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奈曼旗委黨校,內蒙古 通遼 028000)
文化休閑產業,其實質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領域。近些年來,作為“中國東北沙漠之都”、“中華麥飯石之都”、“契丹開國之都”、“乃蠻部落王府駐地”、“蒙古族民歌諾恩吉雅的故鄉”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文化休閑產業迅速發展,對優化地區產業結構、增進社會協調、改善人文居住環境、激發地區活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奈曼旗地處紅山文化、契丹文化與蒙元文化的結合部,獨特的區域環境孕育出燦爛的民族文化之花。立足區位、資源、環境和人文的具體實際,圍繞“胡、燕、遼、蒙、沙、石、畫、柳” 八個文化及景觀元素,培育了文化旅游、廣播影視、印刷復制、圖書音像、工藝美術、藝術培訓等行業在內的文化產業體系以及麥飯石、奈曼版畫、諾恩吉雅等遠近聞名的文化產業品牌。[1]
奈曼旗的歷史文化遺跡、民風民俗文化底蘊雖然深厚,但由于整體起步較晚,消費市場不發達等原因,在產業幵發過程中,不能實現對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資源的統一。由于其文化基調、特征和產業發展方向沒有明確的總體定位,難以形成競爭力。存在文化企業規模小、原創能力不足、優秀創意少以及技術手段不高等問題,文化資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
目前,奈曼旗文化產業發展雖然有所增強,但文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比較低。主要是因為除以傳統文化經營為主,受季節性旅游限制外,更主要短板是文化休閑產業發展數字化進程緩慢。奈曼旗在整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還未能及時有效的進行數字化管理與分析,未能做到將整個文化產業情況進行數據公開。通過政府網站或是旗文化產業網站查閱到的相關數據是有限的。[2]
奈曼旗嚴重缺乏文化休閑產業需要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同時,各類緊缺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激活和培養機制尚未完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力度不夠大,高級人才匱乏。由于人才任用機制問題,文化產業部門人員正式編制數量有限,大部分從事文化產業的臨時人員相應的福利待遇長時間無法盡如人意。好不容易培養出優秀的人才,經過一段時間后幾乎全部流失。
當前,全國各地普遍重視文化休閑產業發展,紛紛將文化休閑產業作為新一輪產業競爭點。但扶持的政策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在優惠政策落中還有不到位的現象,部分領域對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運營扶持的政策存在落實不均衡、不到位、效率不高等問題。
一是利用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手段進行整合。政府統籌,制定總體發展方針,重點突出奈曼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域、民族特色,樹立文化品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群。同時,加強市場手段在文化資源整合中的作用。及時準確地把握消費者多元化的文化市場需求,逐步提高文化休閑產業與信息、科技的結合能力。二是利用多種平臺整合文化資源。要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發揮各類信息網絡設施的文化傳播作用,實現互聯互通、有序運行,綜合利用網絡、媒體、推介會等多種平臺來提高奈曼旗的媒介傳播能力。
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促進優勢文化行業的文化產品生產規模化、集約化、集團化,大力推進文化產業升級。培育發展一些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休閑文化企業。重點打造精品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同時與周邊區域線路接軌,在借力中提升自身競爭力和影響力,形成具有奈曼旗民族文化特色新的文化旅游休閑產業。[3]
一是依托本籍知名作家、書畫家、藝術家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開展傳、幫、帶,培育文化人才;二是多措并舉培養學有專長的文藝原創、文化研究、文化產業創業、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等四類人才;三是發揮文化協會的作用,開展各種有益的文化活動,培養造就文化人才;四是應盡快補充目前文化系統事業單位中缺編的人員,以保證基本文化服務工作要求。
結合奈曼旗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制定完善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制定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重點園區、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為依托,以“契丹龍庭和金沙之城”為基調,以文化創新為動力,把握好開發重點和難點,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奈曼旗文化休閑產業規劃要因地制宜,與城市規劃、城市化建設、政府接待、招商引資、旅游文化建設、城鄉統籌、農牧民轉移、農牧民增收、生態建設等結合起來,形成政府主導、企業投資、農牧民群眾受益的格局,讓全旗的文化產業真正地發展起來。
大力推進惠民性文化活動,通過“文化周”、“文化節”等多種形式,倡導和促進影視消費、圖書消費、旅游消費。對于低收入者和困難地區,可以考慮以發放文化消費代金券的方式,提高其支付能力,擴大文化消費。政府應利用優惠票價、稅收扶持、補貼居民文化消費、增加文化活動場所等措施,降低居民文化消費成本,改善文化消費條件,增強居民文化消費意識,以喜聞樂見的節目培育文化消費市場,培育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