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榆林市“99公益日”扶貧眾籌動員培訓會前,我和胡運森、徐寧博同志到榆陽區慈善協會調研。召開了座談會,觀看了社會扶貧網,走訪了三個慈善項目,頗有新意,感慨多多。
榆陽區是榆林市會所在地,位于陜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烏審旗相毗鄰,總面積7053平方公里,59.52萬人口。其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時魏置上郡,距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明成化年間筑榆林城,成為九邊重鎮之一。這里是陜北毛烏素沙漠的風口,昔日黃沙滾滾,整個城市經常遭遇沙塵暴的侵襲,如今已成為松濤滾滾的綠洲。
副會長喬建平介紹:“榆陽區慈善協會成立于2007年7月。13年來,募集善款7218.48萬元,設立永久性慈善基金500萬元。協會現有10名工作人員,兩名副會長,兩名中層干部,6名公益編制。2019年募集善款567萬元,今年抗疫募集563.3萬元,其中善款279.23萬元,物資折價284.07萬元。多年來區慈善協會實施教育扶貧、產業扶貧、設施扶貧、健康扶貧、扶孤助老、關愛兒童、慈善助殘項目數百個,幫扶貧困人口近5萬人(戶),成為榆陽區社會力量扶貧的主力軍。”
喬建平介紹:“榆陽區是一塊慈善的沃土,之所以成為沃土,關鍵是區委區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說起重視支持程度,喬建平如數家珍:“區慈善協會成立時財政安排50萬元鋪底資金,并安排辦公用房和每年的工作經費;從2007年開始,區財政支持慈善助學的資金從50萬元、80萬元、120萬元逐步增加到200萬元;從2015年開始,區民政局每年從福彩公益金中安排50萬元與慈善協會聯合實施‘救急難’項目。今年,用于區慈善協會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又增加到180萬元,其中100萬元定向用于‘孝善’慈善項目,80萬元用于救急難項目;2018年,區財政又為區慈善協會增加了6個公益性崗位編制,支持區慈善協會推廣運行中國社會扶貧網,公益崗位工作人員每月2500元工資及社保由區財政支付。13年來,慈善協會的重大活動都有區委區政府領導參加。由于黨政重視,部門支持,煥發了社會各界慈善熱情與活力,愛心企業人士奉獻愛心踴躍捐贈,慈善事業快速發展。”
區慈善協會網信工作負責人白潔介紹:“榆陽區的慈善募集已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建設了新的業態。”從2017年開始,協會有了互聯網慈善意識,開始重視網絡慈善工作。2017年“99公益日”通過省慈善協會平臺發布眾籌項目,網絡籌款33.5萬元;2018年“99公益日”網絡籌款35.8萬元;2019年“99公益日”網絡籌款142萬元,其中“童享陽光”項目籌款122.8萬元。從2019年開始,榆陽區慈善協會網絡籌款已步入了常態化軌道。去年3月份在輕松公益平臺推介了“為綠色獻愛心”項目,網上眾籌30.7萬元。今年又在省慈善協會“戰疫天使守護計劃”項目中發起子計劃,眾籌24萬元。陜西省慈善協會在支付寶公益平臺推介了“退役軍人關愛計劃”項目后,區慈善會動員社會各界捐贈,眾籌善款45萬元。另外,區慈善協會還在支付寶公益平臺發起了“給留守老人添頓飯”項目,兩個月86000人次愛心捐贈12.8萬元。截至目前,榆陽區慈善協會已在網上籌款322萬元。在今年“99公益日”網絡扶貧眾籌中,區慈善協會頂層設計、廣泛宣傳、定向動員,區委區政府印發文件動員社會各界網上扶貧眾籌,召開社會各界眾籌動員會,動員每個貧困村發起項目,今年“99公益日”他們的奮斗目標是在去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眾籌更多的善款助力政府扶貧攻堅。
我們來到“中國社會扶貧榆陽區管理中心”。這是一間約100㎡的辦公室,內設6個工位,全是從社會招聘的大學生。喬建平介紹:“2018年區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將中國社會扶貧網在榆陽區的推廣運行工作交給了區慈善協會,并從公益崗位渠道為區慈善協會增加了6個公益編制。”中國社會扶貧網是國務院扶貧辦指導建設的社會力量扶貧網絡,構建了一個貧困戶發布需求、社會各界愛心幫扶的平臺。區慈善協會承擔其推廣運行工作后,依托農村扶貧“四支隊伍”建立區、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廣泛發動社會各界人士注冊,有效動員貧困戶發布需求,努力擴大網絡覆蓋,不斷提升幫扶活躍度。目前,全區在社會扶貧網已注冊98959人,其中貧困戶16615人(貧困戶全部入網);注冊愛心人士82344人;發布貧困需求9293個,愛心幫扶對接9128件,對接成功率達98.33%。貧困戶發布資金需求124件次,有效對接120件次,對接幫扶資金90萬元。
開完座談會,我們驅車來到榆陽區第16小學。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劉阿龍介紹:“這所學校有36個教學班,2400名學生。2012年省慈善協會實施‘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以來,學校認為這個項目是育德樹人的基因工程、種子項目,是學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大實踐。因此學校以慈善讀本進課堂為載體,以日行一善為要求,實施‘十個一’工程開展慈善文化教育:學生每周上一節慈善課、舉行一次慈善主題班會、寫一篇‘善行有感’作文;學校每月舉辦一期慈善手抄報、舉辦一次慈善故事會、舉辦一次慈善講座;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日行一善’慈善演講競賽、組織一次慈善征文、舉辦一次慈善文藝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慈善教育工作典型。9年來,學生日行一善做好事數十萬件,師生資助貧困學生捐款近百萬元,多次榮獲省、市慈善教育項目優秀單位。”
走進慈善教育展廳,我們看到了學校慈善課的教學計劃,翻閱了老師慈善課教案,看到了一篇篇學生善行體會作文。教師教案設計新穎,學生作文有感而發。
劉阿龍介紹:“慈善文化進校園后,學生們勤奮好學的多了,尊親敬老的多了,上街做好事的多了,扶貧幫困的多了,學校多次榮獲德育教學先進單位。去年學校在網上發起‘童享陽光’眾籌項目,全校師生捐贈12.6萬元。下一步,學校將以‘十個一’為載體,進一步提高慈善教育質量,用“愛”塑造學生心靈,用“善”培養學生的行為。在做好本校慈善文化教育的同時,還將與魚河峁小學結成慈善教育共同體,支援該校提高慈善教育質量。”喬建平介紹:“目前榆陽區城區的42所中小學校和20多所農村中小學校都和“十六小”一樣,學生每周上一節慈善課,每月舉行一次慈善主題班會,寫一篇善行作文,每學期舉行一次‘日行一善’慈善演講競賽,組織一次慈善征文,進行一次慈善教育典型表彰。”
驅車16公里,我們來到榆林市城區北部小紀汗林場的“榆林慈善林”。下車舉目觀望,這是一片綠色的林海,一株株樟子松挺拔而立,隨風蕩漾,散發出陣陣清香。小紀汗林場場長羅向軍告訴我們:“腳下的‘慈善林’是榆林市、榆陽區慈善協會聯合林場共同建設的。從2019年開始,榆林市慈善協會每年出資10萬元,區慈善協會每年出資8萬元,計18萬元購買樹苗,每畝栽種24株,每年植樹200畝,目前已造林400畝。”我問:“樹苗栽下去才一兩年,怎么就長這么高,成了林海?”場長回答:“這幾年市委提出栽大樹,造大林,慈善會購買的樹苗都是2米左右,成活了就成了林子。”喬建平說:“我們的千畝慈善林目前只建成了400畝,還有600畝,計劃2023年建成。”林場黨支部書記王建東稱贊:“慈善會的千畝慈善林工程,不僅治理了荒沙,更重要的是為全社會起了示范作用,這一工程實施后,不少機關單位、志愿者團隊前來林場劃塊栽樹,帶動了社會力量造綠環保。”
在返程的車上,我問喬建平副會長:“你們慈善會就這幾個人,咋干了這么多的事?”喬建平回答:“慈善會是社會組織,政府不下達硬性任務,也沒有考核指標,但要有一顆良心,全憑工作激情。我當民政局局長12年,林業局局長又干了6年,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退休后身體還好,不能在家里坐著等死,趁著身體還行,多干些善事,助力政府脫貧攻堅,這才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省慈善協會徐山林老會長說:‘退休后一不干掙錢的忙事,二不干栽花養魚的閑事,多干些幫助窮人的善事。’共產黨員應該做慈善,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些退休后共產黨員最好的選擇。”
我又問:“您今年64歲了,怎么對網絡慈善這個新事物接受這么快,尤其在常態化網絡眾籌中你們在全省獨占鰲頭?”
喬建平笑了:“你們省慈善協會每年下來培訓動員,苦口婆心,是一塊冰也該化了。網絡慈善打開了慈善募集的一扇新門,開創了慈善募集的新業態。如果還在行政區劃內的‘一畝三分地’上打轉轉,只知道線下動員募捐,不會用互聯網動員公眾小額眾籌,那就是落后守舊的慈善,難擔新時代慈善工作的大任。”
說完這些話,車到賓館他下車走了,望著這位1米8個頭陜北大漢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共產黨員應該做慈善”“不會用互聯網動員公眾小額眾籌,難擔新時代慈善工作大任”。說得多么好啊!這是一名共產黨員人生哲學的思考,也是新時代慈善工作的命題!
如果全省的縣區慈善會長都像榆陽區喬建平同志這么想、這么干,那該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