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英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望亭中學,河北 保定 071100)
傳統的語法教學以規則說明與解說為主,而非在交流與運用中討論語法形式的意義與功能,并且以教師講解為主,而非學生發現為主,教師只是一味地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這樣學生只是以機械記憶為主,隨時掌握了很多規則,卻無法再交流中運用。這樣學生只會感覺枯燥乏味,同時在口筆頭表達中會制造出很多合于語法規則的中式英語,沒有從根本上達到學習語法的目的。
(一)課堂操練僅流于形式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二期課改中關于語法教學的指導,認為二期課改的理念就是淡化語法,在課堂中不應直接講解語法,語法教學會減弱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教師在語法教學中要求學生一味進行機械模仿操練,不引導學生觀察語言結構、歸納語法規律,表面上學生通過操練能較流暢地表達,但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掌握語法知識,在實際交際中不能運用準確和得體的英語進行口頭表達,也寫不出幾句完整的句子,難以實現語言高質量的輸出。
(二)某些教師認為,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指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因而只要學生能夠套用課本中的句型就完成了教學目標,沒有必要講授語法知識,語法被排除日常教學的范疇,直接導致初、高中英語語法教學的脫節。也有一些教師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程就是淡化語法教學。這些教師在教學中不關注語法,更不研究初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理念和方法,照本宣科。
(三)訓練內容缺乏語境支撐在模仿操練的中,很多教師仍僅關注語言的形式,所設計的操練形式和內容往往存在“為了訓練而設計”的現象,忽略運用語言時所需的語境。在特定的言語環境中學生表面順利實現了語言的準確輸出,但在具體語境中仍不會靈活運用。語言實踐是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必要途徑,這一途徑的實現必須以具體的語境為依托。
(一)利用直觀手段講解語法。如教形容詞的比較等級時,可以拿三個大小不相同的東西,一個比一個大。一邊問,一邊答,這種自問自答,可以讓學生跟老師重復幾遍,直到他們自己能夠獨立進行表演為止,然后把這些句子寫在黑板上,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最后可以再舉一些例子,通過反復練習,學生對比較等級,會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了解。
(二)情境教學法。英語對于我們來說畢竟是一門外語,在初學時,學生會覺得不習慣,而且由于平時生活中沒有去使用,學過的知識往往容易忘記。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模擬具體的交際情境,通過講解-練習-點評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在多次語言實踐后,歸納和小結有關的語法規則。在教授現在進行時態時,教師一邊做動作一邊說含有現在進行時態的句子。例如,教師一邊關門一邊說:"I am closing the door.”打開窗子時一邊說“I am opening the window.”在教室里走來走去說:"I am walking.”在黑板上寫字說:"I am writing.”再叫一個學生讀書,教師說:"He is reading.”叫幾個學生唱歌,教師說:"They are singing."利用動畫課件,教師用“What are they doing ?”學生回答出動畫中正在作的動作。隨著課程內容的深入,逐漸出現動詞的時態和語態等語法現象,這些語法對英語交際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指導學生在情境中操練它們的用法非常有必要。
(三)語法教學與句型教學相結合。句型即句子結構,是從大量句子中概括出來的典型句式。語法教學應與句型教學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先讓學生掌握一定量的句型,是為學生學習語法提供感性材料,在句型操練的基礎上,進而學習英語的詞法和句法。在學習詞法和句法時,又借助句型操練,變語法知識為運用英語的能力。句型操練,都要通過重復、模仿、替換、轉換、擴展、活用各項訓練,這就為在語法教學中提供了精講多練或不講多練的機會。
(四)在完成任務中教學語法。新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學習。采用任務型進行語法教學,一定要在學生了解相關的語法項目的結構及其常用功能后進行。教師設計任務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抽象的知識融入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可以改變目前語法教學中過于重視語言形式而忽視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弊端。
總之,英語語法的教學要精講多練,不要單純的講解語法知識,要通過反復使用,反復操練基本句型,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讓學生自己發現語法現象,歸納規律,并讓學生建立一種語言習慣。其次,新《課標》下的語法教學的關鍵是探索語法教學的多樣化,使各種語法教學策略都有利于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通過課堂教學情景化、活動化、游戲化和生活化,從而使語法教學不在教條,機械的傳授,而是學生生活學習、玩樂游戲之中,不知不覺地應用,真正落實語言教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