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蓉 甘肅省歌舞劇院民族樂團
當今社會發展古箏文化成為一種潮流,它以從容、執著的態度,獨特的曲譜結構和外形,年代感的音效,吸引著它的愛好者、追隨者。它不再是傳統聲樂伴奏和合奏時的樂器,有了很多種派系,有了系統的理論知識。時至今日,它已可以以獨奏的姿態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它那永不失真的混響盡情地釋放著,淋漓盡致地演奏著曾經的歌曲。
在華夏的古文明中,箏最開始是戰國時期的一種兵器,是需要豎立著拿起來攻打敵人的,后因為兵器的演變,箏這種體形龐大不易攜帶的兵器就被遺棄了,后來人們在上面加上了琴弦,撥動的時候會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再加上配飾及圖案,于是慢慢發展成為樂器。而古箏作為古代女子琴棋書畫中的“琴”,經常出現在各種場合,它是這肥沃的黑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優美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豐富的演奏技巧,無一不在展現著它所擁有的魅力。古時它便可載歌載舞,引起共鳴。如今的時代因發展迅速,人們易心浮氣躁,所以在茶余飯后總是會尋找一些精神上的寄托或慰藉,于是古箏曲也就成了人們陶冶情操的一種寄托方式。
古箏的聽覺體驗比較復雜,它需要很多的心理活動,如體會情感、感知聲音、想象畫面等相融合的實踐審美活動。它經歷了時代的更迭,見證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同時也記錄著我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和世俗。空靈滄桑是古箏給人們帶來的一種感覺,各個朝代,回首一幀幀往事,悠揚的古箏曲調使得無數文人墨客、蓋世英雄為之傾倒,沉迷其中、魂牽夢繞著的聽眾,特別是古代的佳人才子,聽著它似訴說的曲調回憶和感惜昔日的種種。
《漁舟唱晚》這首著名的古箏曲目,旋律激昂,層層疊入,彰顯出“滑、顫、掃、撮、搖”的熱烈景象。聽過之后會有種自由自在、舒適恬靜的生活樂趣,有著古箏作品含蓄美的特點。
《豐收鑼鼓》這首講述農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大豐收場景的曲目,旋律激動熱情,同時也運用了大量的快板元素,把勞動者收獲滿滿,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似被熱情包圍,感染著聽者的情緒,也體現出古箏作品中熱情美的特點。
《幻想曲》這首有著豐富音樂內涵的古箏曲目,旋律虛幻,情感張揚,有很多泛音,聽過之后會有種在仙境一般婆娑、飄飄然的感覺,有著古箏作品中縹緲美的特點。
《戰臺風》磅礴的氣勢,能更加透徹地表現出古箏特有的技巧魅力,它有著其他彈撥門類樂器無法媲美的深邃音域。再加上演奏者對樂曲所理解的風格特色進行第二次創作,將平面曲譜轉化為音樂的語言來“托抹震顫”每一個音符,也能表現出幽婉纏綿、清新愉悅、風雅剔透的音樂質感。
古箏演奏的靈魂在于左手。在演奏過程中,如沒有使用“按”和“滑”的技術手法作韻,就必須用“顫音”,然而,古箏藝術最有技法特征的“以韻補聲”就是左手技法顫音。要對顫音演奏的技巧了如指掌,并且了解不一樣的演奏技巧在不同派箏曲中的使用方法,這樣才能完完全全地展示出古箏演奏的風格和特色,要明白任何一種樂器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有它獨有的特性和一套比較完整的作韻手法才能屹立不倒。
藝術細胞要從小培養,少兒在學習古箏演奏時最應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對于兒童來說,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古箏的關鍵,兒童本身就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古箏的外形和它所彈奏出的美妙音符是激起兒童好奇心的一個很好的起點。教師可以挑選歡快的曲目并結合其故事彈給兒童聽,培養兒童感受古箏演奏時的樂趣和曲目所表達出的感情色彩。還要及時觀察兒童的心理變化,有指向性地開展教學,讓兒童有強烈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有效地讓兒童把耐心和注意力放在學習古箏上面,引領他們打開學習古箏的大門并且走進去。
古箏作為我國傳統樂器,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了古箏課程,盡管有許多人喜愛古箏,但學生對古箏的認知程度不一樣,水平也參差不齊,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不夠。所以現代教育不應局限于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應該借助外部力量,如多媒體情境的導入,引領學生對樂曲背景和文化知識進行深入的了解,讓學生對古箏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而拓展古箏演奏教學的新局面。
本文對古箏的民族文化底蘊、演奏時的手指技巧、演奏教育的方式方法做了簡要的概述和介紹。有著悠久歷史的古箏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不僅要追求藝術的創新和傳承,也必須將古箏文化向多元化發展,收集現代生活中新穎的素材,將其和古箏所散發的古樸淡雅特征相融合,以新的角度欣賞和發揚古箏藝術,為我國華夏五千年的古箏藝術走向世界奠定相對穩固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