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書嘉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鄧恩銘(1901—1931),又名恩明、堯欽,水族,貴州荔波水浦人。他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共山東黨、團組織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在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他是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也是唯一一位中學生代表。他的革命生涯可謂光輝而又短暫,犧牲時年僅30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早期革命及工人運動的組織、領導者,學界對他的研究還顯得比較薄弱,甚至有諸多紕漏(如一些文章稱他為中共“一大”最年輕的代表,實為劉仁靜)。故真實反映鄧恩銘生平,展現其革命思想形成過程,對鄧恩銘革命思想的形成途徑進行梳理勢在必行。
從出生水浦村,到四歲遷居縣城內,再到十六歲離家求學前,鄧恩銘的少年時代都是在貴州省荔波縣度過。這一時期,鄧恩銘經歷了兩階段學習:一是1907——1910讀私塾,一是1911——1917在荔泉書院接受新式教育。這讓鄧恩銘目睹了無產階級的窮苦和剝削階級的殘暴,學習了民主思想,為他日后參加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打下了思想基礎。
1911年鄧恩銘進入荔泉書院(即荔波模范兩等小學堂)讀書,在這里認識了對他一生影響頗深的啟蒙教師高煌。高煌(1875-1932)號東星、東心,荔波縣玉屏鎮(zhèn)人,是光緒年間貴州第一批公費留學生之一,在日本留學期間深受孫中山革命思想影響,積極擁護辛亥革命。就讀于新式學校、受教于思想開放的新式教師,鄧恩銘萌發(fā)了民族民主精神,初步產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這一時期鄧恩銘的詩歌中流露出了對公平、自由、貧富差距的深刻思考,15歲的他曾寫下這樣一首民謠詩歌:“中天之人吃不飽,紡紗之人穿不好;坐轎之人唱高調,抬轎之人滿地跑。”民謠中,少年鄧恩銘展現出了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同情,對剝削階級的厭惡和憎恨。此外,水族的民族文化熏陶下,他曾寫下一首名為《簡大王》等詩歌:“潘王新簡應該稱,水有源頭樹有根;只因清廷政腐敗,英雄起義救民生。”詩歌中,鄧恩銘對水族民族英雄潘新簡領導農民起義,抗擊清廷剝削統治的事跡敬仰贊嘆,展現了他愛國思想的深入和對不平等社會的不滿和憤恨。
1915年,鄧恩銘第一次參加了政治活動。袁世凱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消息傳來,群情激憤,鄧恩銘參與了師生游街宣講活動,走上街頭宣講民主愛國思想,揭露帝國主義侵華事實,討伐袁世凱賣國行徑,宣傳抵制日本抵制日貨。這次討逆反日的活動充分體現了鄧恩銘愛國情操,為他今后走上革命開辟了道路。
1917年,16歲的鄧恩銘在荔泉書院畢業(yè),同年他走出鄉(xiāng)關北上濟南繼續(xù)求學深造。從黔貴荔波到齊魯大地,鄧恩銘經陸路到達廣州后又改水路,從香港經上海最終抵達濟南。來到濟南后,在二叔黃澤沛(又名鄧國瑾)的安排下,鄧恩銘開始了新的生活,1918年,鄧恩銘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山東省立第一中學,開始踐行他“讀書救國”的理想。
然而,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讓鄧恩銘深刻的感受到反動軍閥和帝國主義強權的壓迫,國家主權岌岌可危。此時的鄧恩銘意識到“讀書救國”的理想已經無法在紛亂的歲月中寧靜的實現了,很快就積極加入到學生運動的行列,組織成立了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自治會,展開了學生罷課演講、游行示威、絕食抗議等活動來支援北京的學生運動。這期間,鄧恩銘結識了他一生的摯友王盡美,開始探尋革命斗爭的道路。正是“五·四”運動這個導火索,讓鄧恩銘從思想上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在學生運動中與王盡美等結識,則進一步加強了鄧恩銘參與革命的意愿和革命斗志。
“五·四”運動后期,鄧恩銘與王盡美等人參加了“齊魯書社”活動,在這期間深入學習了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大量科學民主思想進步書籍。此外,他還成立“勵新學會”,組織青年學生學習,以傳播馬克思主義。這一時期的鄧恩銘經歷了從讀書救國到革命救國的蛻變,成為了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
1920年底,鄧恩銘和王盡美組織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又于1921年春,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成為山東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組織。此時的鄧恩銘已經將革命的目光投向了工人,開始將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事業(yè)與中國的工人階級相結合。他這一時期的文字也能直觀的展現他對于工人階級的關懷,他曾在山東《通俗日報》發(fā)表反應鐵匠勞動生活的詩歌:皎潔的月亮懸在天空/路上行人沒了人影/僅聽見住在胡同道兒的鐵匠/丁東!丁東!/不住的勞動。
鄧恩銘革命早期的思想的形成,經歷了從愛國思想的啟蒙到讀書救國再到革命救國的轉變,日趨完善,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以工人階級為主導的共產主義革命思想。這種轉變?yōu)猷嚩縻懞髞沓鱿泄惨淮螅蔀橐淮蟠恚度牍と诉\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引。
革命思想不斷成熟的鄧恩銘,開始廣泛的接觸工人,創(chuàng)辦了《濟南勞動周刊》,在周刊中用通俗的語言和事例向工人們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1年夏,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向全國其他六個共產主義小組發(fā)出通知,決定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鄧恩銘作為濟南共產黨組織代表同王盡美一起全程參加了中共“一大”會議,鄧恩銘也成為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1922年1月,鄧恩銘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位于莫斯科的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了列寧的親切接見,同年6月,回到山東的鄧恩銘立刻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人運動的革命浪潮中。
鄧恩銘的工人運動有兩階段:一是“一大”后,組織淄博礦區(qū)工人運動,一是“二大”后來到青島開展工作,這一階段也是鄧恩銘一生參與工人運動的高潮階段。鄧恩銘在青島為工人創(chuàng)辦補習班,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發(fā)展工人黨員、團員。1925年2月8日,鄧恩銘組織發(fā)動了膠濟鐵路和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1925年4月至7月,鄧恩銘聯合青島黨組織連續(xù)發(fā)動了三次日商紗廠工人罷工。這次工人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囂張氣焰,將革命運動有力的推到了高潮。直至1927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被捕,鄧恩銘都一直奔走于革命運動的前線,在獄中他組織了兩次越獄斗爭,解救了多名戰(zhàn)友,但由于自己身體虛弱,于1931年4月5日壯烈犧牲,年僅30歲。
這一時期,鄧恩銘的革命思想已經日臻完善,已經將革命的重點投入到了工人運動中,形成了依靠工人階級、重視黨的建設、注重主義宣傳等革命思想特點。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創(chuàng)者、工人運動的領袖,鄧恩銘在革命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困難,但是他都始終以一名馬克思主義革命者的精神戰(zhàn)勝了。這不僅反映出當時革命的困難,更是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為了理想信念不惜一切,甚至犧牲生命的奮斗精神。鄧恩銘的革命精神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對我們在新時代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的我們,怎能遺忘這樣一名中共革命事業(yè)的偉大戰(zhàn)士,他無限忠誠于黨的熱忱,他實事求是的革命作風,他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