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健睿
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300222
人生的幸福是怎樣實現的,這是我們一直追尋的問題。哈佛的一項持續了75年的研究記錄著七百多人的人生軌跡,實現了許多不可能,這一項目的第四代負責人在Ted的講臺上分享了這一研究過程和結果,該演講人際意義的實現就是該項目研究意義的實現,因為這一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實現幸福就是這一研究的最大價值?;谌穗H功能理論,以該演講為語料,從語氣、情態、人稱系統進行分析,以便探求該演講構建人際意義的方式和技巧。
韓禮德建構系統功能語法的目的是為語篇分析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這個框架適合于口頭語篇和書面語篇的分析(Halliday,1994)。在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中,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同時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甚至改變世界(黃國文,2002)。人際功能包括語氣系統、情態系統和人稱系統,通過人稱、語氣、情態動詞甚至是肢體語言等使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表明身份或態度以此影響他人進行交際。在功能語法人際功能指導下,交際角色可分為給予和需求,交際對象可分為信息和勞務,由此產生了四種言語功能:提供、命令、陳述、提問。語氣系統根據句子中主語和限定成分的順序將句子劃分為陳述、疑問等不同語氣,然后通過句子語氣以及句中作限定成分的情態助動詞等的使用表達一定的人際意義(胡壯麟,2005)。人稱系統可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人稱,體現著不同的功能和交際目的。情態系統是除歸一性的中間等級,通過情態動詞來表達講話者的態度和看法。運用這三方面理論進行分析,探索本演講實現傳達信息以及產生影響的策略與方式。
在人際功能的理論指導下,可從語氣、情態和人稱三方面對該演講進行分析,探索人際功能在該演講體現的特點和產生的影響。
在功能語法中,語氣包括主語和限定成分,主語和限定成分的順序是決定語氣的標椎,主語在限定成分前為陳述語氣,在疑問語氣中,主語在限定詞之后是一般疑問句,而在WH疑問句中如果WH為主語,那么主語在限定成分前,否則主語在限定成分之后。在本演講中,陳述句占全文88.7%,疑問句占全文10.1%。演講是單向輸出的語言活動,因此在演講中陳述語氣的使用較為頻繁。在演講中疑問語氣存在的目的不是尋求答案,而是實現特定的人際意義。
例1:Over 80 percent said that a major life goal for themwas to get rich.
在例1中演講者清晰地介紹了現在的社會現象,也就是人們將名利的獲得和人生幸福劃等號的固有思維,以此作為鋪墊,與接下來演講者要陳述的觀點形成對比。陳述句的使用直接明了,讓聽眾更易理解和接收信息。
該語料是講解有關哈佛的一項關于人生幸福的研究,最終向聽眾展示結果并傳達實現人生幸福的方式的一次演講,介紹研究項目,講述研究過程,陳述社會現象必不可少,這些過程都需要以陳述語氣展現,整個演講過程更像是講述一個故事,而陳述語氣能夠更加簡潔明了地表達演講者的觀點傳達研究結果,最終實現研究意義。
例 2:What keeps us healthy and happy as we go through life?
以疑問句開篇演講,自然地引出演講主題,也就是人生的幸福是何去何從的。演講是單向輸出的,然而疑問句的使用好似是在與聽眾對話,拉近了演講者和聽眾的距離,給聽眾親切感,營造了輕松有趣的氛圍。在這一提問中也在引導聽眾去思考,使聽眾自然地置身于演講者講述的情境之中,為之后講解這一研究做鋪墊。疑問語氣的功能是索取,然而在演講中使用疑問句是引出話題,輕松氣氛的方式。
情態是語氣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位于主語之外的限定成分中,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說話人可通過使用不同的情態助動詞表達不同程度的情態意義(黃國文,2011:279)。功能語法認為情態是肯定和否定的中間等級,情態分為意態化和情態化,分別對應的是命題和提議,在命題中情態主要體現為可能性或經常性,在提議中情態主要體現為意愿或義務,韓禮德還將情態分為高中低三種量值,以此能夠推斷出說話者的態度和觀點。
1.情態化情態
情態化可分為表達可能和頻率,在本演講中表達可能性和頻率的均有出現,在其中低度量值出現16次,占全部情態表達59.2%,高度量值出現4次,占14.8%。
例 3:High-conflict marriagesturn out to be very bad for our health,perhaps worse than getting divorced.
Perhaps為情態化情態附加語的可能性表達,屬于低度量值。演講者表達生活在矛盾中對健康的影響或許比離婚還大這一理論,這一句話引出與公眾印象相反的結論,這種相反的語氣更突顯了人際關系的好壞決定人生幸福的結論,而perhaps的使用弱化了相反的語氣,使演講的態度不強硬,同時聽眾也可以理解演講者的意思。
例4:And sometimes memory is downright creative.
Sometimes是低量值情態中表達頻率的情態附加語,例4說明了記憶有時候會創造這一現象,演講者表達人的一生靠著記憶回憶是不可靠的,而接下來就引出哈佛對于724個人的人生進行全方位記錄的事實。記憶不可靠這一觀點不能是絕對的,但這一闡述引出后文并與后文做對比是必要的,增強了觀眾的期待和好奇,這時低值頻率情態附加語的出現就會顯得觀點更加嚴謹,能夠成功地達到演講的對比效果,吸引聽眾注意。
2.意態化情態
意態化可分為表達意愿和義務,在本演講中,表達意愿的情態動詞出現7處,全部為中度量值情態表達,并沒有使用表達義務的情態動詞。
例5:What we would really like is a quick fix.
Would是中度量值表達意愿的情態動詞,在例5中演講者描述了一種社會現象,也就是現在人們追求的是走捷徑,所以我們總是不能達到幸福和睦的婚姻,這回答了上一句的問題。would這一中度量值的情態動詞的使用不帶主觀色彩,客觀地說明了社會現象,點明了我們深知幸福途徑卻也不能輕易到達幸福的原因,剖析了社會問題,為這次演講增加了更深刻的意義。
情態動詞或附加語的出現幫助演講者實現了演講的人際意義,該演講大量使用低度和中度量值的情態表達,這符合在Ted演講交流研究成果的語境,不過分強調和施加觀點。在本演講中演講者多次通過情態動詞,運用一肯一否對比推進演講,符合演講調動聽眾積極性的目的。
語篇中的人際意義可以借助人稱系統得到體現(Halliday,1994:191)。人稱代詞的選擇標記著講話人的身份和地位,是人際功能重要的分析對象,從人稱的選擇可以看出語料的背景,說話人與聽話者的關系以及蘊含在演講之下的含義與意圖。人稱可分為第一、第二、第三人稱,分別承擔著不同的作用。
例6:We interviewed their parents.
We是演講中最頻繁使用的第一人稱表達,在例6中演講者表達被告知要加倍努力實現更多是我們都所經歷的,we的使用將聽眾和演講者放在相同角度,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引起聽眾共鳴,使聽眾對這一演講有參與感,也對接下來對這一話題的討論更有興趣。
例7:We know you can be lonely in a crowd.
在例7中第二人稱you指代聽眾,引導聽眾聯想自身的經歷,將研究的社會現象擴展到聽眾自身上,讓研究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第二人稱與第一人稱的交替使用形成了演講者和聽眾的交流情境,聽眾有參與感,更能實現研究意義,使研究結果能夠幫助到聽眾。
例8:They are finished college during World War II.
第三人稱they在本演講中出現了31次,they在本文中構建了哈佛研究的研究對象這一群體,介紹了被研究者的情況,對于聽眾起到了指示的作用。在本文中經常與we交替使用,轉換人稱能夠給聽眾更強烈的畫面感,對于研究過程的敘述力更強,使對于研究過程的闡述更加生動。
本文在功能語法的指導下,從語氣、情態、人稱三個方面分析了這一有關哈佛大學研究項目的演講。在語氣上,陳述語氣使用最為頻繁,本演講敘述性強,陳述語氣的使用清晰明了,而疑問語氣的使用多為引出主題,引導聽眾思考,使演講活躍不呆板。在情態上,低度量值情態動詞使用最多,低值情態表達更顯謙虛,更易被聽眾接受。在人稱上,第一人稱we使用最為頻繁,we的使用拉近距離,使雙方站在同一角度上。人稱的交替使用,營造研究過程的畫面感和演講者與聽眾的交流感,能夠更好地傳達研究成果,實現交際意義。通過對這一演講的人際功能分析,進一步幫助聽眾理解和接收演講者信息,對于分享研究成果的演講在人際功能上實現成功的交際途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