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崇寧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南充 637000)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通過旅游活動以感知、了解人類文化的具體內容為目的的行為過程。我國文化旅游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1)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筑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2)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3)以本地居民習俗、節日慶典、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4)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在我國,要想將我國旅游業發展壯大,發展文化旅游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四川旅游資源。據統計,四川擁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各1個,世界文化遺產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擁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和被譽為道教發祥地的青城山;擁有 46個省級和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數量位居國內第一;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處與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8處,在西部地區位居前列;擁有省級各類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共計63座。王建墓、劉備墓與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與著名歷史人物有密切關系;自貢是“恐龍之鄉”, 為恐龍化石集中產地;臥龍自然保護區因大熊貓而為世界注目;成都青羊宮花會、涼山彝族火把節、川西北藏族轉山會等,都是民俗旅游的重點。
四川文化旅游發展現狀。據了解,四川的文化旅游產品,除為數極少的在依據祖先留下的信息得到開發外,更多的文化資源并沒有得到合適開發,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如歷史文化中的三國歷史文化游,這原本能夠是極具潛力的旅游項目,但經營者只是簡單地把幾個歷史上與三國有關的城市串聯起來就構成了旅游路線,并未深度挖掘其背景故事,且分布散亂,旅途舟車勞頓,游客只能走馬觀花。這也側面反映出在四川,面向社會大眾的文化藝術活動與旅游之間相互獨立,并沒有發生太多聯系。
造成四川文化旅游現狀的原因。四川文化旅游產品大多由靜態的建筑遺產構成,而人文資源明顯開發不足;文化旅游資源的管理體制僵硬,理念保守落后,不適合當代社會對文化遺產傳播、展示之使命的要求;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旅游意識不強而地方保護主義意識濃厚;四川發展旅游更為重視景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宣傳口號流于形式,不能激發外地游客入川的主動性,相對忽視對外宣傳煽動游客的重要性。文化旅游仍以觀光型為主,游客缺乏參與性,不適應現代旅游重體驗的特點。
質量提升戰略。由于觀念的落后,導致并不缺乏旅游資源的四川管理的落后。因此從認識、經營模式、管理手段、宣傳策劃等方面重新包裝四川文化旅游成為重點。
多元產品戰略。四川應該提倡引進動態文化旅游,發展較高參與性旅游項目。結合四川豐富的文化自然旅游資源開展多元化發展路線,將把目光放長遠,充分地宣傳四川。
突出重點的戰略。結合四川地理位置特點以及旅游產品特點,在發展的過程中抓住特色領域重點發展,例如四川的大熊貓。這需要以四川政府為首的社會各界人士的注視。
形象拉動戰略。一個地區或城市形象的營造依賴于政府作用,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相互配合。四川最近幾年把旅游營銷納入政府機制,由政府對外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能僅憑政府宣傳,不能缺少全民參與。
解放思想, 轉變觀念。為了不浪費有限資源,對四川的文化旅游發展戰略, 對重點文化旅游區、旅游線路的發展規劃等要進行科學論證。只有具有強烈的發展文化旅游意識和產業觀念,發展文化旅游業方能取得成功。盈利要贏在觀念,贏在思想超前。對四川發展文化旅游來說,依靠巴蜀古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四川的少數民族有羌、苗等14個民族,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特色和永續傳承是文化旅游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旅游活動中不合理的、掠奪性的開發會給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帶來消極影響甚至破壞。而合理、科學的旅游開發能促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弘揚和發展。
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全域旅游。因地制宜推進四川旅游、旅游化和旅游產業,除依法規管理景區、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企業,還要實現全域旅游化、全產業鏈旅游化和全生產要素旅游化,同時根據產業發展規律,研究制訂科學的產業發展路徑和產業政策。四川省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胡斌認為,四川旅游業要從以景區為核心以觀光為主體的門票經濟時代向以觀光為基礎、以過夜為核心、以休閑體驗為主體的綜合經濟時代轉變;全域旅游要做到全局謀劃、全域統籌、全天候布局、全要素覆蓋、全產業鏈配套、全過程聯動、全消費層次供給、全民共享。
文化與旅游的相互輝映,將為開拓文化產業市場和提升旅游產業附加值提供良好的契機,旅游的優勢是市場,文化的優勢是內涵,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是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之一,也是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高效利用四川旅游資源,帶動四川旅游業的發展,不僅是各界人士應該關注的問題,政府也應該在中間起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旅游業發展欣欣向榮,不久的將來休閑產業將取代傳統產業躍居世界第一大產業,四川作為旅游資源大省,應強抓機遇、把握形勢,把發展文化旅游業作為四川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