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有斌 私立華聯學院
古今中外,在歌唱藝術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眾多藝術歌曲的創作大師,有貝多芬、舒伯特、舒曼、趙元任、李叔同、黃自、陸在易等,他們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藝術歌曲。老一輩的聲樂學習者以及一些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中,都十分注重演唱修養、演唱基礎的提升,因此,他們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探討以及演唱中外藝術歌曲,吸取其既不需要過分華麗的技巧、過分寬廣的音域卻能完美展現音樂修養與魅力的精華,提升自身演唱功底。這足以證明藝術歌曲在聲樂學習中的代表性及重要性。
而目前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音樂表演專業教學,卻未能將藝術歌曲作為教學基礎,未能將其貫穿于聲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歌曲是詩歌與音樂完美結合的音樂體裁形式,是一種完全獨立的歌曲類型。由于詩歌本身具有一定的韻律,往往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情懷,因此藝術歌曲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同時,伴隨音樂藝術的發展,作曲家們的創作也注重追求精神、思想情感的表達與釋放,使得藝術歌曲更加具有感染力[1]。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藝術歌曲屬于德國特有的音樂文化現象,提到藝術歌曲,只能想到舒伯特,其實不然,早在我國周朝和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詩經》就已是藝術歌曲的萌芽了,到了唐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大批有影響、有才華的詩人加入歌曲創作隊伍中,使得藝術歌曲得到發展并且成熟,而明清時期隨著我國的閉關鎖國,音樂文化也開始衰敗,但到了清末以及近現代,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沖擊,我國作曲家如趙元任、黃自、李叔同等開始向國外學習,并創作出了《玫瑰三元》《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藝術性較強的作品。到了當代,中國藝術歌曲更是遍地開花,在作品規模以及藝術性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如《望鄉詞》《我愛這土地》等深受大家喜愛的作品。
除了中國之外,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的音樂家們也創作出了我們熟悉的藝術歌曲,如德國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美麗的魔方姑娘》,意大利古典藝術歌曲《多么幸福能贊美你》《我懷著滿腔熱情》,法國柏遼茲的藝術歌曲《我相信你》《離別》,古諾的藝術歌曲《圣母頌》《小夜曲》,還有比才的作品,俄羅斯格林卡的浪漫曲《北方的星》《云雀》《我記得那美妙的瞬間》等。
由此可見,藝術歌曲中所包含的曲目是極其豐富的,大多數師生往往局限于對藝術歌曲的認識不足,只單純地理解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歌曲,或只單純理解為德國藝術歌曲,這都大大局限了自身對藝術歌曲的認識及喜愛程度。
對于藝術歌曲的學習,和其他聲樂作品一樣,要對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能夠在研究性的方向去深刻地認識和了解每首你所接觸到的藝術歌曲。就教師本身而言,對于藝術歌曲的起源、發展、派別等沒有足夠清晰的認知,沒有形成縱橫交錯的知識結構;對于杰出的、有代表性的音樂家所創作的藝術歌曲的風格、歌詞來源等知之甚少,導致在教學上單純地以歌唱為主,卻缺少內涵的情況十分多見。例如,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它的詞作者是德國著名思想家、詩人、小說家歌德,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反映和表現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反抗。歌德所創作的《魔王》,取材于他旅行時在旅館所聽到的關于一個父親為了給重病的孩子看病,深夜穿過陰森的樹林,但因孩子病入膏肓,在歸來的途中,孩子死在父親懷抱中的故事。歌德聯想起了民間傳說的魔鬼勾魂搶奪孩子的故事,并將聯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創作了這首強烈表現父子情深的充滿戲劇性、扣人心弦的作品。而舒伯特以此為詞,創作了此曲,并通過鋼琴三連音的伴奏、旋律音調以及唱腔的不同,完美地展現了父親、兒子、魔王及敘述者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場景再現[2]。
由此可見,在一首藝術歌曲的背后,師生不僅要了解其曲作者,更要了解其詞的來源與內涵,甚至可以找一些詩集去讀一讀、品一品。我們不僅要了解歌唱的技術與技巧,還要了解鋼琴伴奏對于歌唱完美地烘托與呼應的結合,甚至可以自己去練一練、彈一彈,這樣才能激發師生對于藝術歌曲學習的興趣,發掘其實質內涵,提升自身音樂藝術、詩詞藝術的修養。
高職院校中音樂專業學生,都是通過藝術專業加試獲得錄取資格的,但是從他們的專業加試成績來看,只能屬于中等或以下排名。經過調查,大多數學生都是在高中階段才選擇了藝術學習,但學習過程也并不十分專業和系統,再加上專業聯考后的大半年時間都處于文化課學習階段,專業上的技術遺忘和退步十分嚴重,因此,在他們入學之后,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聲樂技術的恢復與調整,才能進入較順暢的學習軌道。此外高職高專類音樂專業在校生,他們的音樂綜合素質不突出,視唱練耳、鋼琴基礎、中外音樂史等相關知識都是較為匱乏的,這對于他們藝術歌曲的學習進度是一個巨大的阻礙[3]。
對于剛剛走進大學校門的學生,無論課程安排還是學生管理都是和高中階段有所不同的,大學主要講求自覺性、自我時間管理、自我學習管理,沒有教師實時監督,而高職院校音樂類學生往往在自覺性上是不夠的,教師布置的作業一再拖拉,遲遲無法順利完成,學習效率低下,即使完成作業,也缺少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以致作業完成質量不高。
生源素質以及學習效率低的問題是制約學生在校聲樂學習的重要因素,這同樣影響著藝術歌曲的學習,學生只有通過質和量雙重積累,才能吸取到藝術歌曲的精髓。對于生源素質教師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率完全是可以提高和改善的。作為教師可以采用積極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及合理的目標管理辦法讓學生建立好的歌唱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建立競爭模式等,積極鼓勵學生學習。作品接觸得多,作品質量高了,學生會越有動力,學習效果也會達到最佳狀態。
對于藝術歌曲而言,它包含著三個要素,即歌詞、旋律、鋼琴伴奏。一首藝術歌曲的演繹,由歌唱者負責歌詞與旋律的展現,而鋼琴演奏者則負責伴奏部分的展現,缺一不可。而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與其他聲樂作品不同,它的創作是作曲家在歌曲旋律創作的同時產生的,因此鋼琴伴奏對作品的背景烘托、情緒表達、彼此呼應、相輔相成的程度較其他聲樂作品更加突出和明顯,不可或缺。只有在鋼琴伴奏的完美帶動與烘托下,才能呈現出藝術歌曲的魅力,才能較完美地再現作品美感。
而在高職高專類學校的聲樂教學中,存在鋼琴伴奏嚴重短缺的現象,大多數學校學生的考試都是由學生彈奏即興伴奏的,即使有些學生可以完成正譜伴奏,但是在音樂處理上,情感表達上及彈奏技巧上都無法達到作品所需求的狀態。而在日常教學中,一些聲樂教師由于自身也不具備較強的鋼琴伴奏水平,在授課過程中同樣無法完美地再現鋼琴伴奏部分,無法將學生帶入較好的意境與情景之中,使得學生在歌唱中無法找到很好的意境和狀態,甚至影響學生對作品的準確理解和把握,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狀態,從而制約教師與學生對于藝術歌曲的教學活動。
隨著社會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聲樂新作品涌現出來,這些歌曲旋律更加華麗,創作技法上更加新穎獨特;并且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傳播范圍的擴大,使得學生和教師能夠聽到和接觸到更多更好的新作品,這無疑可以增加閱歷并提升音樂欣賞與表達水平,但是也會給師生在選擇作品教學時帶來誘惑,學生常常追求新作品、大作品,卻忽視了藝術歌曲的學習,甚至將藝術歌曲舍棄。
從我國的藝術專業考試中以及在一些比賽中,都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即唱大作品,就可以在考試中得到相對較高分數;演唱新作品,就可以在比賽中有少許加分……因此,從學生沒進入大學校園之前,便產生了一種偏見:我要唱大作品,唱自己喜歡的作品。而教師在這個時期,并沒有很好的作品的把控和注重基礎的灌輸,使得學生盲目自信,覺得自己能唱就代表自己已經唱好了,覺得自己已經到達這個程度。進入大學之后,很多學生不肯耐下心來從基礎做起,不能靜下心學習教師布置的一些中小型藝術歌曲作品,因此有一部分原本條件很好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卻在演唱方面無法進一步得到提升,甚至倒退。在一些比賽中,無疑藝術歌曲對于演唱者藝術修養、文化修養的要求、對于演唱者聲音的控制,情感的表達更為嚴格,使得參賽者對藝術歌曲產生望而卻步的想法,這種望而卻步,不應該是改變路線,丟棄和放棄藝術歌曲的學習,而是更應該將藝術歌曲作為自己專業的試金石,并通過大量藝術歌曲的學習和演唱來提升自身各方面修養。
綜上所述,我們便可發現在高職院校的音樂專業中,的確存在藝術歌曲的教與學上的一些局限性,我們要及時發現這樣的現象,分析其原因,試圖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夠改變這樣的現狀,讓學生在藝術歌曲演唱方面做到更全面的接觸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