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富丁·阿里木
(浙江理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00)
長久以來關于園林的藝術文化舉不勝舉。例如在周維權先生的《中國古典園林史》中有一句說:“宋朝的園林其內容和形式均勢向定型,造園技術和藝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形成了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的一個高潮”。還有漢寶德先生的《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中指出:“南宋王朝的建立,不僅開始了以長江三角洲為中心的中國文明,而且開辟了中國園林史的新紀元”。
中國園林歷史悠久,早在殷、周時期,就有著光輝燦爛、豐富而又獨特的園林藝術與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思想。但這一時期的園林都是皇帝貴族的所有,而且形式多為“囿、臺”等。
園林從欣賞藝術的角度出發,獨特藝術上的魅力與園林欣賞價值一直以來都是世人的贊嘆,“世界園林之母”的美稱就是對中國園林的贊美。之后到宋代,專家對南宋私家園林的數量統計,其發現具有上百座,不愧最為繁盛是南宋園林。南宋私家園林的發展盛況不同,造園興盛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繁榮、經濟富裕,皇帝、貴族、文人和普通百姓,在園林中體現了有游觀之趣,能夠愉悅身心的場所。在此時代背景下,南宋私家園林是巔峰時代,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期,其在遺址中對后人留下的遺產,也是非常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進一步的研究可以知道,南宋私家園林的造園思想,在這方面的思想體系的認識。南宋私家園林的園林以自然風貌為主題,其精心的造園技術達到自然的美感效果,表達出了園林的巧借景象。自然山水代表了美,是大自然的經典形式,南宋私家園林憑山臨水,山因為有水而活,水也是得山壯勢,南宋私家園林的基調構成也是以上所敘述的這些。南宋私家園林力求的美是自然的美,也重點強調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南宋私家園林的建筑與自然風景巧妙融合,從它的所有效果上可以發現,園林里的建筑與自然景觀成為了一體,而不是像西方園林的建筑,成為一個統治園林的景觀。
自從中唐時期以后,籠蓋萬物、無限擴大為基本的造園者,不再以此手法造園,而成為以后古典園林的格局則是“壺中天地”。到了宋代,南宋因為偏安于江南,因為地形地質的限制,導致私家園林造園空間狹小,但對于當時的造園者來說,這并不妨礙其對造園景觀的完整,甚至是造園者對園林的創造更為精致。此方向的發展與趨勢,與南宋盛行的理學有著緊密聯系。因為在當時的南宋,理學是一種新的文化,儒家學說為中心成為宋代繁榮發展的宋代文化的核心和標志。其當時,宋朝文官貴族及統治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大力提倡理學,加強思想統治,統治者對政治的需求,儒家當時也做出了解釋,正因如此,雙向的作用才促進了理學的形成。理學的形成,對園林來說,造園者的審美情趣會反映在園林之中。
當時的宋室向南方遷徙時,像朱子、張九成、楊時等等,大批理學家在途中停下,居住于臨安,雖然在當時,擁有自己的私家園林的理學家并不是很多,但與其他文人有密切聯系的理學家也是挺多,他們之間相互切磋,會對意識形態和各種行為有所影響的理學對園林也是不例外的。總的來說,有兩大觀的理學(心念的文化觀與格物致知的文化觀)導致變化了園林審美和文人生活的方式。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理學對南宋文化的影響,使文化觀念有所改變。就因為這種觀念,構建創作園林藝術的文人激發了對其的主觀能動性,所以他們更加注重自己內心感悟,不斷追求“壺中天地”的園林,因為“小中見大”的藝術觀念打破了大自然與小自然(即私家園林)之間的界限。
南宋臨安私家園林的文學,從當時流傳至今的作品數量是十分可觀的,例如《全宋詩》《全宋詞》《全宋文》《南宋古跡考》等,對這些相關文獻資料進行統計,描寫關于南宋臨安私家園林的詩歌有三百余首,作詞也是有一百余首,還有諸多篇筆記散文,這些文本對南宋臨安私家園林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基礎。而后,多是作為南宋私家園林的建筑學方面的輔助材料就是關于南宋臨安私家園林的文學材料,雖然對這一課題內的文學研究很少,但是在收集資料之中,發現南宋文人在中后期創作的文學作品很多,內容上與上一章提到的私家園林的景物為對象,抒發在園林里休息的文人,表達出其內心的情感和審美追求如何得到升華。這一文學現象,是南宋臨安所一直特有的形勢,表現了南宋文學與私家園林之間有著相互重要的聯系。從文學作品產生的影響對南宋來說,當時南宋臨安私家園林之后對明清私家園林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是因為在當時的文人園林里,私家園林是作為成熟期的代表,所以對當時的文學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南宋臨安,雖然場地規模甚小,但是其中也有多種主題存在,便隱隱約約對當時的文人有了文化的影響,從而突出文人的審美思想,有了現在私家園林的獨特、幽美、隱秘之處。在我收集的資料中發現,文學作品常常提到私家園林的重點典型:豪華型私家園林與簡約型私家園林。這兩個經典、典型的私家園林便是文人對文學創作的空間,兩種典型分別給人的視覺景觀不同,所以,文學的創作也有了各式各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