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
(池州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反轉新聞,也叫逆轉新聞。是指一則新聞在經過報道后,被大眾所熟知,但隨著調查的深入,新聞事實與之前的報道有很大出入,形成新聞反轉的現象。反轉的新聞大多都緊跟社會熱點,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較強的社會關注度。在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對反轉新聞的認知”這一問題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受眾普遍認為反轉新聞產生的原因有以下三點:媒體在新聞發布前期時信息核實不嚴;在新聞發布出來之后,受眾具有獵奇心態;新聞傳播速度快,輿論形成迅速,新聞反轉的時間也隨之縮短。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網民的身份在發生改變,從單純的信息消費者,漸漸變成了信息的生產者。例如在前幾年的幾則反轉新聞最早是通過個人微博發布出來的,后來經過多方的傳播發酵被大眾所熟知。這些通過個人發布出來的新聞,有的沒有經過調查和求證,多憑主觀意愿來撰寫新聞,更有甚者通過夸張的標題來吸引讀者,引發討論和關注。新媒體自出現至今,具有實時性、開放性的特點,這一特點使得受眾真正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加強了信息之間的交互和傳播。但也正是這樣,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使網上信息更加多元和復雜,使得引導輿論的工作變得困難。在此情形下,新聞輿論反轉開始出現。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在其中,使用微信、微博等App的網民數量達80%以上。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群體占比最多,占比26%。大學生在此階段,極易受到網絡上言論影響,因此產生錯誤的判斷。
“把關人”這一詞最早出現在庫爾特·盧因所著的《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這一概念引進新聞研究領域,明確提出新聞篩選中的“把關模式”。自此,“把關人”理論一直影響著新聞行業。從新聞的選取到用何等方式傳播、最后再到何時進入大眾面前,都是需要“把關人”來決定。由此可見,“把關人”的地位的重要性。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發出之前,需通過層層篩選、把關,才會出現在公眾面前。然而進入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新聞把關也存在滯后性,往往在一則新聞出現之后才進行事后把關,因此,新聞的真實性降低,大眾對媒體的信任也在消耗。“把關人”這一角色慢慢弱化,反轉新聞頻繁發生。
從2013年新華網發表《盤點2013年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中搜羅的新聞案例到2019年鳳凰網《2019年反轉新聞大盤點》一文中出現的新聞。在這些媒體盤點的反轉新聞中,大多都是民生類、情感類話題。媒體從一開始便將觀眾引入這一類型話題中,展示特定的新聞現象和議題,來引導大眾的關注點,從而影響了大眾對新聞事實的判斷。媒體的態度影響了事件一開始的發展方向,大學生受眾在讀到一則新聞時,首先將自己帶入其中,接收媒體給出的結論,從而影響對新聞的事實的判斷。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寫過一本書《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在書中他指出,當一個人是個體時,他有著鮮明的個人特征,當他融入群體之后,所有的個人特征都會被淹沒,他的個人思想也會被群體思想所取代。
進入新媒體時代,話語權下放,人們表達意見的渠道增多,在面對涉及民生、情感等一些詞匯時,會更加的激動。正如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所說的“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對于一個新聞案件,人們往往會依賴于自己以往的經驗和自身的情感來下定義。
一則新聞出現之初,大眾容易先入為主,基于對事件的不準確判斷,容易出現“站錯位置”的現象,同時也極易情緒化。在情緒化的指引下,對新聞的評論大多會失之偏頗。同時,負面情緒比正面情緒更易傳遞,大多數人在負面情緒的驅使下往往會忽略事件的真實性。做好情緒把控,是對新聞進行評論之前必要的步驟。
作為新聞媒體,公信力一直都是重要的屬性之一。“失信易,取信難”,在新媒體產生這么長時間以來,慢慢建立起來的信任,因為反轉新聞的出現將失信于民,同時也降低了自身在受眾心中的權威性。“傳統媒體漸漸弱化,新興媒體卻無法扛起大旗”成為人們心中的定論。
以前幾年一則新聞為例,在這則事件中,最先開始,大學生通過微博來尋找證人,到有人為大學生證明清白,再到最后證人可能在采訪時讀稿件。新聞的多次反轉讓真相撲朔迷離。大學生網民是整體網民中占比最高的,在這一則事件發生之后,相同的身份讓他們更加關注此類事件,而多次反轉的過程讓人無法再信任調查結果。在這個事件中,女大學生在微博上尋找證人,新媒體最先出現,將事件“曝光”在眾人面前,但在后來的媒體推動下,使得新聞迅速發酵,所有媒體都想占領一方舞臺,信息越來越多,結果卻越來越模糊。
盡管現在新媒體當大,自媒體居多,保持公信力,是媒體得以長期穩固發展的重要原因。對一個新聞的關注度只是一時,如果媒體沒有了權威性和公信力,長此以往,勢必會被淘汰。
一則新聞出現后,會得到受眾的廣泛關注。頻繁出現的新信息將新聞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潮,受眾在新聞事件發生急劇變化之下,很難在保持中立,便會受到其他人情緒影響。情感就會取代理性分析,受眾利用自己的感性認知讓自己選擇信什么不信什么,這種行為輕則受害人信息被暴露在網絡上,重則對其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在上文中敘述的通過個人微博發布出來的事件中,因網絡最開始將這次事件所有責任加在其中一位當事人身上,在后續過程中,網友將該當事人身份證、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公布出來,公布在網絡上,大量不良輿論產生,對其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失實的新聞信息以及缺乏理性的認知,誤導輿論方向。但隨后新聞真相的出現,大眾的注意力也漸漸轉移,在事件中被無辜波及的當事人也會漸漸被大眾遺忘,他們心理創傷只能自己撫平。
知情權是指公民獲取信息的權利,包括從官方或非官方獲取的相關信息。受眾處于信息獲取的末端,為了滿足自身對信息的需求,大多時候都是通過媒體獲取。但是現在有些新聞媒體在發布新聞信息時,將大量沒有經過核實的信息發布出來,受眾在這個過程中只知曉事情的一面,另一面卻毫不知情,從而影響受眾。
違背了受眾一開始獲取信息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受眾的知情權受到損害,這也是對受眾的不負責任。到最后,部分受眾便通過情緒宣泄的手段來進行“自我賦權”。
在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更新速度快,反轉新聞時常發生,如何保證新聞真實性是每個媒體應盡的義務。作為使用互聯網的主流人群,大學生在面對反轉新聞時,更多的是要采取積極關注以及繼續深究的態度。在面對反轉新聞,要聽得清看得明,用客觀的態度去分析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