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軍
長沙市實驗中學系長沙市教育局直屬的公辦中學、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創辦于1918年,前身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曾孫女曾寶蓀先生創辦的藝芳女校。
“藝芳”名自西晉文學家陸機《文賦》之言:“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意在讓學生博采眾長、全面發展,故提出“培養完全人格”的辦學理念。進入新時期,筆者和學校班子同仁審時度勢,認真研究,在傳承學校文化、踐行“真實教育”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培養完全人格,作育未來人才,成就最好自己”的辦學理念。基于此,學校制定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校建設工作三年規劃》,在校本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改革、學生綜合評價、教師隊伍培養四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不斷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
構建“藝芳”課程體系,推進選課走班制下的課程改革
學校認真落實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圍繞“面向人人,適應未來,成全幸?!钡慕逃枷牒汀白屆總€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價值追求,通過制訂《長沙市實驗中學課程改革指導方案》,確立了學校課程建設框架,努力構建重基礎、多類型的校本課程體系。歷經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基于“培養完全人格”辦學理念的“藝芳”課程體系。
“藝芳”課程以德智體美勞教育內容為框架,以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為指南,以“面向人人,錘煉人格,適應未來,讓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為導向,注重將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家國情懷、審美情趣、道德品質、關鍵能力等核心素養教育。
“藝芳”課程體系按照學校“三級三類九型”的總體方針進行設計,強調知識和能力并重,身體和心理共育,智力、情感、態度協同發展,注重基礎性、系統性、多樣性、選擇性,以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要。其中,三級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類課程包括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綜合實踐類課程。在三類課程之下,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九種課型:基礎類課程以課程標準確定的知識和學科素養為主要內容,通過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改造,構建“合格、良好、優秀”三種要求的自選校本課型;拓展類課程以開發校本課程為主,通過分層設計,構建“高考提升型、競賽訓練型、學科特長拓展型”三種層次的自選校本課型;綜合實踐類課程強調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與合作性,通過整合學校已有的綜合實踐活動,打造“興趣型、活動型、研究型”三種深度的自選校本課型。
以綜合實踐類課程開發為例,興趣型課程重在興趣引導、視野拓展、素養提升,如學校開發的書法、主持、寫作、經典影片欣賞、新技術與生活、中國現代外交大事探秘、湖湘文學作品鑒賞課程等;活動型課程通過對學?!拔宕蠊?、四走進、三聯系”活動及其他常規德育活動進行課程化改造,把這些德育活動打造成校本特色課程,進一步提高活動育人的實效性;研究型課程則是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為出發點,重點訓練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
打造“四生四心”課堂,凸顯核心素養教育的改革要求
立足課堂教學改革,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學校以“培養完全人格,作育未來人才,成就最好自己”的辦學理念統領課堂,將傳統課堂“務實質樸、自由民主”的風格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機結合,把“面向人人、適應未來、成全幸?!钡恼鎸嵔逃枷胫踩胝n堂,初步形成了“四生四心”課堂教學理念和策略,即“以生為本、尊重生命、關注生活、生動發展”的課堂理念和“心中有人、心中有標、心中有情、心中有題”的課堂策略。“四生四心”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關注學生自主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學校課堂教學改革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因材施教。教學策略是學生自主選擇、分層走班、分組學習,采用“小步走、小臺階、不停步、登高峰”的辦法,不盲目加快進度、加大難度,讓學生能夠體驗到信心、興趣和成功帶來的快樂。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對教師提出了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要求教師分層開展精準教學,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同時關注學生特長發展,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構建校本德育課程體系,增強德育實效性。
學校通過探索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課程體系,提出了“三自三成三愛”的德育特色目標(自信、自立、自強,成人、成才、成功,愛自己和家人、愛學習和學校、愛國家和社會),創設了“五大節、四走進、三聯系”的德育特色項目(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社團節,走進企業、走進農村、走進社會、走進世界,聯系家庭、聯系社區、聯系實踐),構建了社會、家庭、學校聯動的德育工作網絡,營造了全程育人、環境育人、全員育人、事事育人的校園氛圍。
學校通過推動德育課程與心理健康課程融合建設,逐步實現對“成全幸?!钡木珳拾芽亍W校建立和完善包含選修課、研學課、研修課在內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釋壓解負、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等服務,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提高學生的承受能力,發揮心理健康課程不可或缺的德育價值。
學校通過開發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引領勞動教育新風向。學校早在2011年就開始在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每年暑假組織學生去株洲炎陵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教育處牽頭組建教師團隊、制定課程方案、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并通過家長微信群、班級釘釘群等連通校內外,進一步完善社會、家庭、學校聯動的德育工作網絡,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強化生涯規劃指導,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結合新高考改革中高校、專業與就業形勢的新變化,學校成立了生涯規劃指導中心,并開設“高中生涯規劃與管理”課程,引導學生減輕不必要的焦慮,學會認識自己、認識社會,培養深入思考問題的意識。學校通過組織學生走進職業生涯體驗營,讓學生與自己感興趣行業的就業者、管理者進行訪談和交流,了解現代企業的用人標準和創業故事,在此基礎上合理設計自己的高中學業目標和未來人生規劃。
為了讓學生更理性、更科學地進行選擇,學校利用A+網絡平臺,開展職業傾向測評、專業需求調查、興趣偏好問卷等,借助大數據分析手段,幫助學生在選課、選專業、選職業時將自己的理想和學業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決策意識和自主選擇能力,成全幸福人生。
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打造網絡大數據下的評價平臺
首先,建立以“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為目的的評價觀,形成“為了學生的成長而評價”的共識。
其次,建立分層與分類相結合的發展性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分層遞進、分類突破。通過評價方式的改革,體現出“培養完全人格”的辦學理念,開展德智體美勞多角度評價,不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定學生發展的唯一依據,增強學生的幸福獲得感,提高幸福獲得力。
最后,建立多元評價體系,開展自評、互評和師評。學校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綜合運用觀察、交流、測驗、實際操作、作品展示、自評與互評等多種方式,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并分階段把關鍵成長經歷記錄在人人通平臺,全面反映學生的成長歷程。
創新師資培養方式,彰顯成全幸福的智慧教育追求
根據教師的入職時間、發展層次、個性特點等,學校提出相應的專業發展建議并提供支持平臺,以促進每位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青年教師的培養以專題培訓、專項培訓、師徒制培訓為主要形式,鼓勵青年教師博采眾長、快速成長為合格教師;老教師的提升以“搭臺子唱戲、壓擔子負責”的培養模式為主,學校積極為他們爭取校內外講座和經驗發言等機會,調動其研究積極性,促進其專業能力提升。
另外,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還提出了“用課題研究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以兩條路徑規劃教師成長”的教師發展思路:一是從合格教師到骨干教師再到專家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二是從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到做學生欣賞的魅力教師,再成長為學生敬佩的幸福教師的“人生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長沙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