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天喜
(焦作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焦作是覃懷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唯一從中心城區穿越的城市。作為黃河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覃懷文化意蘊深厚,當地人們早已對其有著根深蒂固的認同感、歸屬感。在焦作“四城聯創”“城市雙修”的城市建設中,在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的時代背景下,文化作為區域特征的重要載體,同樣也是塑造城市景觀、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也只有尊重城市發展歷史背景,體現當地文化特色,才有助于增強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牌影響力,構建集生態保護、公共休閑、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環水域生態園。
覃懷,原為夏朝古地名,彼時為王朝中興之地,周代是王畿之地。其具體疆界線已不可考,但從歷代文獻資料可知,其與河內、懷川、懷州、懷慶府等區域稱謂概念有高度的重合性,主要囊括了今濟源、焦作、新鄉原陽縣等豫西北地區。宋.金履祥在《尚書注》中闡明:“覃,大也,懷,地名……田皆腴美,俗謂小江南。古所謂覃懷也,即今懷州。”
覃懷文化與水結緣已久。因這里是濟水、沁水等諸多河流入黃河之處,又因地勢平緩,泥沙極易淤積,遠古水患頻發。傳聞禹在覃懷地治水,《尚書·禹貢》曾有“覃懷厎績,至于衡漳”的記載;隋煬帝在此“引沁水南達于河”,置渠首、通涿郡,是為名貫古今的“隋唐大運河”;清雍正為紀念治水功績、表彰治黃功臣,敕建集宮、衙署為一體“黃河第一觀”嘉應觀。歷代治水名家如漢賈誼、宋謝緒、元賈魯等均祀奉于此,并一度為清代治河最高衙署;新中國成立以后,水利部黃委會指揮部治所亦曾設于此。到了21 世紀,南水北調工程在覃懷大地穿黃迤邐北上、惠及一方。可以說,覃懷大地見證了中華民族治水文化之血脈傳承。
底蘊深厚的覃懷“水”文化為南水北調干渠沿線景觀的營造提供了更多選擇性和可能性。同時,通過打造覃懷文化特色南水北調景觀,對覃懷“水”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焦作城區中心地段從豐收路西側開始,經解放區的新莊、新店、士林等地,到山陽區墻南結束,共計8.4 公里。南水北調工程對焦作地區水資源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修復是具有重大積極意義的。同時,其建設也將直接推動焦作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區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產生有效促進。
2012 年,在國務院相關部門編制的《南水北調焦作中線工程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將作為中線工程重點景觀節點進行打造。依據國家相關部署,焦作市已在南水北調總干渠中心城區段兩側分別規劃建設生態保護帶工程,其西起豐收路,東至中原路東,長約10 公里,單側寬135 米左右(含35 米道路),總占地4026 畝,綠化面積144.5萬平方米,綠化率達80%(含綠化和水景面積)。
在硬質景觀方面,焦作立足城市修復、生態修復,已建成普濟河、群英河、甕澗河、李河四座倒虹吸,并已在干渠上建設了“乘風破浪”“工業雄風”“星河漫步”“焦作之窗”“新月臨江”“月季之橋”“未來之窗”七座以“人性化、可持續性、安全、景觀”為理念的跨渠景觀橋梁。這七座橋梁不僅起到了保護水源,優化交通的作用,而且還具備承載觀光旅游的作用。此外,南水北調紀念館、南水北調第一樓、城市陽臺、綠化工程及其他配套設施等生態項目都在逐步建設。
1.覃懷文化傳統布局理念
覃懷文化講究“天、地、人”三才互濟共生理念,無論是焦作本地出土的仰韶、龍山、二里頭文化遺址,還是邢邱、山陽、府城等故城遺址,其區位布局都依山就勢,巧妙地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是民間樸素哲學觀的表現,也是最早的自然生態觀。同時,太極、八卦等特色覃懷文化符號,詮釋的天人合一、互濟共生、兼容并蓄、剛柔并濟的生態理念,對城市濱水景觀的營造都具有直接指導意義。
2.覃懷文化特色景觀布局的規劃方法
在景觀布局實際規劃設計中,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用覃懷文化生態理念指導景觀布局,根據不同區位節點的地質環境、南水北調干渠走向、沿線民生特征等進行景觀路徑編制,講究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相輔相成,能夠保護水土、優化環境、惠及民生;二是充分利用太極、八卦以及“水”文化等符號形態特征,以綠化工程、交通基礎設施、建筑造型等方面為主要切入點,對景觀整體布局進行外觀設計。尤其在綠化工程方面,可以結合不同種類喬木、灌木的生長習性、成材快慢,有序合理配置,注重綠色景觀的整體性、長效性與特定文化符號達到契合,以達到觀賞性和使用性的統一。
1.覃懷文化建筑風格特征
城市景觀設計中,最為重要的,也最易映射地域特色的就是景觀建筑的設計,而其中最為鮮明的是建筑造型、裝飾和色彩等特征。就覃懷文化系統來說,最令人矚目的是興盛于漢魏的山陽文化。在今山陽故城遺址出土的瓦當、子母磚、碑版石刻以及寬約14—35 米的城墻等昭示著古山陽城建筑群的恢弘。漢代建筑主要風格樸拙莊重、簡潔大氣,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5 種建筑樣式均已成型,屋頂結構平緩,墻線多直,紋樣豐富。色澤以灰青為主,輔以朱色立柱和彩繪圖案。這些內容將成為景觀建筑的設計的重要理論基礎。
2.覃懷文化特色景觀建筑設計方法
在覃懷文化特色景觀建筑的設計中,可主要以漢魏建筑文化特征為參照進行系統設計。因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沿線環境復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因地制宜,避免生搬硬套,造成新近規劃項目與周圍環境的脫節。焦作城區已建成的7 座跨渠橋梁、4 座倒虹吸以及已規劃建設的南水北調紀念館、南水北調第一樓等設施工程是覃懷特色景觀的基礎,可將七座跨區橋梁作為不同景觀節點的界點,分段、分區進行景觀主題風格確立和景觀氛圍營造。例如南水北調第一樓本身取自漢玉璽造型,通體為漢高臺建筑風格。在對其周邊進行建筑設計時,就可完全汲取漢代建筑特色,進行全方位覃懷文化建筑群打造。而如南水北調紀念館的流線造型,以及靈動時尚的主導風格,就不宜過分渲染傳統建筑文化元素。在該節點建筑設計中,著重通過傳統建筑營造理念和覃懷文化符號抽象化提煉來彰顯覃懷文化特色,達成與高新技術、智慧景觀的結合與應用。
另外,在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沿線,有若干處文物建筑和傳統民居,例如恩村關帝廟、三官廟、墻南村的城隍廟等,均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建筑設計時,應主要以“修舊如舊”的理念對其進行保護,并對其空間布局、設施服務、功能結構等方面深入優化,基于傳統而優于傳統,以便形成“新舊相宜、融合創新”的景觀效,進而促進文化資源更為長久的保護和開發。
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景觀體量大,功能區位眾多。對于覃懷文化元素的應用,人們除了從宏觀的角度對景觀整體布局、建筑設計研討關注以外,在個體微觀感知里,展示空間設計、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等方面的文化傳播和渲染功能也是廣泛而深刻的。
1.展示空間設計
在展示空間形式方面,可將靜態展示和動態展示相結合。靜態展示,包括空間氛圍渲染、展示載體選擇在內,都應充分體現地域文化所謂獨特性和厚重感。在空間氛圍的營造過程中,可充分利用朱載堉樂律、民間曲調等進行背景音樂烘托。在展示載體的選擇上,應廣泛吸取覃懷文化中的榻、幾案、柜、鏡臺、屏風等造型特征,可對云氣紋、幾何紋、卷草紋等各類紋樣進行再現,也可對各類紋樣進行元素分解和重構,形成新的、更加契合時代特征的裝飾圖案。動態展示,可利用當代VR 虛擬仿真技術、混合現實技術等對覃懷文化精髓進行場景再現,聲、影、光并茂,打造集展示、教育、文化、記錄、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文化景觀小品。
在展示內容方面,一是充分體現覃懷人文精神。例如兼容并蓄、剛柔相濟的太極文化精神,“特別能戰斗”的焦作礦工精神,不懼風險、勇于開拓的盤古開天辟地精神,持之以恒、奮斗不息、無私奉獻的神農嘗百草、女媧造人精神,憤世嫉俗、不拘一格的“竹林七賢”精神,憂國憂民、恪盡職守的韓愈、許衡、朱載堉等士人精神;二是展現南水北調在建設過程中,形成的人民至上、協作共享的國家精神,艱苦奮斗、創新求精的工程建設精神,顧全大局、愛國奉獻的移民精神,忠誠擔當、攻堅克難的移民工作精神;三是突顯覃懷“水”文化,可形成大禹治水、黃河文化、永濟渠首等系列內容宣傳、普及;四是推廣覃懷特色土產、工藝美術、曲藝舞蹈等,提高焦作旅游周邊產品的知名度,助力地域文化品牌影響力的提高。
2.視覺識別系統設計
視覺識別系統設計,是重塑城市文化形象、傳播文化內涵、反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形式,其涉及層面廣、項目多,是一個完整的視覺符號系統,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最外在、最直接,也最具有傳播力。對于覃懷文化特色景觀來說,視覺識別系統設計主要包含主題名稱確立、標識設計兩個方面。
在主題名稱方面,應首先對覃懷文化進行有目的的歸納和提煉,其次要確立符合不同文化類別的主題名稱,而這些名稱在橫向結構上應該是均衡、和諧的,在縱向結構上是關聯、有層次的。覃懷文化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其中最突出的當屬太極文化、賢哲文化、“水”文化、工業文化等。針對主要文化門類,就可確定例如:“春風化雨”太極主題景觀公園、“云臺拔翠”賢哲主題文化苑、“云淡風輕”濱水觀光園、“冰花玉樹”工業文化生態園,這四個主題公園節點名稱對應“春、夏、秋、冬”,與綠化植被的四季風貌變化密切相關,同時也有效傳達了覃懷文化主要內容。
在標識設計方面,包含了標志、字體、色彩、象征圖案、宣傳語等。標志造型要簡練,應充分體現焦作典型文化。例如焦作旅游局以太極文化和綠色生態為理念而設計的標志。字體要富有美感,易于識讀;色彩要在視覺上舒適,不宜多色塊堆砌,避免雜亂;象征圖案既要具有覃懷文化的代表性,又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時也要方便于衍生旅游周邊產品;標語要內容簡潔響亮,方便記憶。例如“山水焦作,一水兩廊”,一水兩廊,指的是南水北調沿線文化長廊、綠色長廊。總的來說,覃懷文化特色景觀的標識設計要具有唯一性、人文性、美觀性、環保性,還要體現一定的人文關懷。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南水北調紀念館、南水北調第一樓、城市陽臺、綠化工程及其他配套設施等生態項目都在積極落實。結合區域自身特點,發揮覃懷文化在南水北調焦作城區段景觀中的引領作用,有助于創作出具有地方特色,能夠引起民眾共情,而又不失時代特征的景觀設計作品,對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設計思路和理念創新具有積極意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寄希望于優化城市生態環境、弘揚地區傳統文化、改善民生設施、展現城市活力,構建兼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雙重性質的綠色文化長廊,從而助力于打造“精致城市、品質焦作”的地域名片和文化旅游城市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