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磊 徐美楊
(1.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299;2.河北省唐山市開平區唐錢樓小學,河北 唐山 063001)
2014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 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 個基本要點”。
國內學者從多個視角分析了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如:互聯網背景、大數據時代、供給側改革、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創新人才培養、課程與教學改革、校園文化建設等,分析了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內涵、現狀、問題、內容與路徑、評價體系。而針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很少,李璇認為應將職業核心素養作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新定位;張志軍、唐小俊、鄭莉琨等分析了職業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培養路徑;朱安莉分析了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職業核心素養培養;虞莉分析了建筑類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核心素養評價標準體系;付金梅對工匠精神理念下學生職業核心素養進行了探究;李楊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的研究還需進一步豐富和深入。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為國家建設培育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壯大做出了很大貢獻。但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職業院校培育的人才與產業需求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未能完全適應。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職教育應隨著產業發展和崗位變化的需要進行及時調整。職業核心素養作為個體發展與適應社會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新時代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的新要求,以應對經濟新常態下的變化和挑戰。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職業人”是高職教育的目的,而發展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是的“職業人”的核心指標。本文立足于產教融合,分析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培育路徑,其研究成果對職業素養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指高職學生在其職業生涯中從事任何行業均普遍存在、任何職業或工作崗位都不可缺少的,除崗位專業知識、技能和能力素養以外最基本、最關鍵的職業意識、職業精神、態度(職業人格)和職業能力等基本職業素養集合。
高職院校較為普遍地開展了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工作,但對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缺乏系統化和針對性,如職業指導教師隊伍不穩定;職業指導工作流于形式;未將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納入教學與管理機制;缺乏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的校園氛圍;培育方式需要進一步豐富,全面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雖對職業素養有一定的認識,但缺乏職業核心素養養成意識等,更不知道如何系統提高自身的職業核心素養,偏向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提升。
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是一個持續而動態的過程,高職院校要做好頂層設計,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應制定系統化和有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并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高職院校要將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納入課程體系中,合理設置課程模塊,形成職業素養課程群,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相結合;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推進信息技術在職業素養課程中的應用,系統開展課程教學,注重學生情感體驗與行為養成;建立職業素養課程資源開發機制,課程內容多元化,擴大課程內容范圍。
引企入教,充分發揮企業在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的作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形成職業素養協同培育機制,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將企業需求融入職業培養各環節;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到學校任教,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修訂,幫助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校企共建共享生產性實訓基地,打造校企文化融合平臺,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
通過職業教育活動周、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素質拓展、主題班會等一系列活動,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行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學生對職業核心素養的認識和理解。
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建設,增強教師自身職業核心素養,做學生的表率。
積極探索發展性評價改革,完善多元評價指標體系;加快推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注重綜合考查學生發展情況,保證考試的導向性、科學性和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