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當前,媒體的變革如滔天巨浪,正洶洶而來。從呈現方式上,視頻、直播,新事物令人眼花繚亂;從合作平臺上,抖音、快手,新力量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說,視頻化表達的大趨勢已成定局,而視頻的特點是,7歲的未成年人和47歲的成年人具備同樣的接受能力。視頻化表達必將導致大眾傳媒加速向少年兒童打開大門,這意味著影響未成年人成長的“外環境”①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大眾傳媒對未成年人發展造成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在這樣的背景下,少兒報刊一方面應該順應時代大勢,在表現手段上、在內容創作上不斷創新,同時,更要不忘初心,堅守使命。
早在20世紀五60年代,當電視開始普及時,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尼爾·波茲曼就曾批評說,由于圖像十分具體,兒童也能理解,所以,電視可以說是一種一覽無余的媒介,它對所有人敞開大門,無論他是什么年齡。
在電視媒介開始成為主流之后,兒童接觸大眾傳媒的機會開始增多,受大眾媒介的影響也越來越深。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位14歲的少年每天看電視超過3個小時,那么他有可能會出現注意力渙散等不良情況,家庭作業完不成的概率、學業失敗的風險將大大增加,甚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也將大大降低。
與電視相比,以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為媒介的視頻作品,更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以不可抵擋之勢席卷兒童,影響兒童成長的能量和機會都大大增加。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機構于2018年9月10日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報告指出,根據2017年底的調查數據,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的總體普及率達到了98.1%,10歲之前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的未成年人比例達到了72.0%,7歲(學齡前)接觸互聯網的未成年人比例為27.9%。
截至2017年,被調查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手機的比例率達到73.1%,其中,小學生“擁有自己手機”的比例達64.2%。數字是驚人的。數字背后,是視頻時代,少年兒童所處的外環境更加復雜的事實。
一方面,網絡視頻充斥著大量不合適的內容,給未成年人展示了負能量;另一方面,被視頻時代推波助瀾大行其道的網紅經濟、文化等也讓未成年人陷入與年齡、現實均不相稱的幻想和焦慮。
教育有三個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用“社會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來定義大眾傳媒。作為少年兒童的專屬報刊,為社會教育貢獻正能量,這是少兒報刊的使命和義務。
但令人尷尬的是,縱觀國內的大多數少兒報刊,雖然有“報”之名,卻無“報”之實。它們把自己界定在知識教育領域,一味追求與學校教育的匹配。由于缺乏創新,少兒報刊在新的時代主動走進了邊緣地帶,缺乏必要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與社會脫節,更談不上社會教育。
翻開很多少兒報刊可以看到,紙張低劣,色彩雜亂,形式陳舊,文章風格十年如一日,甚至用成年人的語言說著孩子聽不懂的話。
事實上,在沒有接受門檻的視頻時代,很多兒童已經不僅僅是受眾,更是變成了創造者。例如13歲的少年網紅在抖音平臺上,擁有超過338萬粉絲。
短視頻方興未艾,幾乎已經成為“過去時”的電視媒體也在奮力追趕時代,試圖以創新換來新生。例如《少年說》節目,以傾聽國內中小學生訴求、“吐槽”為主旨,以“天臺告白”“心愿屋”等創新性的節目表現形式,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群體的關注。在布局融媒體的過程中,《少年說》更是大有斬獲,在抖音平臺上已經擁有超過746萬粉絲,累計獲贊超9381萬。反觀少兒報刊的缺位,令人深思。
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藝術家奧斯卡·王爾德說:“我們每個人,每一時刻,都是過去的我們和將來的我們的結合。”視頻時代在兒童心靈世界中投射出的消極的影子,必將影響兒童的未來。這種影響,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作為少年兒童閱讀主陣地之一的少兒報刊,亟待破局。
在視頻時代,少兒報刊的創新與堅守,其實是一個統一的命題。通過內容、形式等的創新,回歸主流,回歸報的本質,從而實現對社會教育這一使命的堅守,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實現正向引導。
首先,從方向上,跳出知識性教育的窠臼,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
少兒報刊應該關注社會熱點,為少年兒童提供全面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少兒報刊更應該聚焦新時代道德風尚,幫助少年兒童塑造健康人格、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少年兒童的成長積蓄正能量。
一個要求即刻滿足的孩子,很容易產生不良行為,甚至會成為問題少年。反之,一個成就動機比較高的孩子,會廢寢忘食地學習,成年后也會以更大的熱情對待生活和工作。青少年時期的人格教育,將影響青少年一生的發展。堅持做好教育、做好引導,這才是少兒報刊最有價值的初心。
其次,在內容上,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蹲下來和兒童說話。
兒童的思維和表達方式有具體化、形象化的特點,對于抽象的道理,他們是排斥的。很多少兒報刊雖然名為“少兒”,其實都是成人化的表達。這些文章,在少年兒童看來簡直是佶屈聱牙,這也是“很好的道理,很難講好”的主要原因。
少兒報刊要堅持講具體生動的故事,堅持用故事潛移默化傳遞道理。同時,要實現兒童化的表達,編輯團隊必須走專業化道路,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知識,才能打造出真正貼近兒童的優質內容。
其次,在形式上,“三管齊下”融合出版。
在堅持紙質閱讀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音頻和視頻,實現融合出版。少兒報刊的紙質出版必須向時代看齊,實現精品閱讀,紙張應更加環保,印刷應更加健康,色彩上應有高級審美。在產品結構上,用音頻和視頻為閱讀升級,三者互為補充,而不是互相替代。
最后,在互動上,從線上走到線下,拉長產業做強主業。
青少年的積極行為習慣,僅靠閱讀并不能完全實現,更多的是在行為中習得。少兒報刊應該積極策劃、命題,從線上走向線下,創造與少年兒童溝通、互動的機會。拉長線下產業鏈,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影響少年兒童,做強“社會教育”的主業。
創新,是新時代的命題,少兒報刊必須主動破解;堅守,則是艱巨的使命,少兒報刊必須堅定扛起。
時代正在倒逼改革。只有堅持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進行正向引導,守穩社會教育的主責,少兒報刊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注釋
①“外環境”是一個心理學概念。環境是指個人的生活場所、影響個人的事物整體或其中的一部分。環境可以分為外環境和內環境。外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