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莉 孫發利
(延安大學 陜西延安 716000)
共產黨參與領導了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而且在戰時兒童保育總會的領導下,成立了陜甘寧邊區保育分會及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1938年7月4日,宋慶齡、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發起在陜西膚施(延安)成立了戰時兒童保育會陜甘寧邊區分會。在陜甘寧邊區保育分會領導下,以陜甘寧邊區蘭政府家坪托兒所為基礎,于1938年10月2日正式建立了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行政由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業務由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陜甘寧分會領導。1946年底國統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全部被撤銷之后,陜甘寧邊區保育院還繼續存在。
戰時兒童保育會本身是一個多黨合作的統一戰線組織,而且國民黨在陜甘寧邊區難童保護方面也是具有積極態度的。保育總會理事長宋美齡主動向鄧穎超提出對邊區兒童保育工作進行支持,“全國各地之兒童,都是炎黃子孫,我們辦戰時兒童之保育……是不是可以撥部分款項和物資,在延安辦一兩個兒童保育院,以撫育那邊之戰時兒童?”并邀請鄧穎超以戰時兒童保育會理事的身份籌辦邊區保育分會,由總會負責撥發款項、物品,“舉凡華僑之捐贈,全與總會所屬及其他各省兒童保育院一樣”[1]。當這一問題遭到國民黨右派分子抵制時,宋美齡沒有聽取國民黨右派的意見,堅持自己的決定,支持建立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并給了500個孩子的名額及5000元開辦費。[2]鄧穎超回憶,保育會中的一些成員和內部事務,引起了國民黨的限制和破壞,在這一方面得到了宋美齡和戰時兒童保育會中間力量的保護和幫助。[3]宋美齡主動提出并對延安兒童保育工作提供經費支持等是邊區保育事業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
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誕生是中共長江局及共產黨的努力完成的,沒有國共政府的支持和宋美齡的參與領導,邊區保育院也難以為繼和取得如此驕人功績。
國共合作有利于保育總會對陜甘寧邊區保育院提供業務指導。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接受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的業務領導與幫助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宋美齡的教育理念。宋美齡在保育總會倡導的保教思想主要有:保證清潔衛生,健康是從事革命建設之基礎;嚴格訓練兒童,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這一套教育理念對邊區保教事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二,陶行知的戰時生活教育理念。對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影響較大的教育思想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嶄新的戰時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學文化,教唱革命歌曲,邊學習邊勞動,施行“小先生”制等。第三,受戰時兒童保育總會的影響,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明確提出堅持“保教合一”的教育原則。保育總會推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保教方法直接影響到了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業務開展。
國共合作保障了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物資和經費援助。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的經費主要來自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國內捐助、向國外友人和海外華僑募集,這種依靠募捐維持運轉的體制,導致了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條件十分艱苦。邊區保育院成立后的經費由重慶總會按月撥發,一般是以中央銀行支票的形式,經鄧穎超同志之手轉遞。[4]整個抗戰期間,保育總會撥發給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經費從未停過,即使在國民黨達到反共高潮的皖南事變之后,保育總會仍堅持給邊區保育院發放經費。1942年10月,鄧穎超在國共摩擦時和宋美齡談話,爭取到陜甘寧邊區保育分會的一筆經費。[5]實際上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經費一直由保育總會按月撥給。作為國共合作的重要內容,戰時兒童保育會的撥款和專款專用是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經費的重要來源。
國共摩擦沖突對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直接干擾較小。戰時兒童保育會內國共兩黨在各方面的沖突也影響到了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發展,而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可以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開展戰時兒保兒教工作。國統區雖然在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指引下,中共組織還是在一種特殊的形式下開展對兒童的保育工作。在戰時兒童保育會中,公開活動的黨員只有鄧穎超、孟慶樹,其她人并未公開黨員的身份。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工作的維持與開展較之國統區工作的開展較為容易,隨政治形勢變化起伏較小。
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功績主要為:第一,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是國共第二次合作中的一朵奇葩。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是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產物,是“抗戰中國共兩黨合作的最好典范”。[6]第二,陜甘寧邊區保育院解決了前線將士們的后顧之憂。謂其功德無量,實屬當之無愧。第三,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公育思想保護了兒童的生命和保障了他們的健康成長。第四,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保障了戰時兒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
陜甘寧邊區戰時兒童保育院的局限性主要為:第一,戰時受保育的兒童范圍較小,只能保證干部子弟有入院的機會。第二,戰時兒童保育院保育隊伍中專業人才缺乏。第三,從長遠來說,其主要缺陷為兒童公育不能適應建國后的形式發展。第四,沒有注意婦女的權益。戰時兒童保育會在婦女爭自身解放中對政治權利的追求卻予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