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酉民
《大學》開篇載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然而,隨著社會浮躁功利之風蔓延,選人用人制度僵化,全民拼證書、學歷和學位,大學逐漸背離了人本,淪為知識灌輸型的證書、學歷和學位培訓機構。面向未來,日益復雜、模糊、不確定和多變的世界需要更多有責任擔當的人、更多不斷學習和創造的研究者、更多擅長創新和引領社會的領導者,對于人本素養、能力、智慧的培育和提升的需求空前高漲,社會各界呼喚教育回歸本質的聲音日益強烈。
現代大學是一個令人既愛又恨的地方。為了子女的未來,家長和孩子早早地加入各類知識和特長培訓中,常常以犧牲小孩天性為代價。好不容易進入大學,又加入新的刷分、考證和學歷學位的追逐中。就像磨道里的驢一樣,眼睛始終盯著眼前的胡蘿卜,而忘卻了教育的真諦、自我興趣、人生追求和未來價值。教育和學校到底怎么了?是世俗難以沖破,還是社會文化體系慣性太大?是制度和機制導向偏離,還是校長和學校不明白未來教育走向?抑或心里明白,但因惰性或各方阻力,沒有足夠的動力和能量沖破重重包圍?
學校真的沒有空間創新和突破嗎?
不少人心里明白學校和教育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但真正行動起來的人卻不多——不是不想動,而是似乎陷入了一張無形的網中,動彈不得。
學校在發展中往往面臨三類問題:體制問題、管理問題、技術問題。不可否認,當下學校發展的確受限于體制,但即便在現有體制下,如果愿意,大部分管理問題和技術問題仍可以得到解決,如利用網絡環境改善校園管理、采用新技術重塑教學過程等。再者說,體制問題的解決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我們不能等到體制問題完全解決了再提升教育,而要通過學校的教育創新去推動體制改革。體制內高校改革的確不容易,但只要愿意嘗試,空間總是有的。
在教育面臨重塑的時代,高校只有背水一戰,在學校形態、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顛覆性創新,才可能擁有未來,否則將會被替代和淘汰。
顛覆性創新和特立獨行是死路一條嗎?
很多家長知道一些教育方式不合適,也明白有些東西不見得有利于孩子成長,但若不參與,孩子就有可能被邊緣化,在未來競爭中就可能遭遇挫折;學校領導和教師明知道有些事情不應該做,但在現有的資源配置和評價體系下,卻不得不把大量精力和時間花在一些非教育和研究的工作上,一邊努力一邊抱怨,被鎖死在一個無形的網中;政府主管部門似乎也很困惑,為什么明明白白的事卻要從上到下依靠各種政策或項目推動,如教育回歸本質、以人為本等部署。不敢說大家對未來大學轉型方向認識多深刻,但至少清楚目前許多做法是錯誤或有問題的,那么,為什么不行動起來、大膽突破,而是陷入其中,無奈地做一些自己認為不對的事情呢?難道真的沒有變革空間?顛覆性創新和特立獨行一定死路一條?
前面我們已經明確,改革空間總是有的,就看教育者愿不愿行動。現在的問題是,在突破性和重塑性發展時,不僅要積極行動,而且要顛覆性創新,甚或特立獨行。在浮躁、世俗的社會里,教育的突破需要一些敢于逆俗的特立獨行者和樂于突破的理想主義踐行者。
顛覆性創新和特立獨行的確風險很大,但如果駕馭得當,就會脫穎而出,擁有更大發展空間,引領未來。中國幾千所大學,如果有1%的校領導敢于根據未來趨勢、脫離世俗路線,趁與全球大學站在同一起跑線探索未來教育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走出一條開拓創新的辦學之路,那么,這些學校就很有可能在教育探索方面引領未來。
這注定是一段放下歷史包袱、跳出世俗羈絆、掙脫制度與文化約束的旅程,有時還不得不戴著腳鐐與復雜、不確定的世界共舞。然而,既然這個充滿范式革命和社會重塑的世界給予了我們難得的機會,為何不甩開膀子一試呢?
何不來個“摸著石頭過河”?
認知未來很難,教育尤其如此,我們該如何瞄準未來?
教育之所以呼喚變革,學校之所以要轉型,是因為:在現代環境下,因種種誘惑,我們有時會背離教育的基本方向,如以證書、學歷和學位為導向的應試教育,把手段當成目標;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對人才的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如網絡時代的數字素養、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視野、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能力以及不確定、復雜、模糊和易變環境下的心智升級等;大量涌現的顛覆性教育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學習行為及方式,如網絡時代隨時隨地的學習使灌輸知識的實體課堂受到沖擊,等等。
面對學校轉型或再定義大學的挑戰,即使我們無法準確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人怎樣才能在未來更好地生存、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卻依然清楚教育的人本定位,明白人生價值與幸福的追求,并能通過經驗和研究大體知道未來社會可能的走勢和需求,從而確定學校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規劃發展的著眼點。另外,從現實和可預見的未來出發,我們大都清楚學校當下的不足和可能遇到的挑戰,如各界對教育的種種不滿和抱怨、疫情過后線上教育對實體教育的沖擊等。針對這些缺陷或不足持續改進和完善,就可以不斷逼近未來。所以,面對快速發展的未來世界、錯綜復雜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瞬息萬變的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大學轉型需要立即行動。如何從盲目彷徨中跳出來,立即上路?我們可以踐行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策略,即基于教育之本和上述分析,瞄準著眼點,開啟一段向著更好的教育探索和變革之旅。
學校承載著人們、社會、未來太多的期待,作為教育從業者,特別是肩負一定責任的學校領導者,站在教育重塑的重要關口,應當大膽出擊,沖破各種羈絆,與時代共舞,引領教育和學校進行顛覆性轉型升級。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