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鄧建棟,中國著名軍旅二胡演奏專家,1975 年進入江蘇戲曲學校進行學習,1980 年進入江蘇省戲劇團,1985 年在江蘇省的一次二胡比賽中獲得亞軍,這一年是他豐收的一年,其作品《姑蘇春曉》獲得優秀新作品獎,并在1985年11 月在中央電視臺以及中國音樂協會主辦的二胡比賽中獲得驕人成績。以下以軍旅二胡演奏家鄧建棟的人生經歷、二胡名曲賞析等為主,分析他本人二胡世界,對人們了解其本人音樂以及二胡表達提供依據。
鄧建棟在戲曲學院那幾年經歷,為之后的演奏提供豐富知識以及經驗,是他一生財富。在戲曲學院,他學習了揚劇、京劇、昆曲等,令他受益匪淺,他本人稱自己尤其對京韻大鼓鐘愛,通過戲曲知識學習以及廣泛涉獵,使得他本人對地方戲曲元素以及民族音樂有更加充分的認識,并汲取其中精華。之后去北京,對民間音樂追尋從未間斷,并熟悉單弦、曲劇,將其運用于自身的創作中[1]。
鄧建棟藝術成就:《姑蘇春曉》二胡作品一等獎;《吳歌》二胡作品二等獎;《春曉》第七屆全軍文藝匯演作品創作三等獎,演奏二等獎;《草原風韻》中國第二屆國際胡琴藝術節創作金獎,與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創作了很多曲目,得到廣泛的傳播,藝術水準得到升華,演奏技術迅速提升[2]。
《第一二胡狂想曲》是二胡演奏歷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是我國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創作,這部作品一經問世就產生巨大反響,通過鄧建棟先生的演奏,實現了創作的目標,王建民先生創作與鄧建棟的演奏結合,作品的質量得到更好保障,并將本作品傳播到更加廣泛區域[3]。這部作品的演奏視角獨特,將二胡這一傳統樂器升級到更高高度,刷新人們對二胡認識。本作品在演奏技巧上也是全新的,這部作品與一般的音樂作品有著最本質反差,對演奏者有較為嚴苛的要求,演奏者需具備更高藝術造詣以及綜合藝術素質,只有具備這些,才可以為這部作品演奏融入生命力,將二胡音符變成流動天籟,讓觀眾感受到二胡的魅力。在演奏這首作品期間,鄧建棟本人不僅需要將作品本身的生命力以及創作意圖體現,還應積極彰顯本人個性。
鄧建棟本人在演奏這部作品期間,在嘗試演奏的初級階段面臨較大挑戰,例如復合節奏以及節拍的密集多變、極限音區的使用、大段快速換把等,經過鄧建棟本人努力,將困難克服。他本人在演奏之前一般會對本二胡作品進行研究,深層感知作品,挖掘藝術內涵,并對二胡樂曲創作地域風格特征熟悉掌握,為其進入快速演奏狀態提供保障,完成了首演后,獲得空前成功。通過本部作品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個人獨奏音樂會上表演,向世界人們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二胡文化,對二胡文化藝術的發展有積極推動意義同時,也是鄧建棟本人藝術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將其本人藝術道路推向更高的高度。
之后鄧建棟還演奏了《第三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喬家大院組曲》得到廣泛傳播。從眾多的二胡作品就可以看出鄧建棟本人身上聚集著多元文化元素,體現著自身二胡世界,這與其生長的地方有較大聯系,同時與其深層藝術功底以及戲曲功底聯系密切,加上后來在北京接觸不同門類藝術形式,為鄧建棟的二胡演奏帶來較多幫助。他本人在日常生活注重知識以及經驗的積累,廣泛涉獵戲曲、音樂、書畫以及戲劇等,將本人文學底蘊以及個人素養提升,這對于二胡演奏提供極大便利。鄧建棟本人對二胡演奏以及理解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民族文化學習以及經驗積累,并積極了解我國時尚流行音樂,并將時尚以及現代元素融入到自己創作的二胡作品中來,間接的體現出其本人二胡世界以及表達意圖。并通過經不同藝術門類合理且科學的嫁接,提升自身對音樂更深層的認識,并將其融入自己二胡創作中。
另外,在業余生活,鄧建棟會經常會傾聽曲劇以及其他藝術門類,或是觀看國家音樂會,收集西方音樂碟片,從資料來看,他本人特別喜愛鋼琴以及大提琴、小提琴的演奏。通過不斷思考,并積累演奏經驗總結,在演奏中形成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表現風格。演奏作品類型也在不斷拓展,可以演奏不同規格樂曲,并通過積極借鑒豪放以及粗狂演奏風格的二胡作品的特征,使得鄧建棟本人演奏風格更加多元化,增強二胡藝術價值[4]。例如在《吳歌》中就存在蘇州評彈音樂元素。他也曾受到過很多民間藝術家的教導,據調查,他本人曾經與民間采辦婚喪嫁娶人員共同演奏,也曾經與民間一個拉二胡人學習,對他后期二胡演奏有極大幫助。
二胡屬于傳統樂器之一,其記錄著我國歷史以及傳統文化發展歷程,隨著時代發展,二胡演奏形式更加趨于多樣化,演奏更加科學,技術手段得到較好的完善,鄧建棟作為我國軍旅二胡演奏專家,對二胡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特別是《第一二胡狂想曲》在國外的演出,使得更多人員認識到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保障二胡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從鄧建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本人的二胡世界以及演奏風格,在對藝術嚴格要求下,他本人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演奏技能,涉獵各種文化,例如戲劇、大鼓、市場流行音樂元素等,為二胡作品的演奏奠定基礎,增強二胡演奏藝術效果以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