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蕾
(沭陽縣人民醫院婦科,江蘇 宿遷 223600)
全子宮切除術是臨床上多見的治療婦科腫瘤的手術術式,但該手術的風險就是導致盆腔神經損傷的可能性較大,對患者機體有較大損傷,膀胱功能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還會發生尿潴留、泌尿系統感染等不良反應,而且會阻礙患者手術后各項機能的恢復,以致患者有較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我院在子宮全切除術后患者中采用延續護理聯合盆底肌康復訓練取得較為滿意效果,現在具體匯報如下,以供同仁參考。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間沭陽縣人民醫院婦科收治的142例全子宮切除術患者,年齡在42歲-84歲,術后盆底肌力低于Ⅲ級,排除泌尿系統感染和炎癥患者者。其中,子宮肌瘤55例,子宮腺肌癥23例,子宮內膜異位癌13例,宮頸癌20例,子宮脫垂17例,子宮穿孔膿腫4例,產后出血植入胎盤3例,大包塊7例。隨機分成常規組71例及觀察組7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采用子宮全切除術后常規護理方式,責任護士叮囑并指導患者保持會陰部的清潔,7d后拔除留置尿管。觀察組則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延續護理聯合盆底肌康復訓練:
1.2.1延續護理方法:護士長負責組織成立延續護理小組,并擔任小組組長,采用自愿原則選派2名護士擔任副組長,配合護士長工作,進行隨訪追蹤。開展延續護理前,對小組成員實施培訓并考核,考核通過方可上崗。對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組建有醫護人員在內的微信群或QQ 群,或是通過電話訪問,囑咐患者出院后3個月內,每月到醫院門診進行復診1次。對患者予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積極主動地為患者排憂解難,消除患者負面心理,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屬疑問,鼓勵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指導患者及家屬術后注意事項[3]。
1.2.2盆底肌康復鍛煉:術前一日指導患者行盆底肌肉訓練,可取站下、仰臥及坐位;指導患者呼吸保持深且緩,提醒患者在吸氣時收縮肛門,收縮尿道,能體會到盆底肌上提的感覺。同時告知患者,在進行盆底肌收縮訓練時,要集中意念,不要分心,每次收縮訓練保持5-6s,每次練習控制在10min內,3次/日。責任護士在術后第1d指導并協助患者采用臥位,練習縮肛運動,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地增加強度和時間,每日7-8次,每次10-15m。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尿潴留和泌尿系統感染情況:通過彩超檢查測定患者自主排尿后的膀胱殘余尿量,尿量<100ml的診斷為無尿潴留,若尿量≥100ml則診斷為尿潴留。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患者首次排尿后有出現26例尿潴留,占36.62%(26/71),殘余尿量為(97.8±12.5)ml,觀察組患者首次排尿后發生尿潴留的共有9例,占12.68%(9/71);殘余尿量為(82.1±11.3)ml,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常規組患者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的有11例,占15.49%(11/71);觀察組出現泌尿系統感染的有1例,占1.41%(1/7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在術后有較重的負面心理,加上患者術后需長時間留置導尿管,對會陰區肌肉和膀胱括約肌的收縮和松弛造成影響,同時患者的生活起居也受到限制,加劇了不良情緒。各種負面因素綜合作用,抑制了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反射,從而引起尿潴留。通過對患者開展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和心理,加強盆底肌康復訓練,能夠大大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縮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提高患者的性生活質量[4]。通過盆底肌康復訓練,使患者的神經肌肉得以調動與協調,促進收縮患者的膀胱逼尿肌和松弛內括約肌,恢復和改善了患者的膀胱功能[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尿潴留和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率顯著少于常規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延續護理聯合盆底肌康復訓練,能有效降低尿潴留和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