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漢口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與集成應用,發展高端智能產品,夯實核心基礎,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撐體系,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推動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在這個大背景下,在藝術學科中以基礎樂器專業進行智能交互設備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其中在《計劃》中指出,以市場需求為牽引,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產品和服務,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推動智能產品在工業、醫療、交通、農業、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的集成應用。作為教育文化重點培育對象的高校技能課程研究中,我們的研究至關重要。
合作鋼琴是近20年來國外音樂專業領域對于“非獨奏鋼琴”專業的一個最新且最權威的稱謂。因為藝術歌曲的專業越來越得到重視,許多歐美國家的音樂學院在研究生階段都將其歸入“室內樂演奏”領域。在國際學術界,對于19世紀的后半葉以后的歐洲藝術歌曲,更多是用“聲樂與鋼琴的重奏“視角去審視與研究,而不是”鋼琴伴奏的獨唱曲”。因此舒曼、沃爾夫、杜帕克、德彪西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就與貝多芬的“克魯采”奏鳴曲、勃拉姆斯的鋼琴三重奏同類。在這類作品中鋼琴既不是獨奏,更不是伴奏,而是合奏,于是就有了“合作鋼琴”這個稱謂。雖然在不同的作品中,鋼琴所處的地位不同。但是合作鋼琴還是得和普通的鋼琴伴奏區分開的。
這種類別的研究非常少,在文組的廣泛查閱下并未發現有深入研究的文章,而且能夠找到相關研究的篇數也僅僅只有兩篇。都僅僅是在理論上進行了闡述和假想。本行業內這種類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鋼琴教學和聲樂教學中。江南大學的張蕾蕾和李恩忠也在2013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文“智能交互背景下的本科聲樂教學新模式研究”中提出音樂研究會越加趨向于借助科學的理念、方法以及必要的儀器設備手段來解決遇到的難題。為培養掌握具有現代化音樂技術的教育人才開辟了一條全新的捷徑。所以本文旨在更進一步,細化出合作鋼琴這一明確化的方向來作為當今民辦高校中合作鋼琴課堂中運用智能交互的研究主題。
綜合我們已查找到的文獻實際情況來看,我們在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提升上是有局限性的,鋼琴的教學最主要是提高音色為主,這一學習模式是完全靠傳統的鋼琴來完成的。而現有的可視化鋼琴在這方面的局限性非常大,可視化鋼琴的主分類是數碼鋼琴,數碼鋼琴中對于音色的要求里音源庫生成系統的設計上又是比較欠缺的,因為在當前市場的可視化鋼琴的音色是靠構建專業的錄音室的音色采集或者購買現成的音源庫或者音源芯片。那么這種硬件基礎的局限性是阻礙我們完成現有研究的一大局限。
既能結合現有鋼琴教學的國情基礎,又不丟失西方多年沉淀的精髓。這種多年沉淀的精髓短期內能夠在教學中完成的,是需要大量的勤學苦練來慢慢磨練達到效果,通過智能交互這一創新的科技教學資源來對專業教學模式進行重構,是為了能夠滿足高校基于社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過引進智能交互這種新型教學資源和傳統教學課程進行整合,將教學方式轉變為靈活的學習。
在教學資源引入智能交互這一介質后,傳統的鋼琴教學的形式將極大的豐富多彩。這種技術可以讓學生用第三方的視角來比較自己的彈奏效果,更直接的理解演奏技巧和方法。而且更高效的幫助學生去理解合作鋼琴中結合合作樂器時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大大縮短教學時間。
使鋼琴專業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優勢,在學習和工作中體現出創新能力,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能,更要能在接收信息這個過程中學會批判性思維,處理批判性思維和專業技能的互惠關系。
當前,高校中音樂專業培養機制的前瞻性和社會實用性不足,這是制約合作鋼琴這一專業方向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點。近年來,國內高校與國際有關高校和科研機構之間的聯合培養藝術指導的模式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現今在這一模式之上不停地往前摸索合作鋼琴在中國的教學之路。而該類型專業的學生主要技能施展方向也是面向于校內考試及演出和校外的商演活動及學術交流。所以傳統合作鋼琴教學課堂已經不能適應當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這對于高校教師來說是一種轉型與挑戰。我國相關合作鋼琴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經過前期調查研究發現,廣大音樂研究者并未在相關研究領域公開發表研究成果,本文具有極強的前瞻性和創新性,這也是立足于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研究,對于我們的教學工作有極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