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紅娟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崔莊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者。主導者重要在“導”,“導”的形式多種多樣、多姿多彩。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導以目標,導以興趣,導以思維,導以方法,導以規律,導以能力,導以創新。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模式中,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物理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對于物理課堂教學,筆者認為應該更多地從備課和教學問題的設計角度進行思考。我們的問題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問題的層次是否有序、有效,才能確保物理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可以激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增加學習的動力,有利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和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如在教學《分子熱運動》一課時,我就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列舉的問題作一展示:
(1)為什么打開一盒香皂,很快就會聞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聞到香味的原因是 ;(2)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攤,人們遠遠就能聞到臭豆腐的味道,這屬于 現象,臭豆腐經燒烤后,溫度升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說明分子的熱運動跟 有關;(3)鐵棍很難被拉伸,說明分子間存在,水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 。(均選填“引力”、“斥力”);(4)“破鏡難圓”說明:當相鄰分子間相距很遠時,分子間的作用力將變 。
從生活中入手,引導創設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風”“雨”“閃電”的形成等,既能激發學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現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強課堂感染力。新課程要求學生加強與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物理學的技術應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培養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利用學生的生活事件和社會熱點來創設探究式問題情境。
物理課堂的實驗演示少不了,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可以將實驗改成邊講邊實驗,也可改成學生上臺實驗,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同時也便于教師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在教“光的折射現象”時,實驗裝置是在一個玻璃槽中裝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讓學生觀察水中的筷子是否變形。教師接著引導學生,讓學生的觀察好奇心“動”起來,要知道這個道理就得學習光的折射現象。把注意力吸引過來,使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是以《光的折射》為例,實驗探究“光的折射現象”,如何讓學生動起來,下面列舉片段:
師:大家知道,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那么光在不同介質中怎樣傳播呢?
生:可能沿直線傳播。
生:傳播方向可能發生改變。
師:怎樣證實猜想是否正確?
生:觀察和實驗。
師:對!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現在老師給同學們提供了一些實驗儀器,其中有水、玻璃水槽、玻璃燒杯、能折疊的白板、激光器、碗、硬幣等,下面請你們利用這些儀器充分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比一比,看哪個組設計的實驗最多、看到的現象最明顯。
之后,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探究,然后介紹自己的設計及觀察。演示實驗對學生的實驗操作、實驗方法的學習起示范作用,有助于學生深化和鞏固所學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作為物理教師,特別要講究語言的藝術、生動幽默的語言不僅能使枯燥的理論形象化、復雜的內容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多運用比喻、順口溜、謎語等方式,創造語言情趣,讓學生學得愉快,記得更牢。
如“力的圖示法口訣”:你要表示力,辦法很簡單。選好比例尺,再畫一段線,長短表大小,箭頭示方向,注意線尾巴,放在作用點;“物體受力分析”:施力不畫畫受力,重力彈力先分析;摩擦力方向要分清,多、漏、錯、假須鑒別;“勻速圓周運動”:“勻速圓周”并不勻,速度方向變不停,加速度,向圓心,速度平方比半徑;“功和能的區別和聯系”:狀態定,能量定,狀態能量兩對應,狀態變化能量變,做功傳熱是過程;“凸透鏡成像規律”:實像倒,虛像正,焦距內外分虛實,二倍焦距物像等,放大縮小要分清;“凸透鏡成像”是學習難點,也可這樣記憶:一倍焦距不成像,內虛外實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內大實像成;物近像遠像變大,物遠像近像變小;實像倒立虛像正,照、投、放大對應明;“牛頓定律的適用步驟”:畫簡圖、定對象、明過程、分析力;選坐標、作投影、取分量、列方程;求結果、驗單位、代數據、作答案。再如“伏安法測電阻、電功率連接電路”是教學難點,在教學中可用巧記:畫電路,連元件,連線過程斷開關,滑片移到最大端,電壓表并,電流表串,“正”“負”接錯針反,整理儀器再計算。同段導體三個量,I、U 正比I、R 反,不管I、U 多變換,理解R 是不變。W=UIt,可用諧音法記憶:“大不了,又挨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所學各類知識,使知識不斷系統化是“歸納總結”的最佳境界。若能有效地使用口訣、順口溜等有趣易記的方式,更能使枯燥的概念或理論等知識點也會變得生動有趣,長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