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玥 喻萬里 蔣福玲
學術探索的對話性與學生獨立的機會是大學的標志,大學生是一批具有智識取向的高階知識分子,他們理應成為學術的合作者和踐行者,以嚴謹治學、守正創新、自由探索的學術精神潛心于學術生活,“為學術而學術”、“為真理而真理” 。
然而,當前大學生學術精神的缺失已經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他們沉迷于網絡、玩樂,不重視專業學習,對學習應付了事的現象極為普遍,消極的“迷茫族”、樂觀的“享樂派”和墮落的“放任派”比比皆是。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沉迷于網絡的大有人在,曠課是稀松平常的事,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也很普遍,而坐在圖書館內的學生卻寥寥無幾,學習風氣不濃。
大學生誠信意識堪憂,作業、論文抄襲、考試作弊的行為隨處可見,難以守正創新。一個班的作業可能只需要一個學生做了,其他學生的答案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而需要完成的論文,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將他人已發表或未公開發表作品的全部或部分據為己有。為了通過“抄襲率”,有的學生就請“槍手”代寫論文。考試方面,盡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不僅對考場紀律有嚴格規定,而且對監考老師的職責也有嚴格的考核,但相當部分學生把考試作弊作為取得好成績的捷徑手段,學生的作弊方式更是層出不窮,無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勝防,并且作弊現象由個別迅速發展成為群體或團體作弊。
在大學生眼中,學術是崇高的,神秘的,艱苦的,學術的主體是大學的教授或專家,離自己比較遙遠。大部分學生缺乏學術意識與探索精神,認為“上大學并非為了追求學術”,很少有學生有強烈的學術追求,對如何做科研,更是一團霧水,學校也缺乏良好的學生學術環境來支撐學生開展學術研究。
大學生學術精神的缺失,嚴重影響了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阻礙了高校學風建設的良性運行,同時,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學術事業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現在的學術精神缺失,將直接影響未來學術界學術精神的狀況。如何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學術精神,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筆者關注到,諸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頒獎典禮、入黨儀式、表彰大會、節日慶典等大學儀式莊嚴神圣,充滿正能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敬畏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和學術精神的培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儀式是人類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學的重點研究領域。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關于儀式的研究成果已經浩如煙海。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開創了近代學術史上對宗教和儀式社會功能研究的先河。加拿大儀式學家格蘭姆斯、德國的人類學家阿勞德·凡·蓋妮普等都是研究儀式學較有名的學者。在當代人類學研究中,“儀式已被作為一種將社會的強制性標準轉換為個人的愿望、創造社會化情緒、引起角色轉換、提供治療效應、制定社會行為的神話憲章、重新整合對立社群的工具來加以分析”。
關于儀式的教育功能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末。德國學者克里斯托弗·烏爾夫對教育活動中的儀式進行了探討,指出了儀式對教育和社會化過程的推動作用、儀式的模仿學習過程、儀式的跨文化學習功能以及儀式研究的方法論。中國研究者徐立峰、鮑婷、范楠楠從道德教育的角度探討了學校儀式的教育意義。學者倪輝從道德教育的視角對大學儀式的形態、特征和功能進行了探討,指出儀式是充滿德性的生活,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經歷,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場域,素材,并孕育了道德教育的情感。
綜上可知,儀式能帶給人情緒體驗,帶來精神的移情、發泄或依附等效用,導致一種心理投射系統的形成,它會強化儀式所表達之意義的可信度;儀式可視為一種主體或自我、人格的建構過程,它牽涉到人與自我、他人以及超自然關系的重整,能使儀式所表達的社會關系獲得確定性。
人類不僅有出于狂熱的宗教激情的宗教儀典,其他非宗教的、相對冷靜的儀式,同樣會引發儀式參與者的生理和心理超常狀態。大學儀式就是一種相對冷靜、寓意深遠的活動,它能激發大學生對于無盡真理的敬畏、對求知的渴望和對學術的向往,從而獲得學術精神,并讓自己得到升華。
大學的精神通過儀式濃縮和釋放、大學的文化通過儀式展演和傳播,甚至儀式成為大學的一種制度生活,它所創造的時空成為制度性的時空(比如說周期性出現的升旗儀式、校慶儀式等)。儀式還是一種隱性課程,在這門課程里,規范與價值觀被傳授和學習。大學儀式,對大學生的道德,尤其是價值觀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能為學生的身份意識的獲得、學術興趣的激發、學術動力的提升以及學術精神的涵養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大學儀式要充分利用獨特的大學校園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和整合有效資源,構建系統化、浸潤式的儀式體系,營造儀式與專業教學相得益彰的共同體氛圍,讓大學生在潤物無聲的儀式過程中,涵養嚴謹治學的學術精神。
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的傳統文化資源,凝練特色,形成系統儀式體系。通過帶有傳統特色的各類儀式活動,營造特定的儀式教育情境與氛圍,利用特定文化符號充分進行闡釋和傳遞,并在其中融入現代元素,對接大學生的現實需求,改變單一的價值觀強制輸入方式,尊重學生個性和思想多樣性特征,以寬容之心引導大學生養成社會主流價值觀、領悟和涵養嚴謹治學的精神。其次,要明確儀式“嚴謹治學”的教育主題,增強教育方向引領。大學儀式體系要將“嚴謹治學”的主線貫穿始終,在充分挖掘、凝練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確定細分主題,營造良好的治學氛圍。
儀式教育功能的實現與其內容的時效性以及參與者的響應狀態密切相關。
首先,儀式教育內容要適應形勢要求,體現創新性和時代性,構建開放系統。儀式活動既要繼承傳統,又要融入時代元素,守正創新,與時俱進,體現時代感,奏響時代強音。其次,儀式教育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親近學生,注重儀式教育的實踐性,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產生影響力。第三,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從儀式體系的構建設計到具體執行,都應讓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主人翁意識,進而對儀式教育傳遞的內容與價值觀念產生認同。
大學儀式要將內容和形式進行充分融合,通過精神內涵的設定、場所的選擇、環節的設計、氛圍的引導等,最大程度的讓學生產生精神共鳴,激勵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
首先,采用多種途徑傳遞儀式內容。如主題講解、案例分享、交流互動、參與實踐等,引起情感共鳴,激發學生自由探索的欲望。同時,可通過人文情感的滲透方式,達到以情感人和實踐育人的教育效果,如主要通過創設學術環境、營造探索氛圍、培養進取精神等將理論與精神結合,達到提升學生學術精神的目標。 第三,要拓寬儀式教育宣傳渠道,加強儀式前的造勢和儀式后的宣傳,營造良好的探索進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