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理學院,北京 100083
長期以來,高校共青團作為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緊緊圍繞為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基層團支部作為高校共青團開展工作的基本單位,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團務工作者,要充分認識當前校基層團支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工作實際創新工作方法,將基層團支部建設推向新的臺階。
團員檔案是團員信息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團員檔案主要包括入團申請書、入團志愿書和團員證。在團組織關系轉入大學的過程中,部分同學存在兩書一證丟失的情況,還有個別同學未滿14周歲便已經入團。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一般情況下不被重視或者得不到充分解決。
在《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下發后,我校根據北京團市委的總體部署,對“共青云”系統進行推廣,實現所有團組織、團干部和團員的全覆蓋。但是系統里的團員信息不足夠豐富,不能很好的了解團員的個性素質信息,同時,面對團員系統的動態更新不及時,很多畢業學生、轉專業學生不能及時完成團組織關系的轉出與轉入。
共青團和教育部印發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到“班團一體化”建設,希望可以形成以團支部為主導,班委會為主要執行機構的一體化工作模式[1]。但各基層團支部在落實政策過程中,并沒有取得很好的實效,工作中,時常涇渭分明,缺乏溝通,班團分化依然存在。同學們普遍認為,在班級建設中,支部委員會發揮作用較小,甚至在部分同學心目中,團支部委員的地位是低于班委的,團的工作只是對于班級工作的一個補充。
高校相較于大多數高中來講,學生投放能量的場所不單有班級,還有各類社團、團學部門等,班級的概念在大學期間受到了弱化,由此,在班級的基礎上建立的團支部就更難使同學們找到歸屬感。團支部開展活動受到了比較大的阻力,再加上,活動內容不足夠吸引同學們,導致了團支部活力欠佳,團員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參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團的核心使命任務。但面對新形勢新發展和新挑戰,高校共青團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有效覆蓋面仍有較大差距。基層團支部委員首先沒有認識到團支部對青年思想教育引領的使命和職責,選擇被動的對支部團員開展黨團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團員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不能很好的創新引領和學習的途徑,使得對團員青年思想教育陳舊老套,難以滿足團員青年的需求。
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團組織生活流于形式的現象,對于“三會一課”制度的落實不到位,有些團支部隨機召開民主生活會,并把團支部的民主生活會單純的理解為政治理論學習,而忽視了團員間的批評和自我批評[2];有些團支部的活動過分偏重娛樂性,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領;甚至有些團員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團組織生活。
1.基層團支部考核辦法制定
共青團的各項活動均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的,從機制上說,團組織和黨組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3],所以要加強基層黨委對基層團組織建設的指導,不斷提高基層團支部建設機制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
在高校層面,我們要制定基層團支部工作考核辦法,每年對表現突出的團支部進行表彰激勵。例如,面向全校基層團支部評選紅旗團支部、先進團支部、優秀團支部、活力團支部等,評選優秀《團支部活動記錄手冊》、優秀團課、十佳團日活動等,并面向全校開展團支部活動風采展示,樹立典型,以營造學趕比超的良好競爭氛圍,將基層團支部的建設推向新高潮。
2.推優入黨制度建設
2019年9月,共青團中央印發了《共青團推優入黨 工作實施辦法(試行)》,明確指出,推薦優秀共青團員作為黨的發展對象,是黨賦予共青團組織的一項光榮任務,是實現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用的根本途徑。各高校應根據《共青團推優入黨 工作實施辦法(試行)》要求制定相關的團員評優機制,對各位團員進行評議、考核及推薦。推優入黨工作中,應該加強對綜合素質以及能力的考量,不再簡單以成績作為衡量標準,要向黨組織推薦政治思想上先進,道德品行上先進,發揮作用上先進,執行紀律上先進的優秀團員,并在學校范圍內對優秀團員事跡進行宣講,增強團員的獲得感和認同感。
團干部在高校基層團支部工作開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擔負著對團員教育、管理、服務和監督等職能,團干部的綜合素質也直接決定著團支部建設的質量以及活力。在團干部選拔的過程中,要秉承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通過明確的選拔準則和選拔方式,使有熱情、有能力的同學加入到團支部委員中來,加強對團干部的培訓和考核,不斷促進團干部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團日活動是強化團支部“思想陣地”的有力抓手,當前高校基層團支部的團日活動團員普遍參與度較低,內容死板,形式單一,主要傾向于開展三類團日活動,第一類是按照學校或上級黨團組織的要求,灌輸相關政策理論知識;第二類是借助重大節日的時間節點開展,例如“學雷鋒”主題團日活動、“一二·九”主題團日活動等;第三類較偏重娛樂性,大多以團支部內部或者團支部之間的聯誼為主。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要創新團日活動的內容與開展模式,充分聽取團員的意見,從團員中來,到團員中去。辦團員喜歡有實效的團日活動,充實團支部建設內容。
1.發揮學院團委的主觀能動性
學院可打破自然班級建立團支部的慣例,根據院系特點,嘗試以專業、實驗室、導師制為單位建立團支部,嘗試結合專業開展特色團日活動,例如,數學專業的學生可以舉辦“數學文化漫談”團日活動,或者結合學業輔導開展“Help You&Me”互助類的團日活動;也可以在學院層面開展“大”團日活動,由院團委牽頭,針對各年級的學生特點和關注點開展沙龍、分享、經驗交流等形式的團日活動。
2.黨日活動與團日活動結合
嘗試將黨日活動與團日活動相結合,例如,“兩學一做”主題黨日活動與“一學一做”主題團日活動相結合,在活動中,引導團員不斷向黨組織靠攏;例如在全黨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同時,在青年團員中開展“不忘跟黨初心,牢記青春使命”主題團日活動,豐富團日活動內容的同時,在活動中實現黨團共建。
3.開展項目式的團日活動
充分發揮高校基層團組織的自主性,通過項目申報-結題匯報-效果評價-獎勵評優等流程,使團支部有更強的動力創新團日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僅鍛煉了團干部的組織策劃能力,還進一步加深了團干部之間的合作與凝聚力。也可以在立項的基礎上,孵化品牌團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