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滿秀
(贛南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基礎護理教研室,江西 贛州 341000)
面對復雜變化的學習方式和生活環境,部分高職護生內心壓抑的情緒得不到釋放,出現焦慮等病癥,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創新管理方法。“敘事護理”本質是一種實踐活動,是指“具有敘事護理能力的護士開展的一種見證、理解、體驗和回應患者疾苦境遇的護理實踐模式”。本研究將該模式應用于高職護生心理健康管理,即教師通過傾聽、解讀學生的故事,感受學生的內心情感,探索如何提高師生共情能力、敘事能力、溝通能力,為今后高職護理心理健康管理的研究和探討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對象是某高職院校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發現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用隨機抽樣法確定兩個班級為實驗對象。
1.實驗前準備
給高職二年級護生發放心理健康問卷調查表,課題組回收問卷調查,由心理健康輔導老師一起分析發現心理問題學生。
實驗案例:在關于實習的問題,父母希望在家附近實習,而本人希望去外地,一直跟跟父母溝通,據理力爭,想讓父母同意自己實習的時候在外地,父母依然表示堅決不同意,該同學心理很困惑,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關心自己,為什么一定要讓自己留在他們身邊?覺得父母在限制他,所以內心很矛盾,返校后經常失眠,開始抵抗父母,脾氣變得暴躁。在學校一次常規心理普查中,該學生的問卷調查引起了心理健康老師的關注。
2.具體實施
實驗組采用“敘事護理”模式管理護生心理健康問題,即教師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按敘事模式先后順序完成“發現——傾聽——外化——應答”4個階段。
(1)發現階段。通過問卷調查及日常工作中的留心觀察及資料收集,發現有敘事需要的心理問題護生,或雖無傾訴需求,但表現出痛苦和無助的護生。(2)傾聽階段。老師要正確理解傾聽護生敘事,要放低姿態,換位思考,同時運用敘事護理技術。(3)外化階段。老師在回應護生敘事前,留給自己一個機會,對自身認知、理解及處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敘事所采用的方式進行外化問題,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4)應答階段。即老師當場或延時對學生的問題敘事做出反饋。
例如:老師將父母的不理解比喻為“不聽話的爸爸媽媽”,告訴學生,這個不聽話的爸爸媽媽是孤獨的、寂寞的,他們把你當作好朋友,好朋友要離開自己,他們會很傷心的,就像缺點什么,生活沒有激情。他們會擔心自己的好朋友遇到困難怎么辦?他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你最有用的朋友,只要需要,就能立刻出現等。
兩組學生實驗結束后均采用SCL--90癥狀自評表進行測驗心理狀況,該表在精神科和心理健康門診的臨床工作中廣泛應用,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評定工具,如圖所示。
利用敘事護理模式的優勢,對高職護生心理健康問題管理做出新的嘗試,在敘事過程中,每個環節都以訪談形式進行,增強了師生間的共情能力,通過反饋得知學生們在敘事護理模式實驗中體驗到溫暖和舒心,通過老師敘事感到自己的問題豁然開朗。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們都樂于接受敘事護理模式管理自身心理健康問題。敘事護理模式的素材均來源于高職護生的真實案例,為難以言表的心理健康問題構建了一種新分享方式,教師在進行“發現——傾聽——外化——應答”4個階段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敘事故事的高度適用性和激發性和共情力,班主任老師采用敘事護理模式管理高職護生心理健康問題,為班級管理探尋新的思路。
本研究教師采用改編故事、記錄日記等敘事活動,以訪談形式進行,拓展了師生的交流空間,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和行為趨同。敘事護理模式應用于高職護生心理健康管理是一個全新的人文護理實踐領域,為心理問題學生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教師切身感受到了學生的境遇和心靈疾苦,從而提高了師生的共情體驗。綜上所述,應用敘事護理模式管理高職護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種可行性和操作性強的方法,預期效果較好,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