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綏化市委黨校,黑龍江 綏化 152000)
文化哲學,能夠透過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尋找出文化普遍規律和法則。從哲學的視角來審視,文化建設有其內在規律可循。
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化建設的前提基礎。實現文化創新,首先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批判,剔除其糟粕內容。但這種批判,不是全盤否定,還要對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繼承。批判性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繼承基礎上的再創造。創新的過程,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轉化發展的過程。實現了轉化,才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推動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應遵循文化創新規律,推動我國文化快速發展。
顧名思義,精英文化就是極少數精英的文化,而大眾文化就是普通大眾的文化。大多學者都把精英文化看作是知識階層的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而大眾文化則是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的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存在緊密聯系。大眾文化是精英文化形成的母體。精英者通過對大眾文化的反思批判,進而概括提升而形成精英文化。歸根到底,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一樣,都是對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樣,隨著社會的發展,精英文化在對大眾的普及教育中也會轉化為大眾文化。另一方面,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有著本質區別。從存在基礎上看,精英文化往往是社會上層,尤其是少數知識階層的專利。而大眾文化則流行于下層的普通民眾之中;從理論系統看,精英文化是系統的、深刻的、理性的。而大眾文化是零散的、淺顯的、感性的;從和社會的關系看,精英文化是理想的、非功利的、超越于社會之上的主導文化。而大眾文化是現實的、功利的、附著于生活之中的從屬文化;從文化對社會的推動作用來看,精英文化往往主動積極引領社會發展,而大眾文化往往處于被動從屬地位。
縱觀人類的歷史,精英與大眾的文化矛盾統一成為文化發展中一種常態。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矛盾突出表現在思想意識的敏銳與遲鈍、超前與滯后。在社會大變革時代,精英的思想、意識、行為處在歷史發展的潮頭上,他們強烈地呼吁大眾的覺醒,在精英的強烈呼吁之下,大眾才能覺醒,甚至有時,大眾的覺悟遲遲不能做出回應,需要精英反復進行覺醒。文化建設以文化自覺作為先導,通過精英的文化自覺喚起大眾的文化自覺,推進文化建設。
事物發展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文化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階段性和長期性相統一的漸進發展過程。文化建設把一個長期的過程,劃分為具體的若干階段,在每個階段,設置具體目標。通過一個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推動文化發展進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相伴進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長期過程,通過一系列階段來實現。十七大報告總結出我國文化發展的現階段性特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成效明顯;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全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十七屆六中全國提出了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制定了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文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推進,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公民素質明顯提高;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文化事業全面繁榮,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充滿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發展壯大,文化繁榮發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這些目標的實現,將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十八大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及階段性目標下,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一步理性指出了,在階段性目標之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長期性。總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通過階段性目標的不斷實現,經歷一個長期過程中最終實現的漸進過程。
自強,指自己努力圖強。《宋史·董槐傳》說到:“外有敵國,則其計先自強。自強者人畏我,我不畏人。”說到了國家自強。自強以內因為主導,還要以外因為條件。文化建設也是如此,要立足本土民族特色,這個特色就是我們的傳統,這是文化建設的內因。同時,也要積極借鑒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這是文化建設的外在條件。立足民族特色和借鑒世界文化成為文化建設的自強規律。寰宇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建設都是在立足本民族特色文化基礎上,同時積極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推動本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我國歷史上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神財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成就。在史學方面,漢司馬遷著成《史記》,唐司馬光著成《資治通鑒》,清編纂二十四史,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最為繁盛的史學文明。在文學方面,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的典型特色,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古典名著舉不勝舉。哲學文化在宋代進入黃金時期,儒、釋、道開始合流為理學。中國漢唐、宋清時期還形成了輝煌的建筑、雕刻、書畫等文明成就。這些豐厚的文化資源,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前提基礎。在此基礎上,吸收外來文明,實現文化融合。中華文明經過吸收大量外來文明,進一步豐富了自身文化內涵。總之,本土文化是文化建設的根本,外來文化是文化建設的養料,相互融合吸收,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吸收一切外來文明,才能真正建構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