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頒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依據“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原則,就深化體教融合提出了若干意見。為何要進行“一體化”設計與推進?在哪些方面做到“一體化”?破解“體教融合”難題,“一體化”究竟能發揮什么作用?厘清這些問題,是充分理解和貫徹落實《意見》的前提,也是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關鍵。
“體教融合”依據一體化設計與推進十分必要
精準定位“體教融合”中“體”與“教”的雙重內涵。
“體教融合”中的“體”與“教”應如何理解,是探討“融合”路徑和方法首先要明確的問題。“體”并非只是競技運動、學校教育中的體育,還含有體育機構之義;“教”也并非只是教育,還包含教育機構。二者分別有雙重內涵。如果我們將“體教融合”中的“體”僅理解為體育,將“教”僅理解為教育,是不全面、不徹底的,也就難以達到“融合”目的。這實際上預示著二者融合有一定難度,既不是簡單的體育與教育的功能疊加,也不只是兩種機構工作層面的雙向聯合,而是要在事業發展與機構建設等方面形成合力,協同發揮作用。
全面把握“體教融合”一體化實質及政策導向。
什么是一體化?《意見》中哪些方面體現了一體化的設計?這既與如何“融合”有關,也決定著最終的“融合”實效。在英文中,“一體化”是“integrate”,可翻譯成“使完整,使整合”的意思。諸多研究對“一體化”進行了概念界定、本質探索,以完整、系統、統一、整合、銜接、一致、聯合等詮釋“一體化”的內涵。“體”“教”相融依據一體化設計與一體化推進原則,抓住了“體”與“教”割裂、偏頗等問題的本質和有效解決問題的關鍵。研讀《意見》不難發現,一體化設計與推進具體表現在——
一是層次性。融合工作的不同方面,有的要規范,有的要完善,有的要深化,還有的要強化,基于不同的發展水平,確定了程度不同的融合發展力度,如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深化體校改革、強化政策保障等。
二是全面性。不僅提出“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還提出“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實現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性集中反映“體教融合”直接指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是銜接性。提出“大中小學校在廣泛開展校內競賽活動基礎上建設學校代表隊,參加區域內乃至全國聯賽”“建立分學段(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跨區域(縣、市、省、國家)的四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強調“鼓勵各地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由小學、初中、高中組成對口升學單位,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解決體育人才升學斷檔問題”。這種上下銜接、“一條龍”人才體系的建立,正是“體教融合”一體化設計與推進的關鍵。
四是協同性。《意見》中多次提出,體育與教育機構要聯合發力,共同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體育與教育事業整合推進,諸如“教育部門會同體育部門在教師、教練員培訓等方面予以適當激勵”“義務教育、高中和大學階段學生體育賽事由教育、體育部門共同組織,擬定賽事計劃,統一注冊資格”等。體育機構與教育機構的協同與聯合程度、強化發展的力度,決定“體教融合”的效度。
“體教融合”的難題及其一體化推進的突破口
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是歷史發展必然。
20世紀80年代,體育界率先提出“體教結合”的發展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解決體育系統當時遇到的難題,促進體育事業持續發展,更好地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而教育部門執行“體教結合”,主要是為了解決運動員學習和訓練之間的矛盾。處理好體育與教育的關系,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實際上,體育本來就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在人才培養體系中人為地把二者割裂開來,培養出來的人是不合格、不健全的。“體教結合”的側重點是完善體育人才的培養,對于全體學生全面發展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時期提出的“體教融合”,與“體教結合”相比,有著不同的著眼點與突破口:如果說“體教結合”主要指向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那么,“體教融合”則指向加強青少年學生的體育鍛煉,提高育人質量。“體教融合”更能促進體育事業健康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是促進我國體育和教育事業同步與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建設體育強國、教育強國的戰略選擇。
“體教融合”難題在于綜合育人標準體系建設。
“體教融合”的質量與效果用什么來衡量?“體教融合”更加注重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評判人才質量和是否得到全面發展,涉及評價體系的建立。用什么標準來衡量綜合育人目標的達成情況?《意見》不僅要求“教育、體育部門為在校學生的運動水平等級認證制定統一標準并共同評定”“教育部、體育總局共同制定學校體育標準”,而且還提出“研究制定有體育特長學生的評價、升學保障等政策”。然而,建設綜合育人質量標準具有一定難度,因為,有諸多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過去,體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多以運動員取得的競技運動成績或名次論高低,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則更注重升學考試,評價體育質量更多聚焦于體質健康水平,這與國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養目標有一定差距。一體化背景下研制學校體育標準、創建運動能力等級標準、完善體育質量評價體系等,既能準確衡量學校體育與青少年發展水平,也為督導評估“體教融合”提供重要依據。
破解“體教融合”難題需要走一體化發展道路。
“體教融合”重在形成合力、優化育人,從設計到實施,既追求明確的育人方向,又強調合理的育人過程,更注重理想的育人結果,走一體化發展道路是必然選擇,也是《意見》所倡導和遵循的。“體教融合”要具體而有效地實施,需要真正做到一體化推進,尤其要把握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提高人才認識,轉變育人觀念。“體教融合”在育人方面,既不片面強調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也不局限于學校體育的育人作用,而是瞄準國家建設對人才的培養需求,注重青少年全面發展。一體化推進“體教融合”要有更高站位和更遠視野的人才認識,以及更明確和高位的育人目標,消除片面的、極端的、狹隘的人才觀和育人觀。
二是豐富組織形式,創新融合機制。一體化推進“體教融合”,在組織形式上需更加多元,如系統把握學、練、賽、評,不僅要注重學會、勤練、常賽,還要優評,既注重優化評價體系,又注重學以致用,既環環相扣,又螺旋上升,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融合機制的創新方面,《意見》所提出的“運動員的成績納入體育、教育部門雙方獎勵評估機制”“建立聯合督導機制”等,與以往的單項評估與督導相比均實現了跨越,有利于在人才培養方面真正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優化發展。
三是找準突出問題,理順各種關系。“體教融合”并非是“零”的突破,既有體育與教育事業發展的長期積累,又有前期“體教結合”的推行經驗。一體化推進“體教融合”,需要分層分類確定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理出哪些是重點問題、難點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理順問題解決者的前后、主輔關系,各負其責,各盡其職,聯合發力,補齊短板,協同創新,保障“體教融合”能夠落到實處。如《意見》中提出“將體校義務教育適齡學生的文化教育全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配齊配足配優文化課教師,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并提倡“在突出體校專業特色和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任務的同時……以適當形式與當地中小學校合作”,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體校管理不善、難以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