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翻譯是一種古老的人類活動。沒有翻譯,就不可能有不同的部落和民族間的交流,也不可能有國家的存在。活動是一個心理概念,表示一個特定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主體對現實的一種積極態度。翻譯活動具有復雜的結構,包含下列由其自身支配的因素,如:需求、動機、目標和條件。任何活動都是出于需要,對特定事物的需求被稱為動機。活動的主題或需要既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只存在于觀念中的。翻譯滿足的不是個人需求,而是社會需求,因此,他遵循的不是個人動機,而是社會規定的動機。翻譯活動的目的是“按照特定的社會指令生成語言表達”。
翻譯的社會目的問題與其定義密切相關。對翻譯所做的定義有很多種,如:翻譯是在保持內容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將一種語言的文本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本的過程。在一些對翻譯所做的定義中強調翻譯包括翻譯文本的功能和風格的一致,在語體和形式上要與原文相匹配。翻譯不僅要傳達原文表層要表達的真實的內容,還要傳達其深層次所蘊含的實質。許多翻譯的定義和對其要求的無法實現是由于翻譯定義的提出往往是先驗的、臆斷的,與實際不符,或者完全是憑經驗的。我們傾向于下面的解釋:翻譯是人類活動的產品——口頭或書面文本。翻譯是翻譯者創建這一產品活動的過程。翻譯者必須對這種形式的翻譯有充分的理解。
現代世界的翻譯活動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翻譯的職業已經成為一種大眾職業,許多國家都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培訓專業翻譯人才。在這些學校里,培養具有能夠從事專業翻譯活動的能力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培養專業翻譯能力的過程中,要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個性,這種語言個性與不從事翻譯的人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體現在語言、文字、交際、人際和專業技術等方面。
譯者的語言能力包括要掌握對于所有語言使用者來說都是典型的語言的各個層面,即:對語言體系、語言規范與習慣用法、詞匯構成及語法體系,語言單位在語言話語結構中的使用規則,關于在不同的交際領域優先使用某些語言單位的規則;關于使用這些單位的地域、社會和職業差別;關于交流環境和參與者的關系及其言語功能對語言單位的選擇和使用的影響。不過,譯員的語言活動的特點對其語言能力有更進一步的要求,這是因為譯員必須擁有足夠的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的能力,而是兩種語言的語言能力。對于翻譯員來說,交流的范圍和目的、語言手段的選擇和使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文決定的,并不取決于其本人的意愿。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員必須具備翻譯過程中使用的兩種語言的全面語言能力,既有感受能力,也有再生能力。翻譯的專業能力包括了解兩種語言中這些規則的關系,以及能夠撰寫各種文本的能力。
在翻譯的專業能力中,溝通能力是重要的。雙語譯員具有雙語溝通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就不可能掌握這些語言。翻譯的溝通能力包括能夠將翻譯感受器的信息投射到原文中的話語上。翻譯者要做出決定,翻譯中原始語句的語言內容的再現是否可以作為統一的意義的正確結論的充分依據,因為翻譯受體的背景知識和交流環境存在差異。如有必要,譯員應調整語言內容與輸出意義的關系,將缺少的背景信息輸入語句本身或在注釋和腳注中加以說明。因此,與普通的溝通者不同,譯員的溝通能力具有動態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翻譯專業能力的道德和倫理方面。譯員要對其工作的質量、對其不正當行為可能造成的精神和物質損失要負全部責任。譯員只有通過高度負責、精湛的工作能力和消除對事業的任何不認真的、隨意的態度,才能被信任。培養翻譯的專業能力意味著發展一種符合專業道德和倫理特點的特殊類型的個人品質。
最后,翻譯的專業能力包括技術能力,即:特定的知識、技能和執行這種類型的活動所需的技能。翻譯知識確保理解翻譯活動的本質和目的,熟悉翻譯理論的基本規定、翻譯戰略的選擇和翻譯技術手段。譯者的策略涵蓋了實施翻譯過程的三組通用原則:一些最初的假設、選擇譯者在做出具體決定時將遵循的總體行動指向以及翻譯過程中行動的性質和順序的選擇。翻譯策略的最初設定主要取決于翻譯者的中間作用和他的工作的次要性質。翻譯者的活動只有在符合參與者對跨語言交流的期望時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