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淞淞
(遼寧財貿學院 遼寧興城 125105)
在思政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素養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思想政治課帶動其他課程如專業課、公共課等的學習和發展,達到共同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目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深刻內涵,其中的精神和內核值得每一位高校教師和學生去細細品味,不管是對教師的職業生涯還是學生步入社會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因此,要深刻把握思政大課的內在規定性,積極構建滋養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系,使其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價值導向。
“工匠精神”是什么?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專注于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嚴謹敬業,全身心的投入與堅持。體現在工作本身,就是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極致。
以此為基礎,我們可以概括出高校“工匠精神”文化的內涵,即高校根據國家經濟轉型升級要求,響應國家號召,以校園環境、教學設施設備等為物質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工匠精神”為核心,以愛校奉獻、愛崗敬業、精業樂業、追求卓越為主要內容,并在學習和教學實踐中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是全體師生共同創造和享有的校園精神屬性。
以師德師風建設提升育人本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使把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抓好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的認知,抓好學生對集體意識、協作意識的教育,抓好學生的紀律意識,引導學生以積極正面的心態學習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促進學生思想的進步,只有學生的思想進步了、素養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就完成一大半了,因此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非常有必要的。做好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首先要做好這一點,起到榜樣的作用。在高校發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建設不斷反過來促進學校全體教師德行和風行的建設。學校要制定一定的實施方案,幫助思政課教師梳理教學的任務和目的,要在教學的相關環節中滲透立德樹人的思想,針具實際情況,有效開展教師師德和師風的研討,為教師進一步樹立正向、正面的師德師風而做充足準備,也為了適應時代和國家的發展步伐,不斷更新自身,以更好的“傳道受業解惑”,為思政課的有效開展做充足準備。
模式創新,發揮思政課育人主渠道。各高校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在第一時間內做出全校深入學習、研討思政課的精神內核。作為高校的思政課教師要積極探索適合高校思政課發展的教育方式。作為一名思政課的高校教師,要積極踐行新的思政課教育方式,用“工匠精神”鍛造思政課,把心理學元素應用思政課教學,為學校思政課教育打開新的大門。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政治思想情況出發,創新教育方式,轉變傳統木訥呆板的管理方式,將原本的強制性管理轉變成以生為本的人性化管理,變強制服從為關注呵護,將原有的被動處理轉變成符合當下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主動防范,將傳統課堂中教師單項輸出的教育方式轉變成以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此外,要加強學生自身的法制和道德意識,不斷優化政治思想的教育環境。如,開設室外主題的思政課——“團結協作”,在學校操場上,讓學生們圍成一圈,慢跑,當教師說3人或4人成一家。同學們紛紛找人,找到一家的同學緊緊抱在一起。又例如“背對背擁抱”的游戲,學生之間背靠背,手挽手坐在地上,互相支撐著站起來。考驗學生們合作的力量。通過這樣新的教育模式,學生收獲滿滿,領悟到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
產教融合,構建多元教育渠道。高校要充分注重產教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加強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和實踐教育模式,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教育渠道,實現高校生的“知、情、意、行”的統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在校期間實現產教融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根據專業的特點建設相關的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逐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高校要將產教融合貫徹教學的始終,不僅專業性強的專業要開設實訓基地,對于思政課也是一樣,教師在實際教學課程中,要潛移默化的通過一些課外思政課加強學生學生的思政意義,通過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對于各高校,基于學校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建立相應的社會實踐基地,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促使學生深入社會、體驗社會生活,從而加強政治思想教育。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政教師首應具備的職業精神,無論做什么工作都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更是做事不將就、品質要講究,有時需要點倔強,堅持也要長久。一時是興起,日久才見匠心!具體而言,作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一名政治思想教育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著眼于當下的社會發展實際,立足于當前的教育發展趨勢,積極轉變教學的思路和策略,不斷創新新的教育方式,將高校的學生培養成思想覺悟高、自身素養高、對社會做積極貢獻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