陽的調節。④建立網絡管理系統與一體化模式。對患者進行檔案的建立,評估患者的疾病風險,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與心理疏導,從而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和依從性,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定期的隨訪工作,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一旦發生異常,要及時的就醫。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臨床總有效率作為表達,分為顯效、有效以及無效三個等級。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涵蓋EF(左室射血分數)、CO(心排出量)、CI(心臟指數)以及SV(每搏量)。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軟件處理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EF(左室射血分數)、CO(心排出量)、CI(心臟指數)以及SV(每搏量)的變化,并以t檢驗進行,計量資料采用%的形式表示臨床總有效率,并以x2檢驗進行,組間對比P<0.05即證實有差異。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EF、CO、CI以及S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 討 論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慢性心力衰竭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并且逐漸的趨于年輕化[3]。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與很多因素均有關,很多老年患者對于這方面的相關醫學知識較為缺乏,因此在治療的過程當中要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從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4]。常規護理干預往往只關注臨床指標的改善,而忽略患者的心理、飲食等等方面,并且不會將預防作為護理的重點,因此臨床效果不佳[5]。
“治未病”的理念屬于中醫范疇,目前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古時候并無心力衰竭一說,只是以“心悸”“怔忡”“水腫”等來描述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表現[6]。“治未病”的理念多以預防為主,從而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促進疾病的快速康復和恢復,既可以未病先防,也可以既病防變[7],效果顯著。
本文的研究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EF、CO、CI以及SV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當中,采用以“治未病”網絡管理系統與一體化模式為基礎的慢性心力衰竭干預的效果顯著,能夠顯著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從而將臨床治療效率大大提升,適合在臨床進行開展和普及,也適合將其作為常用手段作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 宋曉龍,瞿惠燕,戎靖楓,王 詠,杭 宇,周 華.周華教授基于“治未病”理論防治心力衰竭及鹿角系列方運用經驗[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02):236-238.
[2] 張振宇,普勇斌,趙 淳,葉 勇,唐 彬,吳 英.趙淳教授以“治未病”思想指導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學術經驗[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5,38(02):79-81+84.
[3] 劉 陽,張冰睿,薛一濤.中醫“治未病”理論對慢性心力衰竭二級預防的指導意義[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3):47-48.
[4] 汪朝暉,段 驕,楊忠奇,陳漢裕,陳 潔,冼紹祥.慢性心力衰竭中醫藥療法的文獻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5(02):371-374.
[5] 孔愛云,聶雅萍.“治未病”思想在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作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27):28-29.
[6] 趙 惠,李七一.中醫“治未病”理論指導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治療經驗[J].江西中醫藥,2017,48(05):20-22.
[7] 楊明曄,冼紹祥.中醫“治未病”理論在慢性心衰防治中的價值[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