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通 222600
傳統文化是人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以生產勞動的方式所創造出來的代表著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辛勤的中國人,在實踐勞動中精神追求的體現,是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特色的精神標志。
傳統文化是民族信仰的寄托,塑造出代表國家精神的堅強不屈的民族性格。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為民族復興注入了不竭動力,加快了其腳步。同時,不斷激勵著青年學習民族精神,加強自身愛國之情。一個國家與民族的興衰與否,關鍵取決于文化的發展情況[1]。
回首近代中國的發展之路,歷經了磨難,走過了坎坷,我們把所有的文化成果匯聚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民族精神保持一致,在國家層面,要求我們理解什么是文明、民主、和諧、富強,是綜合創新傳統文化過程中,產生的思想成果。在社會層面,要求我們懂得法治、公正、平等、自由,在過去,同樣是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以及政治家們的追求。在個人層面,要求每個公民都做到誠信、敬業、愛國、友善,這些都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與其有著直接關聯。在古代社會中,每個人信守的基本價值,經過時代的進一步闡釋,依然適用于現代社會。現如今,我們在向著更明亮的那方前進時,要始終牢記傳統論才是我們的根基,才是所有先進思想的起點[2]。這將會對我們構建新型倫理起到重要借鑒作用。
對于國家來說,文化興衰決定著國家發展。傳統文化的繁榮,能對偉大中國夢的復興起到有力支撐作用。在中國共產黨人內心深處,傳統文化始終激勵著他們,不斷拼搏,努力為國家奉獻,堅持為人民服務。
魏征曾說對“木”與“本”、“流”與“源”之間的關系做出過解釋,在他看來,只有樹木的根穩定住,才能使得樹木生長茂盛;只有把流水的源頭疏通好,才能保證流水不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黨和人民團結一心,一次次贏得革命的勝利,取得許多成功的革命果實,不斷建設和壯大國家。究其原因,中國共產黨在革命過程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當成重要的理論依據,將其運用于文化建設之中。傳統文化既為各個時代的人們確立正確的價值方向和道德行為,也是當時社會精神風貌和時代發展的體現。這也就詮釋了,傳統文化是國家之根,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我們處理利益關系以及人生困惑時,它給予我們正確的指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促進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發展。
文化基因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核心,是中華兒女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柱,是中華兒女在不斷建設國家,創造國家文明過程產生出來的特有的國家標志。因此,這些從歷史中提取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彰顯中華兒女思想內涵的特色文化。
從中國民族文化源頭說起,它是我們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在一次次革命,一次次建設家園的奮斗歷程中創造出來的。隨著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帶有濃烈的民族特色的中華民族文化,不斷適應時代發展的腳步,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化產物。無論處在何地,我們作為中華兒女都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中國文化,是我們中國人共同擁有的文明成果。正因如此,中華兒女的中國魂才有定所,中華兒女的中國情才有寄托,這是中國人民相互聯系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人民特有的文化共識。
在政治方面,傳統文化促進了國家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的形成,激勵著中華兒女,相互包容團結,堅決抵制民族分裂思想,反對外來侵略者,形成友愛的、統一的中華文明形象。在社會發展方面,傳統文化促進了社會矛盾的解決,使得不同階層的人們的社會利益得以平衡,從而形成了和諧、美麗的社會風貌。五千年歷史的積淀,在一次次困難磨礪中,中國人憑借不屈不撓的精神,創造出屬于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正是因為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在支撐著我們的精神發展,才使得今天生生不息,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的國家的存在。所以,從民族發展角度出發,傳統論將產生無限的影響力,正為其補充源源不斷的精神營養劑,能夠使中國形象具有別樣的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