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清
(河北省承德市雙灤區第四小學,河北 承德 067000)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習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寫作時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指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如何提高小學生整體作文水平,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主要做法如下: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饒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小學作文的第一步。如何激發小學生習作興趣呢?這就需要教師多搜集一些適合小學生欣賞、喜歡看的文章來讀。讓他們在讀中感悟、領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調動學生寫作的靈感,能開拓寫作的思路。要激發學生學寫作文的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老師改”“為學生互評互改”,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愛學、愛思,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要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于觀察的好習慣。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將學生帶進社會和大自然,認識社會,從而獲取寫作素材。我們既可以觀察用語言描寫出來的事物,觀察還包括閱讀,閱讀是觀察的一種特殊形式,閱讀使學生不僅可以學到書本中的知識,還可以汲取思想營養,還可以積累寫作材料,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小學生作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教師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其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如觀察景物能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展開豐富的想象。觀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思想品質,善于抓住重點,注意細節,初步養成精細的觀察品質,對觀察發生濃厚的興趣,初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觀察時要告訴學生應注意的事項,要向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任務和要求,要教給學生具體的觀察方法,掌握觀察方法是形成觀察力的重要條件,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在觀察中,要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并將觀察和思考、聯想、想象結合起來,提高觀察效率。培養觀察的習慣,要從入學之日起,就要有計劃、有步驟,持之以恒地引導學生觀察,把家庭、社會、自然界作為觀察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堅持寫觀察日記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老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廣泛閱讀,該背的課文要背誦如流,該記的內容要滾瓜爛熟,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美文”熏陶,體味謀篇布局,達到善于借鑒、運用自如的目的。同時要把作文訓練貫穿于日常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隨課堂積累優美詞句。因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優美的語言和詞語。這些內容從哪里來呢?主要靠平時的積累。要求每個學生備有一個優美詞句本,每學完一課,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詞語還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練習寫話。這樣日積月累使學生獲益匪淺,要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作者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匯,積累素材,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勤動筆寫,用好素材。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寫出好的文章。勤能補拙,練能生巧。素材豐富了,就要引導學生用好素材,提高寫作水平。好文章是寫出來的,但僅僅依靠作文課堂上學生冥思苦想,“閉門造車”,肯定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指導學生寫日記,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寫作訓練方法,日記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隨時記下來,內容不拘,可長可短,非常靈活。
在作文教學中,在名篇中吸收營養,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作文水平也是很重要的。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給學生批改,目的在使他們達到自己能夠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夠批改了,無論寫什么就比較穩定了。”“培養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一般應注意激發學生精益求精的寫作愿望,學生一般不懂得為什么要修改文章,他們不僅自己不修改,也不關心老師的批改,因此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學會批改文章的重要性,教師可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認識到,作文和改文兩種能力同樣重要。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修改,凡是修改過后變好一些的作文,都應該表揚,還可以讓作文改得好的學生談談自己改的收獲和體會,也可以給修改得當的作文增加分數或等級,讓學生從中看到修改作文的具體效果,體會好文章是自己改出來的,從而提高修改作文的積極性。
以上是筆者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提高作文水平并非一蹴而就,它不僅需要長期的努力,他還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只有指導得法,長期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提高。只要小學生有寫好作文的信心和決心,多讀書、多積累,善于修改,就一定能寫出好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