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娜 楊緩
(河北外國語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民法的基本原理是私法自治,而民事法律行為制度正是實現全面私法自治的手段。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充分體現了民法精神或私法精神,承認個人有獨立的人格,承認個人為法的主體,承認個人生話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預的,即使國家在未經個人許可時也不得干預個人生活的這一部分。
(一)私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等私主體做出的行為,與政府機關行使國家權力做出的國家行為、法院依審判權做出的裁判行為相區別。民事法律行為是由自然人、法人依意思做出的變動民事關系的行為,而不是利用公權力做出的行為。
(二)合法行為。所謂合法,就是說它所追求的效果“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這說明自由是有邊界的,任何人的行為不得以損害他人的權利或破壞公共秩序為代價。這也是法律行為與違法行為的區別。
(三)表示行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意思表示。所謂意思表示,是當事人想要實現一定效果的內心意思對外表示。任何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具備意思表示這一要素,不具備意思表示,就不稱其為民事法律行為。
(四)意思決定效果的行為。民法的基本理念是意思自治,它主張人們在民事生活中自己做主,自己負責。只要意思表示中所要實現的效果是合法的,法律就聽任其依照內容發生法律效果,設定權利,負擔義務,或使權利義務變更、終止。
(一)當事人。即進行民事法律行為的民事主體。在單方民事行為中,存在一方當事人即可;在雙方民事行為中,需要有雙方當事人;在共同行為中,需要有兩方以上當事人;在決議行為中,需要有某一組織的成員或內部機構參與表決。
(二)有意思表示。單方法律行為,當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為既告成立;雙方法律行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時法律行為方告成立。
(三)標的須確定并且可能。標的的確定,指關于標的表示須達到能被具體認定的程度。認定標的確定與否的時點,通常為行為成立時。標的可能,指標的在客觀上須具有實現的現實性。
(一)《民法總則》之前,民事法律行為專指合法行為,通過比較法研究,結合法律行為的特征,可以得出法律行為本身已經含有合法性,既法律行為是合法的表意行為,與我國法律行為概念中的合法性存在邏輯矛盾并引起了民事法律行為是否以合法性為要件的爭論。
1.我國《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引起了理論的沖突和認識的混亂,也與具體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理論產生了沖突。
合同是一種雙方民事法律行為,而無效合同也是合同,也應是民事法律行為,但無效合同卻是不合法的法律行為。從邏輯學上講,合同相對于法律行為屬于下位概念,法律行為屬于上位概念,不符合兩個概念的邏輯關系。婚姻和繼承領域也同樣如此。另外,如果將民事法律行為規定為合法行為,會與法理學關于法律行為的規定產生非常大的分歧。法理學認為法律行為既包含合法行為也包含違法行為,而不是單指合法行為。因此如果一味地將法律行為認定為合法行為會在法學體系中產生混亂,邏輯關系不清。
2.在此之前,關于法律行為的合法性問題就已經有專家指出,合法性并非民事法律行為的必備要件。例如“法律行為,是權利主體所從事的,旨在規定、變更和廢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法律行為,指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的人們的意志行為,即根據當事人的個人意愿形成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可以分為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我國臺灣學者史尚寬先生將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有效區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認為合法性只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有效要件,并非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依據這一思路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民事法律行為劃分為成立和生效兩個階段,從而解決了合法性在民事法律行為中的邏輯矛盾問題,即解決“合法但無效”的矛盾。
(二)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從概念中可以看到法律行為是通過意思表示形成的私法上的關系,而法律行為本身其實已經包含了意思表示的因素,進一步講引起法律關系變更的不是意思表示而是法律行為,目前大陸法系很多國家在進行法律行為的規定時都不將意思表示單獨進行表示,因為法律行為本身就包含意思表示,例如意思表示的發出、變更、到達。
法律行為具備的生效要件包括當事人具備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并且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法律行為意思表示理論上可以分為意思表示的成立和生效,相對應法律行為的成立和法律行為的生效。從比較法研究從來沒有哪些國家將意思表示真實作為生效要件,大部分國家是采用沒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沒有瑕疵就是意思表示沒有內部和外部不一致,因此意思表示采取積極的規定相比較沒有瑕疵消極的表示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會對民事法律行為產生積極的實踐意義。
總之,每一項民法基本精神的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無一不依賴于民事法律行為作用的發揮。通過研究法律行為也有益于促進其在司法審判實踐中的應用,讓民事法律行為充分發揮作用,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