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水蓮 陽江職業技術學院
《禮記·樂記》云:“大樂與天地同和。”舞以言樂,舞蹈是人類肢體的動作節拍與天地的節奏韻律的共鳴,是天地樂感在人類生命體態中的呈現。人類的歷史就是舞蹈的歷史。中國的舞蹈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追溯至周代祭祀神明的“樂舞”,到大唐盛世吸取異域風采的“宴樂”,再到受宋明理學影響而嚴謹規范的“隊舞”,以及受元雜劇、明清戲劇影響的戲曲舞蹈,從中可以看到中國舞蹈藝術的一脈相承又不斷借鑒其他元素創新,呈現出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氣象。
1957年中央實驗歌劇院的《寶蓮燈》標志著中國第一部古典舞劇的出演。20 世紀60年代的《魚美人》、80年代的《文成公主》將中國古典舞分別與芭蕾舞、敦煌舞舞種巧妙融合,通過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增強了中國古典舞的生命力,以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例如,古典舞《春江花月夜》的舞蹈動作就是對中國古典舞蹈傳統的繼承和模仿,通過服飾、舞者的身形與動作、舞臺特效等綜合演繹,融詩情畫意與肢體語言為一體,達到1+1 大于2 的審美效果,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寥廓深沉的春江月夜圖,韻律婉轉,意境空靈。
無論是對其他舞種的吸收,還是對戲曲舞蹈母體的再創造,中國古典舞既關注舞者的身體體態、肢體語言、動作力度,也強調音樂中的節奏韻律、舞蹈中的豐富感情及古典文化中的深遠意境。要更好地發展中國古典舞,就離不開對“身韻”的探索。“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立身之本。要進一步發展中國古典舞就需要將目光聚焦于中國古典舞的“身韻”上,如何處理好“身”與“韻”的關系也成為重要課題。
唐滿城教授認為,“身韻”從字面上解釋,可以說是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于外部的技法范疇,韻律,則屬于藝術的內涵神采……身韻即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身心并用的同義語[1]。
筆者認為,身韻是體態技法與情感思想的有機結合,是良好身法素質帶來的優美韻感。換言之,身法是基礎,韻律是效果。身,不只是外部技法,也包括舞者自身身體的軟開度、體態形態的美感、表情神態與肢體語言的配合。韻,不只是舞蹈的藝術內涵,也包括舞者的精神氣質、音樂的韻律、情感的抒發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綜合展現。身韻不只是簡單的形神結合,更是形與神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身韻中的身可以概括為舞者的身段體態與外部動作的勁道技法。“身”的部分是中國古典舞中身韻的前提,舞者身體沒有柔美有力則難以將舞蹈作品中的韻感完美地呈現出來。
中國古典舞的身韻主要以軀干為中心發力。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人的腰腹胸部都是非常脆弱的,當舞蹈要充分調動全身時,就需要軀干發揮出積極作用。舞者應關注軀干部分的動作,以增強對自身身體素質的訓練[2]。
舞者的體態主要分為挺拔剛健和蜷縮彎曲。在舞蹈中,如果舞者挺胸直背、袒胸露腹,不僅是挺拔、高貴的氣質的體現,更是表明自己的無所畏懼、自信驕傲的精神。中國古典舞的《秦俑魂》取材于秦始皇兵馬俑里的大將軍體態,軀干中段挺直,大臂小臂成直角,貼近兵馬俑泥塑中的剛健頓挫。同時,兵馬俑中呈大方敞露姿態的“將軍肚”,表現了秦軍將領氣勢磅礴、不畏敵人的雄姿,使舞蹈更具表現力,仿佛千軍萬馬跨越時空在現今的舞臺上復活。放眼國外,芭蕾極為強調舞者的軀干筆直挺立,無論靜態的站立,還是動態的跑動與跳躍,都要求后背挺直,仿佛頭頂上有引力般牽引著舞者的整個軀干不斷筆直延展。當代部分中國古典舞對芭蕾的吸收借鑒過程中也將芭蕾典雅的氣質、舞者筆直的體態納入其中。
而如果舞者彎腰蜷縮、含胸收腹,則是在表現恐懼防備、痛苦難過的心情。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當柔弱的腰腹被攻擊時,人的第一反應是躲閃、收腹,被擊中后會痛苦地蜷縮、彎腰、弓背、身體前傾。舞蹈作為人的一種語言體現,對現實生活經驗的模仿和藝術加工后,會通過蜷縮的體態表現出舞者的痛苦不安、消沉悲哀的心境。例如,在中國古典舞《蘇三》中,舞者盡可能地彎曲軀干來表達主人公的悲哀幽怨。
在以上兩種基本體態的基礎上,挺直與蜷縮的動態變化就形成了軀干的律動起伏,用以表現人的情緒高漲、情感強烈。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的口訣為“腰為核心,尾骨發力”,腰、胸、背部的協調運動,加以動作幅度大時導致的急促呼吸,使得起伏更為自然和諧。
一位擁有扎實舞蹈基礎和良好身段體態的舞者,如果能夠掌握高超的技法,那么整個舞臺效果就會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中國古典舞的技法主要體現在“跳、轉、翻”上。
跳躍在中國古典舞中占有重要比例,可分為小跳、中跳、大跳三種,跳躍技巧則主要體現為舞姿型跳躍和復合技巧型跳躍。舞姿跳躍主要強調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配合,在起跳的瞬間爆發力量,在跳躍的過程中找到平衡點,讓人既能感到抑揚頓挫的力度感,也能讓人感受到流暢自然的飄逸感。復合技巧跳包括云門大卷、變身橫叉跳等需要在空中變換的跳躍,需要舞者在空中第二次發力,仿佛在騰云駕霧、飛天遨游。旋轉技巧則強調舞者掌握身體的重心平衡,沉肩收腹,肩膀和胯部處于垂直線上,通過旋轉來宣泄出飽滿情感。翻身時則需要注意腰部與軀干要處在同一水平面上,重心不變,手臂立圓,動作連貫,一氣呵成。豐富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從側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在舞蹈《木蘭歸》中,點步翻身、踹后腿翻身等一系列的翻身動作展現了花木蘭的颯爽英姿。又如,舞蹈《愛蓮說》中,舞者舒緩柔美的翻身體現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情操。
上述例子可以以小見大,舞蹈技巧與舞者體態的結合會讓舞者為更好地演繹出中國古典舞中“韻”而做好“身”的部分的準備。
一名出色的舞者,需要達到上文所言的“身”的要求,也要領會到韻的精神內涵。身體是表現的載體,而要表現出來的東西都在內在的“韻”當中。“韻”是身韻所要表達的效果,如果只有優美的體態而沒有領悟到舞蹈作品的藝術內涵,那么這部作品就是空洞的、缺乏內核的。換言之,身為韻奠基,韻為身升華。中國古典舞的“韻”受中國傳統文化方方面面的影響,而最為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中國古典舞中的身韻,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中國歷代主要為農耕社會、大河文明。小農經濟下,足不出戶的農民們一年的收成都倚仗著大自然,中國人祖祖輩輩流淌著的血脈里就蘊藏著對天的敬畏和對大自然的敏感。中國古典舞是對中華文化的提取和藝術加工,從“云手”“云肩轉腰”“風火輪”“燕子穿林”等典型動作中可以看到中國人的崇尚自然。要想掌握中國古典舞,利用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天地自然,就要深挖出其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真正體會其中的奧妙。
“云手的精華在于一個云字。”從身韻之“身”的角度來看,云手有一系列的技巧,要“走上半身,留下半身”,協調好四肢的關系[3]。領會大自然中“云”的特點,體會云卷云舒的縹緲變幻,用人之身軀去感受天地的變化,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好中國古典舞的典型動作。在“燕子穿林”中,舞者的手臂畫圓、時高時低,動作要快,線條要流暢,以模仿出燕子飛行的靈活,用心的舞者會仔細觀察燕子真正的姿態,將燕子穿梭樹林時的敏捷姿態模仿得惟妙惟肖,整個動作不只是流暢,更是靈動活潑,換言之,舞者要掌握動作的“韻”。
中國古典舞之韻還體現為中庸的思想。中庸,為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意。中庸思想不僅對中國文人士大夫的影響頗大,對中國古典舞也頗有影響。
在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典型動作“風火輪”中,舞者要協調好下盤的重心與上半身的關系,要防止因慣性過大而造成失控,其中的度就體現了中庸的思想。既不能太慢,否則會體現不出“風火輪”動作的敏捷迅速;也不能過快,否則會導致離心力過大使舞者被自己的力量甩出去。即速度不能完全不變,那樣體現不出動作的層次感;也不能變化太快,要有減速的緩沖,也有加速的過渡。不緊不松,不快不滿,穩中有變,需要舞者對身體強大的掌控能力和高超的身法技巧,同時也需要舞者領會動作的“韻”,悟到中庸的思想,做到不偏不倚、不落兩邊、張弛有度,含蓄與奔放并存[4]。
“韻”還受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陰陽觀影響。一方面,陰陽是對立的。例如,在“云手”動作中,都是由方向相反的兩個動作形成一組,比如有前沖的動作就會有后靠,有上提的動作就會有下沉。簡言之,往左先往右,往前先往后,欲收則先放。另一方面,陰陽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中國古典舞中的云手需要翻掌,風火輪中上下手臂的交替運動,如同太極圖中陰陽相互轉化、生生不息。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舞中“身”與“韻”息息相關,相輔相成,“身”為“韻”之基石,“韻”為“身”之內核與升華。中國古典舞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結晶,也是世界舞蹈中的瑰寶。研究中國古典舞之身韻,進一步挖掘“身”與“韻”的關系,這不僅能夠推動中國古典舞的發展,也能推進舞者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