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琰
(焦作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2)
隨著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進,鄉村發展處于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鄉村產業、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建設的全方位、全領域、全系統振興,是在理念、價值取向、戰略布局、發展模式上的重大創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根本長遠之策。本文以W 縣為例,充分利用鄉村自然環境優美、生態優勢突出、農耕文化濃厚、民族文化豐富的優勢,積極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W 縣鄉村的全面振興。
在國家及河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W 縣新一輪鄉村振興浪潮將不斷高漲。W 縣擁有優越的交通區位、特色的生態資源、堅實的產業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扎實的鄉村建設基礎。W 縣已成為鄉愁體驗地以及人才聚集地、文化交流高地并存的新熱土,找差距補短板的鄉村整治方式和城鄉融合、三產融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W 縣鄉村發展的兩大亮點,并走出一條具有W 縣自身特色的鄉村發展之路。
W 縣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發展的號召,十九大結束后,成立了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全面展開鄉村振興建設工作,并在全縣營造了鄉村振興建設的濃厚氛圍,謀求W 縣鄉村振興的跨越式發展,超“常速”推進,爭創河南省鄉村振興建設示范縣。
W 縣積極響應中央關于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要求,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結合全縣生態環境開展集中整治工作,將重點路段沿線村居在全面實施硬化“戶戶通”和“廁所革命”的基礎上,推進村莊“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和片區連接線綜合整治。提出了宜居鄉村、美好鄉村的新目標,以健全配套設施、完善服務功能為目標,積極支持鄉村開展四好公路建設、供排水、污水、垃圾處理、供電、通信、供氣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改善居民的基本生活條件;統籌建設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健全鄉村教育、文化娛樂、體育、醫療衛生、養老、商業網點等公共服務設施。在多方共同發力,自上而下的引領下,W 縣鄉村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來,W縣推進科技創新水平,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農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業產業化發展有較大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具有較強競爭力和推廣示范能力的高端農業企業。對提升W 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施全程可追溯系統,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顯著作用,促進了W 縣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不僅如此,W 縣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以“創新引領、要素集聚、產業融合、綠色發展、安全高效”為總體思路。對完善W 縣農業產業主導產業鏈具有較強的推進作用。
W 縣為農業大縣,但農業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產業附加值不高,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帶動能力有限,整體呈低、小、散的發展局面。W 縣農村勞務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思想較為保守,土地流轉率相對較低,多數土地仍以農民自種為主,農民對土地期望值較高。W 縣普遍存在缺乏高端產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問題。農業產業規模化程度低,管理較為松散,缺少銷售、加工以及綜合服務等環節,缺少較高素質的產供銷一體綜合服務人才;另外,縣內優質優價觀念尚未形成,農產品質量標準監測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農產品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質量興農發展受阻。
河道、溝渠駁岸硬化較為普遍,水面存在垃圾漂浮以及富營養化現象,水體整體景觀較差,需對河道與溝渠的駁岸統一進行整治提升。由于縣域范圍內缺乏污水處理設施,存在生活污水直排現象,水污染與面源污染情況較為嚴重。
大部分村鎮的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尚未健全,造成垃圾池被垃圾堆滿,周圍環境臟亂差。大部分村莊以自挖垃圾坑的形式集中露天堆放,造成周邊土壤、水質、空氣的二次污染,同時對于村莊整體環境產生影響。另外,缺少縣域垃圾處理設施,垃圾處理方法為堆放、填埋。
W 縣文化資源豐富,文化類型多樣,但目前對于這些文化的利用方式較為單一,主要展現方式局限于物質文化的靜態展示、參觀游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表演,吸引力不足,影響力不足,對于W 縣的文化宣傳沒有起到較大幫助。因此,需要豐富對W 縣文化的利用方式,加強文化的展現形式,配合物質文化的觀光體驗設立節日活動,在民俗文化上特別是懷邦劇種、旱船等方面,可成立社團,定期組織活動,提高宣傳,加強各地方的交流。
村干部發揮著重要的堡壘作用,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直接組織者與實踐者,是農村經濟工作中的中堅力量,也是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者與實施者。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基層黨組織事務越管越多,越管越細,越管越難。而基層存在黨員老齡化、年輕黨員參與度不高,黨員引領作用不強等問題,造成發展方式做事方法老舊;村莊村務缺少公開,村民對于村內事務缺少認知,也產生了消極影響。
明確W 縣各鄉鎮的城鎮等級與職能定位。優化鄉村“三生空間”發展布局,規定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是當下推進W 縣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國土開發空間的重要內容。規劃以發展目標為導向,即打造集約高效生產空間,營造舒適宜居生活空間、保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科學規定W 縣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將是W 縣城鄉一體化發展及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基礎。其中,打造集約高效,即產業發展空間管控邊界,包括基本農田、一般農田、園林用地以及產業集聚區、重點保障城鄉公共和基礎設施配套的空間。
W 縣南部片區為黃河灘區,依托黃河、黃河濕地、南水北調、新蟒河等特色生態資源以及太極小鎮、產業集聚區、果蔬基地、灘區林業等特色產業資源,在保護黃河沿線生態保育功能的同時,規劃黃河濕地公園、水果公園等項目,加快黃河灘區的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重點打造一條以生態保育、休閑體育、果蔬采摘、戶外露營等功能為特色的沿黃生態休閑旅游帶。
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平臺,追求“更趨完善”的產業體系。重點發展四大懷藥優勢產業,合理發展優質果蔬、畜牧特色產業,以現代農業發展為主線,拓展“互聯網+農業”“精深加工+農業”“旅游+農業”“文化+農業”“品牌+農業”等發展模式,拓展農業多功能性,推進農業產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多功能、多維度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平臺。
合理優化現有產業結構,總結推廣優勢產業發展模式,并示范推廣到其他產業,在做好農業產業前提下,拓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全面推進W 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W 縣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應充分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健全農業生產保障,著力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率,深化農產品牌的建設,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